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七大:邓小平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2021-11-22蒋永清

邓小平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新民主主义邓小平

〔摘要〕党的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制定党的路线、通过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三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新起点。邓小平对党的七大路线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贯彻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在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过程中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积极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為抗战胜利作出军事上应有的贡献;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努力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在阐述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对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党的七大;人民战争;新民主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4-0104-08

〔作者〕蒋永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编审,北京100080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曾多次高度评价党的七大,说它“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当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之际,邓小平正在千里之外的冀鲁豫地区就群众运动中的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出席这次盛会。党的七大完成了制定党的路线、通过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三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选举结果公布的当天,毛泽东就将这一消息电告邓小平,并要他接电后立即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届一中全会。

党的七大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包括中央委员44名、候补中央委员33名,如毛泽东1945年5月24日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中所说的,“中央委员会是我们党的领袖”。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前线,邓小平为党的七大制定新形势下党的路线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成为毛泽东讲话中所说的那种被提拔上来的“现在有地方影响、将来可能有全国影响的同志”。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委员会“领袖”集体,成为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

党的七大确立的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生义的中国。媼这条路线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任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工作,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作为一名有“地方影响”的高级干部。邓小平对党的七大路线形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下面四点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贯彻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在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过程中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压迫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放手发动群众的人民战争路线。邓小平作为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广泛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节节败退、国家存亡危在旦夕的局势下,邓小平组织晋冀鲁豫各地的党组织和部队,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纲领,组织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激发群众斗争热情,促进了根据地建设顺利开展。

他在1943年2月20日总结了群众运动的规律:“第一是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是在发动群众之后,立即注意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第三是在发动与组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在发动与组织任务完成之后,应将重心转入教育群众,把群众运动提高到民主政治和武装斗争的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去参加统一战线,去参加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巩固既得的政治经济权利;第四是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际,邓小平正在冀鲁豫调查研究群众工作。6月6日,他出席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并讲话指出:“今后的群众工作,仍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务求减租减息的政策贯彻到底。”他同时强调:“无论哪种地区都要加强群众组织和群众教育工作,没有数量很大的群众团体和基本群众的巩固,没有充分的教育和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就不能说基本群众已经获得巩固的优势,就不能说群众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动。必须注意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教育干部和群众领袖,防止脱离群众的倾向。”

正是因为解放区全体人民的力量得到广泛动员,这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44年底,华北八路军发展到50万余人,民兵达到172万人,根据地人口达到6200万。这些都为华北敌后抗日军民1945年进行局部反攻和展开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当我在这里做报告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已发展到了九十一万人,乡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了二百二十万人以上”,“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毛泽东解释七大路线时指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就是说的组织队伍。邓小平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根据地实践中,忠诚担当,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了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这支宏伟的抗战队伍的历史使命。

二、积极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军事上应有的贡献

党的七大是在抗战临近结束、战后新时期即将到来之际召开的,党的七大路线针对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1943年11月开罗会议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不许中途妥协”。他在大会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指出:“在一切可能进攻的地方,就要发动攻势”,“根据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年,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经验,我们的任务需要发展攻势,扩大解放区,集中大的兵力(五至六个团)和小的兵力(武工队),到敌后之敌后举行攻势”。朱德在大会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对华北解放区提出明确要求:“我们所进行的抗日战争现已处在大反攻阶段的前夜了”,“华北山地、平原和华中平原都是便于对敌大反攻的地带,而华北更为进出东北、内蒙的枢纽”。

早在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就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提出,1945年解放区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解放区,并具体点到了河南。他指出:“在一切新被敌人占领、尚未建立解放区的地方,例如河南等处,必须号召人民组织武装队伍,反对侵略者,建立新的解放区。”

