书口生花:西文古籍常见书口装饰的类型和工艺
2021-11-23齐世峰成雯吉
齐世峰,成雯吉
一、书口装饰的起源
现在人们习以为常地将书竖直摆放,但其实这种摆书方式的历史并不算悠久。直到 16 世纪,西方书籍在上架时还有各种摆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便是成摞堆放,书口(包括书顶、书尾、前书口)朝外。至于如何辨识书籍,则是通过在书口上写上书名,抑或标上架位,或者就是书口上做些特别的设计。这些特别设计除了可以辨识书籍,还可保护书籍免受尘土和虫害侵扰。16 世纪末,随着书籍数量开始变多,尤其是图书馆、藏书室,一种新型的藏书排架、倒架方法应运而生。书脊朝外、书籍直立摆放的方法一经出现,装帧师更有心思在装饰书口、美化书籍上大做文章[1]34。
曾几何时,书口装饰是书籍装帧制作的必备项目,有的书口装饰堪称惊鸿一瞥。现在的书籍设计制作中,书口装饰貌似没落了。不过在一些限量书、特装书上仍能看到书口装饰,他们中有相当比例都是西文古籍书口装饰的遗痕。西方古书装帧中常见的书口装饰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常见的书口装饰的类型与工艺
(一)纯色书口:时人重颜色
纯色书口(Coloured Edges),即用单一颜色装饰的书口,如红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等。边春光《出版辞典》、卢震京《图书馆学辞典》中称之为“色边”,前者“色边”的含义还包含了烫金书口。“书籍经过烫、涂、喷等工艺处理制成的金色或彩色书口。可以是一面或三面”[2]216。
在手抄本时代就有纯色书口装饰应用,现有记录最早的纯色装饰书口是一本 4 世纪的书,饰以紫色书口。据装帧史专家伯纳德·米德尔顿(Bernard C.Middleton)所言,15 世纪晚期英语书籍书口上最常见的装饰颜色是浅黄色。“在15~17 世纪的装帧中,红色、黄色和赭石色是最为常见的;16 世纪前半叶,黄色书口配以红色撒彩装饰;橄榄绿色和紫罗兰色书口是少见的;蓝色也是很少见到的书口颜色”[3]42。这些最初是由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已故资深书籍专家斯特里克兰·吉布森(Strickland Gibson)关照牛津古书所提出的观点,米德尔顿认为这些也都适用于英国古书整体[1]88。
纯色书口一直为各式书籍装饰所用,从 19 世纪晚期便开始应用在商业装帧上。早期的装帧师自行为书口装饰调制配方,彼时书口颜色地配制极耗时间。因追求便利,每次调制都会制作大量颜料,且相当一部分工作交由学徒完成。蓝色是由靛蓝粉、硫酸双油、盐酸配比融会而成。调制绿色则要先用法国莓果和明矾在雨水里煮制黄色,再加上蓝色。紫色需要洋苏木木片儿、明矾粉和绿矾,用软水将其煮炼。棕色是用洋苏木、法国莓果和水均等煮制而成。红色是由胭脂木的种子、醋和水制成[1]88-89。
19 世纪,颜色调制进步,大为解放了装帧师。在 1820 年代至1830 年代,颜色的调配明显简便了。调制工艺颜色只需将颜色粉、浆糊水、橄榄油等混合,几分钟即可完成。很多小瓶装的原料在资深文具商处都可买到,这就为装帧师节约了相当多的劳动[4]。但颜料粉并非得到完全地支持,液体颜料或醇溶染料应用起来才是最佳。因为他们染就的书口颜色较稳定,不会像其他颜料染制的那般易受磨损[5]38。1870 年代,苯胺染料被较大规模应用,大幅解决了装帧师的颜色调制问题。过去的纯色书口均会进行抛光,除商业装帧书籍外[1]90。
(二)撒彩书口:点彩成妆
撒彩书口(Sprinkled Edges),亦或可译为“洒彩书口”“点彩书口”。卢震京《图书馆学辞典》称之为“霜状边”。
16 世纪以前,英文古书上未见撒彩装饰的书口,此后一直是非常流行的书口装饰方式。16 世纪上半叶,牛津地区书籍书口有时为黄色配搭红色撒彩装饰;这种风格在 17 世纪初期也有发现[3]42。16、17 世纪,英国书籍书口装饰上大多是单独应用几种颜色,不常混合使用。且大部分是牛皮和羊皮材质的零售装帧和一般的图书馆式装帧。褐红色是最常用的颜色,可能是因为它与其他颜色不冲突。早期的撒彩装饰大多是非常均匀和细致的,乍看甚至会误认为是纯色书口。早期装帧廉价的书从不会使用撒彩装饰,通常只有一种颜色,偶有两种或三种。不过,在 19 世纪初期,装帧师基于操作方便或经济考虑,会使用精致的撒彩饰书口代替通常的大理石纹书口[5]40。
