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研究
2021-11-23陈彦颖
陈彦颖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析
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从各种视角开展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迫切的研究需要。2010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为所有人创造空间”的理念,确定了支持“为所有人创造空间”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了创新创业新平台。自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其出现了与高校专业教育间过度分离的状况。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从教学理念上看,专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希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从教学内容来说,专业教育主要是指导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教育除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内容上比专业教育更加广泛。此差别导致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常遇见一个问题,即两者是相离还是融合的问题。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构建一个专创融合的创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
就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这一问题,对过去 15 年来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进行梳理。比照国内外高等院校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业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实际,探索一条适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结构。
(一)国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全球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等[2-3]。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早在 1947年,美国便开设了第一个创新创业课程,即“新企业管理”[4]。目前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至一个新的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然遍布全国。与高新技术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业,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以不同年级为基础,教授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且与专业教育融合度高,除了联合培养课程之外,还会针对不同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零售经营管理课程采用实践学习方法等。另外,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一般由大学教授和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组成,鼓励校企之间的创业合作。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较为前沿。以早稻田大学为例,1993 年日本创业教育先驱松田教授在早稻田大学成立了早稻田创业教育研究所[5]。自此,早稻田大学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除了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提供战略管理、创业和技术管理等课程。早稻田大学还设立了早稻田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基础设施、管理援助等。在这些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创新创意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的学科分支,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平台。
国外先进的专创融合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较为清晰。第二,在融合机制上较成熟,主要采用的是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机制。第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融合这一问题,已然有了较为完善的有效措施。
(二)国内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努力与专业教育融合,在融合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虽然与国外相比,整合理念、整合机制、平台建设、教育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异,且融合实践总体数量较少。但总体来看,两者融合的范围已经从高水平类院校扩大至普通院校,部分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所示。第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上存在分歧,融合有一定困难。第二,在融合机制方面存在争议。目前就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问题,存在两种主流的机制。一是将专业教育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两者融合。二是通过通识教育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第三,全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也不均衡[6]。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的发展比较迅速。第四,国内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分别开展的,不管是学科基础,抑或教学人员,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融合难度颇大。目前国内高校各个专业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商业”与“技术”专业,这也会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要早于且优于国内。其理念清晰、专业化整合度高、创新创业体系完善,重点在实践上。高等学校鼓励教师创业,促进项目运作,并专注跨界合作,建立一个丰富而国际化的实践教育平台[7]。但国内在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上仍有分歧,存在着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鼓励教师创业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8],着力解决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高校在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也正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二、专创分离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束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固有的专业教育相遇。两者是并行发展还是一体化发展,这是高校在一定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上述界定与原则,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研究应主要包括 4 个方面。即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这是目前国内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所在,应针对这 4 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专创分离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1.师资力量——“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事实上,所有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面临着一个障碍,就是专创融合的“双师型”师资不足的问题。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而形成与专创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要在多层次高校师资中增加“双师型”导师的比重。“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完整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体系,还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中这类教师比较少。因此,应该完善导师数据库平台,组建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此队伍的人员组成应该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包括专业导师、创业理论导师、创业实践导师和创业咨询导师等,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
2.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脱钩”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脱离专业教育而单独开展的,应该建立一个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是核心,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的根本任务,亦是把握专业知识体系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创新创业课程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探索其他领域,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能力,整合资源,进而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站在学校的视角,应从政策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保证实现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
3.实践活动——“顾此失彼”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然非常成熟,有的还探索出了具有可行性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这些国家在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技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优秀案例,并对理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各种学科中涉及的知识渗透至所有与之交叉的创新创业事例中,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目前国内所缺失的部分[9]。借鉴国外高校的先验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均衡两者在理念与实践活动中深度融合。
4.评价体系——专创融合的开放式过程性评价
创新创业课程和传统课程体系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考核方式,而是应该使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同时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10]。在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教育的融合力求保持原有的以检查和考试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变,并将其整合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过程。打破单一的考核模式,融入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指标。研究一套新型过程评价的标准模型也是推进专创融合的重要内容。
(二)着力解决我国高校专创分离的现状问题
针对现实状况,在探求高校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方面,若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有必要在实施中整合师资队伍,把握教学思路层面,推动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着力解决三大难题。第一,着力解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恰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所缺乏的。如何充分利用和发展校内资源,并不失时机地积极邀请校外导师、专家、企业精英来校指导、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的现状。由于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脱节。如何形成针对性强、系统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大力推进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展开。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的理念,从根本上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创新创业的能动意识是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优化内容与措施
(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核心的环节是需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需适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武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例, 2015 年,武汉大学设计了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同时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融入通识教育各大模块[11]。平均每年提供近 70 项创新创业课程,有6 000 多人次学生选择课程。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这门课面向全校开放,学生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及基本实践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创新管理、商业伦理与道德、创新思维与方法、社会创业、创业管理、创业与法律等。(2)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此类课程建立在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的学生是大多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两部分。理论课程包括创业营销、创业金融和创业指导等课程,在开设课程时考虑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未来的创业实践建立理论基础;实践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开展模拟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3)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其向所有学生开放,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实践创新创业和交流经验,营造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并建立武汉大学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此外,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邀请优秀企业家举办创业讲座、开设创业俱乐部等。此类项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平台,帮助学生将实现创意落地,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些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可以申报创新创业学分。
(二)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首先,就教学资源而言,应该是由各种专业课程中提取而来,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还可以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和创新实践等方面提供课程。其次,不断迭代升级课程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收获感,定期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举办教学研讨会,凝练核心课程内容,不断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优化和升级课程计划,努力建立教室到实验室,从学校到企业,从国内到国外的教学体系。
(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教师便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方式一,校内外共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因此在导师团队中,除了负责理论知识教学的校内教师之外,还应该加入校外行业专家。他们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可以和高校教师一起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创新创业大赛。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种校内外共同建的教学方式,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每年有 100 多人次行业专家被要求进入创新创业课堂,近 10 000 人次学生与行业专家们一起学习创业理论、创业实践。(2)方式二,多部门联动开展师资培训。全面提高大学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依托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中心和各高校的子中心,全面推进专家讲座、教学观察、教育技术培训等多种教学活动,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依托本科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科技园等单位,开展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行业产业前沿、创业大赛指导等开展专题培训。
四、结语
今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差别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其打破了校园和社会生活的界限,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为中国大学提供了一次自我再造的机遇,意义深远。随着创新和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引发大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知识观念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将导致中国大学精神观的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