撒彩装饰主要由 3 种制作方法。(1)早期的装帧师使用一种小型指刷,指刷的刷毛比较坚硬,指刷蘸下混合好的颜料,再划动手指,将颜色撒在书口上。(2)装帧师还可以使用一种较粗的猪毛制作的撒刷,刷子蘸取颜料,将多余颜料挤出后,用刷毛在金属条上轻划,颜色飞撒至书口。(3)第三种会用到一种铜制滤网,装帧师使用一种类似指刷的短毛刷,蘸取颜料后,在滤网网面上摩擦,颜料撒在书口上,大多都会呈现出非常均匀的撒彩效果[1]92。
撒彩装饰的书口有很多纹样,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米粒撒彩式(Rice Marble),书口裁切好后,将其继续放置在整理架上,将米粒间隙均匀地撒上去,再用其他颜色进行撒彩装饰,直至露出的白色书口被颜料覆盖,再将米粒甩掉。可用多个颜色。另外,在撒上大米粒前,书口可能已被装饰以黄色或红色[6]14。(2)撒金式(Gold Sprinkle),用蜂蜜和水将金箔溶解为颗粒状,再用一匙酒精混合一点儿升汞制作撒彩溶液,最后用一点儿浓胶水混合,装瓶备用。书口可以用蓝色、绿色或紫色染色或撒彩,最后再用金溶液进行或小点或大点的装饰。撒金式撒彩装饰往往用于特别的装帧,淑女们可能也会用在她们华丽装帧的书上[6]12-14。(3)中式撒彩(Chinese Pattern),用海绵在书口不同部位沾染淡蓝色,再以同样方式在空白处沾染黄色和巴西红,颜色干燥后,再轻轻涂上鲜红色点,随后间隔撒些米粒。待所有颜色完全干燥后,再以深蓝色进行撒彩装饰,最后甩掉米粒。抛光后,视觉非常堂皇,颜色呈现多种浓淡深浅[7]。
(三)糊彩书口:惊绝涂鸦
糊彩纸(Paste-painted Paper)是西方早期染制装饰纸的方法之一。从 16 世纪晚期到 18 世纪,糊彩纸经常被作为书籍封面和环衬。另外,在书口装饰中也有应用糊彩饰[8],此种书口称之为“糊彩书口”(Paste-painted Edges)。糊彩纸曾经在德国书籍中大为应用,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德式糊彩纸[9]。
根据染制方式,糊彩纸主要可以分为 5 种。(1)拉彩糊染(Pulled Paste),这是 16 世纪流行的设计。制作时,将两张纸都涂上彩糊,有彩糊的两面相叠,揉擦上面的纸,再迅速将其与底纸撕离,如此染制的图案就会呈现一种羽状纹理。在两层纸之间还可以放置毛毡或是纱,这样既可以产生特别的染制纹理,也方便两张纸的抽离。(2)画彩糊染(Drawn Paste),在纸上涂抹一层彩糊后,用任意物件,比如梳子、尖笔甚至是手指,在糊彩纸上涂画。(3)扑彩糊染(Daubed Paste),扑彩糊染最传统的操作是用海绵蘸取彩糊,再扑在纸上,有时还会使用纸团蘸取彩糊。18 世纪中期和 19世纪,各式扑彩糊染地应用达到了其巅峰。 (4)印刷糊彩(Printed Paste),师法于传统印刷,先在雕印着纹饰的木板或是金属板上刷涂彩糊,再将其印刷在纸上。同样,也可以将未着色的雕版直接在刷涂糊彩的纸上印制。(5)溅彩糊染(Spatter Paste),将彩糊调稀后,用毛刷蘸取彩糊水,通过细筛将彩糊水溅甩在纸上,一边溅甩一边要移动细筛[10]。
(四)烫金书口:灿然金色
从古老的写本时代起,金子就作为书页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烫金书口(Gilt Edges)或书口烫金(Edge Gilding),顾名思义就是在书籍书口饰以金箔,彰显奢华和珍贵。除了传统的金色,书口还可以进行烫银或铜。
书籍外观装饰中,最常见的饰金手段基本可以分为封面烫金和书口烫金两种。书口烫金,既可以三面书口全都烫金,也可以仅在一个或两个书口烫金,有的只烫天顶或者只在天顶和前书口烫金。
书籍烫金(Gold Tooling)最开始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带入欧洲,这两个国家与中东和地中海南部地区曾交往密切。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用金装饰书籍的历史悠久。15、16 世纪的意大利装帧师和书籍收藏家深受影响。早期欧洲用金装饰书籍极少,大多和无色烫印结合,构成整体设计的一个小亮点。后来,手工烫金很快在欧洲传播,成为书籍完成阶段颇受欢迎的装饰工艺。16 世纪中期时,烫金已经极大地取代了无色烫印,有些贵重的装帧甚至整个封面均为烫金工艺[11]。
书口烫金传统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将书紧紧固定在整理架上,书口平整朝上。书口涂防渗漏层,常用一种包含亚美尼亚红土在内的粘合剂,再抛光。抹放蛋白胶、明胶或其他稀释胶料,在胶干之前放上金箔。完全晾干后,用专门工具进行抛光。镶金并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保护书页免受灰尘侵扰,清洁起来也比较简单。传统操作准备工作很是繁琐,如要把一份蛋白兑上 4份的水,搅匀后静止一天,备用[12]。
(五)轧花书口:荣华相晃耀
轧花书口(Gauffered Edges,Goffered Edges),从制作工艺或是视觉效果来看,都可以看作是烫金书口的升阶版。轧花书口或是与书口烫金同样是古老的书口装饰方法。轧花装饰的基础操作,在书口烫金后,用加热的轧花工具在书口轧出图案。若进一步操作,将部分烫制完成的金剥离,露出书口白边,会呈现一种不一样的、更丰富的视觉。
轧花书口在多个国家均有应用,在16 世纪下半叶的德国书籍中尤为常见,装饰很是繁复。17 世纪时,普通的轧花装饰应用较广,通常用在刺绣装帧的书上,不过轧花书口似乎在 1650 年以后就消失了。18 世纪末又有所应用,在19 世纪后半叶尤其流行,多见于装帧精致的祈祷书和其他装帧精美的书上。现代较少应用轧花书口,是因为奢华装帧不太符合时代审美[1]94-95。当然,轧花书口工艺的繁琐也是其少见的原因之一。
(六)大理石纹饰书口:墨戏纵横
大理石纹书口(Marbled Edges)是使用大理石纹染纸工艺装饰的书口。关于大理石纹染饰的纸,也有称流沙笺、水拓画、湿拓画等。至于大理石纹装饰的起源,西方装帧界基本都被认定为起源于东方,大多人认为是中国,些许观点认为可能是日本。
屈志仁通过考证陶瓷上的流沙纹,类比分析了“流沙笺”的基本工艺和传播。屈志仁援引宋初苏易简《文房四谱》关于“流沙笺”的制法,提出流沙笺在唐宋时代的中国非常盛行,可惜未知是否有实物流传至今。在日本还有保留 12 世纪初的“墨流”(即流沙笺)。这种染纸法可能在元代已经传入中东,至 16 世纪大为流行,并且传入到欧洲。但在明清时代,中国反而不太使用此染纸法了[13]。
17 世纪末,用小牛皮和羊皮廉价装帧的书籍,书口鲜有采用大理石纹装饰,通常主要是采用蓝色和未定型的纹样。直至 18 世纪底,大理石纹装饰书口才开始在装帧较为昂贵的书籍上出现。各种采用摩洛哥山羊皮装帧的书籍,在书口上依然延续烫金装饰,这种状况直至 19 世纪才被打破。到 1830 年代,采用较低规格摩洛哥山羊皮装帧的书籍,书口有些会采用大理石纹饰装饰,这在采用小牛皮装帧的书中非常常见,不过更为常见的还是撒彩装饰书口。此后,大理石纹装饰变得特别常见,直至一战时期。大理石纹装饰逐渐开始消失。不过,在手工装帧业,大理石纹纸一直很受欢迎[1]98。
书口的大理石纹饰有 3 种制作方法。(1)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将书口置于调配好的大理石纹基底液沾染纹饰。传统的书口大理石纹纹饰,与大理石纹染纸步骤基本一致。准备好基底液和颜料,勾画图案;将书芯夹紧,书口前部露出,蘸取基底液上面的图案,再立即取出,避免颜料和基底液进入书芯。书顶和书根也可采取同样步骤进行大理石纹染制。纹饰干燥后可进行抛光。(2)使用染制好的大理石纹纸转移制作。19 世纪晚期,出现了一种大理石纹转化纸,使用时纹饰面朝下,按在书口上,用热水轻拂,直至纹饰服帖在书口上。这个方法很为简便,至今仍有人在使用。(3)使用大理石纹滚筒。19 世纪晚期,装帧师还会使用一种滚筒装置制作书口的大理石纹装饰。这种装置一般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是光滑的,用于蘸取大理石纹颜料,另一个表面则是浮雕的大理石纹纹路。先用光滑的滚筒蘸取颜料,在书口上滚动,再用浮雕纹饰滚筒在书口滚过,如此,大理石纹饰就制作完成了[1]99-101。
使用不同的颜色、工具和手法,会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大理石纹,有的纹饰甚至会有多个名称。根据罗莎蒙德·罗林(Rosamond B. Loring)的《书籍用纸装饰》Decorated Book Papers和恩奈·穆伊拉(Einen Muira)的《大理石纹纸纹样和工艺》(The Art of Marbled Paper Patterns and How to Make Them)均有收录的纹样,选取几种常见纹饰进行介绍。(1)孔雀纹(Peacock),也有称花球纹(Bouquet marble),初创于 18 世纪末。(2)法式卷纹(French Curl),也称蜗牛纹(Snail),特征是紧密的卷纹。(3)斑马纹(Zebra),19 世纪晚期很受欢迎。(4)虎斑(Tiger),也有称太阳斑(Sun Spot),大约初创于 1855 年。(5)贝壳纹(Shell),初创于 18 世纪末的法国。(6)意大利纹(Italian),初创于 18 世纪晚期的意大利。(7)土耳其纹(Turkish),西方最古老的大理石纹样式,可溯至 15 世纪中期。(8)西班牙纹(Spanish),初创于 17世纪初。(9)西班牙水波纹(Spanish moiré),西班牙纹的变体,亦初创于17 世纪初。(10)无二纹(Nonpareil),“Nonpareil”为法语,译为“无敌的”“难以匹敌的” 。可见,有的名称是根据纹饰的形状特征来命名,有的则是以初创地来命名,当然还有未提及的是采用制作手法或工具来命名。手工染制的大理石纹纸,很难做到纹饰一模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纹饰,如斑马纹,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七)书口画:锦上添花
书口画(Fore-edge Painting),沈津、姚伯岳译其为“书口彩绘”,简言之,就是书口上的绘画装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1)闭合式书口画,书芯闭合时在书口上画作,不用展开书即可直观地看到。(2)隐藏式书口画,将书口呈扇形打开,用水彩作画,颜料干燥之后,通常还会在画作上进行烫金或装饰大理石纹,书籍合上后根本看不见书口画的踪迹。此外,有一种隐藏式双重书口画,画作先在朝某方向呈扇形的书口上进行,再朝相反方向呈扇形打开进行第二幅画作,镶金后呈隐藏式。书籍打开口,往前翻和往后翻书口画各不相同。还有一种更为少见的双向书口画,以书口中线为准分为上下两部分,两部分画作各不不同[14]181。
早期书口画的形式特别简单,甚至只是象形的图案。闭合式书口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就是将闭合的书固定在整理架上作画装饰。隐藏式书口画制作工艺,相对较为复杂,将书脊固定在整理架上,书口呈扇形散开呈扇形,再在扇形书口页上作画,颜料干燥后即可正常开合书籍。最后只需要在完成书口画的书口上进行烫金或装饰大理石纹,如此只有在书口呈扇形打开时才能看到藏匿的书口画[15]。
书口画在英国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7 世纪后半叶,在伦敦和爱丁堡已经是常为应用的装帧装饰工艺了。18 世纪时,约翰·布林德利(John Brindley)的书口画颇受欢迎,后期的爱德华家族尤为受到追捧。18 世纪晚期和 19 世纪,书口画有所衰落,但仍有一些英国装帧师从事书口画制作。20 世纪初在收藏需求推动下,书口画有所复兴。20 世纪初的书口画制作,既有明确是在新书上进行的新画作,也有一些是刻意在古旧上进行的仿旧画作[16]108。
(八)“毛边书口”:书口上的慕古
关于“书口未裁切”,或是“毛边书”,在国内相关人士眼中早就是老生常谈。
有关“未切边”之书,边春光主编的《出版词典》中说:“书芯装订成册后不加裁切,让读者在阅读时自己裁开。使书边不齐,以保留自然朴素之美,增加读者对书籍的亲切感。国外这种装订形式多用于页数不多的文艺书籍,以法国较常见。我国在 18 世纪 30 年代也曾采用过这种装帧形式,如鲁迅《域外小说集》初印本即为‘毛边不切’的”[17]。
国内观点中,似乎是“不切边”就等于“毛边书”,“毛边书需要用书刀边裁开边阅读”,多地索性直接将“毛边书”的英语翻译为Deckle Edges。诚然,国内不少所谓毛边书,同一本书的书口都会有“毛边”“光边”“Deckle Edge”多种状态,而且“裁开书口阅读时”也因不同的手法、纸刀的厚薄与锋利程度,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毛茬儿。但事实上,西方装帧中的Deckle Edges, 还有“需要专门用纸刀裁开才能阅读的书”,并不是一回事儿。这一点,在卢震京所编1958 年出版的《图书馆学辞典》里,亦可见端倪:“闭口边,Closed Edge,书页折叠的边,须用裁刀裁开后方可展阅的,称之为‘闭口边’”[18]69。毛边,Deckle Edge,手工制造的纸,未经截边的称之为“毛边纸”;书页之有毛边的统称“毛装本”[18]137。
除了这种“舶来品”般的书口理念,中国古代古籍亦有“毛装”之说。关于“毛装”,“毛装形式的特点......整齐书口......天头地脚及书脊毛茬自任,不用剪齐......还有一种是手稿,特别是草稿......也常常自己把它装订起来......毛毛糙糙,边缘参差,所以也称为毛装”[19]。
其实,这类书口在西方装帧中描述得很是明了。Deckle Edges,手工纸毛糙、未经修整的边缘,所谓“Deckle”就是抄纸帘的框带。这种书口的书为收藏家珍视,尤其是在布面装帧时代出现之前。这种书口通常都会被装帧师裁切修整。现代的这种书口已是一种情结,主要用于限量版等。不过,这样带有慕古韵味的书口现代完全可以由机器纸人为加工。他们容易积攒灰尘,在技术上讲已淘汰一个半世纪之久,都是“刻意”为之。不适用于工具书[16]79。杰弗里·阿沙尔·格莱斯特(Geoffrey Ashall Glaister)著述中对 Deckle Edge 含义的诠释与卡特一致,并指出这样的书口被认为“有种别样的美。不过,容易沾染灰尘,不太实用”[14]131。
Uncut,指的是书口未经刨纸机或裁纸机刨/裁切[14]494。Unopened,指的是售卖的书籍书口未裁切,需要买书人用纸刀裁开才可阅读。未裁开的书口也被称作 Untouched Edges[14]496。已用裁纸刀裁开的书口则被称为OpenedEdges[14]351。这样看,国内习以为常的“毛边书”,对应的应该是Unopened Edge; Deckle Edge接近于“毛装”的“天头地脚及书脊毛茬自任”,而且前书口亦不免如此.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视为“书口未裁切”(Uncut/Untrimmed)。
(九)其他有装饰性的书口:踏步口、混合装饰书口等
(1)踏步口(Step Indexing),又称“检标”“梯标”“拇指索引”(Thumb Index,Cut-in Index,Index Notch),附于书籍切口上的检索标志。一般用特制的切刀在外切口或上切口处挖出缺口,使见到部首或字首页上引出的字幕符号序列标志。标志依次排列,形如阶梯。多用于篇幅巨大的工具书和参考书[2]215-216。
(2)混合装饰书口。某种意义上看,上述书口装饰方法大都是基本操作,其还可以结合使用。如刚才提及的隐藏式书口画,就是书口画和书口烫金的混搭,偶也有书口画和轧花烫金的混搭。还有在红色书口、大理石纹书口、踏步口或毛边书口上烫金的装饰。有的甚至在同一本书的前书口就同时采用了烫金、轧花和糊彩 3 种装饰工艺。当然,还有一些独特的书口设计,不具太多共性,此处不作涉及。
三、结语
书口装饰在西方装帧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产生了特色佳作。书口装饰的种类和工艺与书籍整体生产制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艺术需求相呼应。曾几何时,书口处理并非仅是“留白”了事,对于书口的装饰设计是需要装帧师、相关艺术家花费相当心思和精力的。成功的书口装饰,也不仅是工艺上的“炫技”,而是在知悉书口装饰历史和工艺的基础上,对于书籍整体的设计。书口装饰不是在孤零空间上的随意创作,它是装帧师、书籍艺术家基于实用性、装饰性、制作成本把控的衡量。
书口装饰具有实用和装饰两种基本功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于其功能也有着各异的权重。装帧师或书籍设计师会在委托人的要求下,根据制作成本,当然更重要的是根据书籍的文本、封面、环衬等的风格和特征进行整体的设计。在西方手工装帧中,这些书口装饰方法还是或多或少地在运用,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出现了关注和从事西方手工装帧工艺的人。现代书籍工业化制作中,偶见一些装饰性书口,尽管基本不再是古老的传统工艺,可是他们却都是过往传统装饰书口的某种延续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