作为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的负责人,邓小平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主持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制订了华北八路军1945年攻势作战计划。并且他自1944年9月起就陆续派遣多支部队挺进河南,开辟豫西、水东、豫北抗日根据地。党的七大召开期间,邓小平和宋任穷等指挥冀鲁豫部队收复卫河以东的大片土地,使冀鲁豫根据地南北连成一片。他指挥冀鲁豫部队渡过黄河,自北向南打开豫中等地抗日新局面,巩固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联系。1945年8月大反攻之前的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晋冀鲁豫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2300余次,攻克日伪军据点2800余处,收复县城28座,消灭了根据地内大部分日伪军,扩大了根据地面积。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八路军前方总部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的命令和部署,迅速集结组织晋冀鲁豫部队向华北各主要交通线的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全面反攻作战,共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收复县城59座,攻克日伪据点数百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邓小平把个人形象定位为军人,并视作是没有军衔的士兵。他曾说:“我二十五岁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就从那时开始干等事这一行。”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邓小平在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沉重打击日寇不可一世的气焰;反九路围攻胜利、东进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奠定冀鲁豫根据地的基础;磁武涉林战役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百团大战交通破袭有效遏制日寇“囚笼政策”;在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的严酷斗争中形成“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等。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中,作为主管部队政治工作和根据地全面工作的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转战太行山脉,在斗争实践中艰苦锤炼,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军事上应有的贡献。

二、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努力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彻底胜利之际,中国人民面前摆着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毛泽东在解释党的七大路线时指出,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解放全国人民,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全党、全国人民要用全力去争取的光明前途和命运。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是一般纲领,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具体纲领。党的七大提出的具体纲领包括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行人民的自由和统一等。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纲领,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目标和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实践基地。邓小平在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各方面建设中,努力实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按照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目标和原则,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建设,创造了公认的业绩,深得毛泽东的赞赏。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方面,邓小平特别注意按照“三三制”原则建设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7—8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隆重举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邓小平对此指出:“这不仅是在形式上把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各个抗日根据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也是几年敌后抗战的成绩和根据地各种建设的成绩的具体表现。”他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按照“三三制”原则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主张,指出“这不仅是今天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面,邓小平从敌后根据地经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观点和主张。1944年1月,他在晋冀鲁豫区财经会议上提出财经工作的总方针:增加生产,扩大根据地的财富,发展工农业,克服財经困难,奠定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他重视生产生活中集体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的新动向。1944年10月23日,他致电毛泽东着重介绍太行区兴起的互助合作组织以及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深刻变化:“农民在组织起来后,由农业生产合作,发展到各种各样的合作互助组织,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人们生活、思想、风俗等均开始了新的变化……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阶级关系趋于稳定,到处是生产劳动的新气象,到处传播着人们创造新社会的口号,各阶层人士普遍感受到我党政策和领导的正确性。”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面,邓小平高度重视根据地特别是部队文化建设,要求充分认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才能,建设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他在1941年5月《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中指出:“我们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行者。我们坚决反对殖民地文化,反对买办性的封建主义文化,而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的服务。”这些论述对当时抓好党和军队的抗日文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党的七大制定了“准备转变”的政策。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指出:“由农村转变到城市,由游击战转变到正规战,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这些都是民主革命阶段中因形势变化而产生的。对各方面的转变,我们要作准备。”邓小平为这种转变已经作好了精神上的准备,他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按实际情况去学习,去准备”,做“具体的工作”,从而在下一阶段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中展示出卓越的治党、治军、治政的雄才大略。

四、在阐述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对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毛泽东在解释党的七大方针时指出,“在我党的领导下”,意即党是我们事业的总司令、指挥官。这时党的主要特点已如刘少奇所指出的:“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有了自己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它在今天,就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决定因素了。”

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是在通过的新党章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指导思想、文本框架、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等方面论述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时,重点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党内同志在阐述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对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加强党的建设是抗日革命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根据地党建、敌占区党建、党与军队政权群众团体的关系、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进行了实践探索,对毛泽东党建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1943年10月开始,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整风运动由此前的普遍学习文件、初步检查,转入端正整风态度、集中整风的阶段。10月10日,邓小平在《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从回顾党的历史的角度强调了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的重要性,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事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整风运动是我们建党的百年大计”,“目的是要……使我们全党思想更加统一,意志更加集中,全体同志更能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一心一德地去完成中国革命的事业”。他指出,自遵义会议后,我们党的事业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现在我们有了这样好的党中央,有了这样英明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对于我们党是太重要了”。

党的七大之后,邓小平和全党同志一起,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党的七大路线,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在1949年迎来了全国人民大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1937年9月16日东渡黄河赴华北抗战前线至1945年7月回延安出席党的七届一中全会,在此期间邓小平曾两次回延安受命:一次是参加193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随后召开的扩大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一次是1939年4月抵达延安,7〜8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的工作路线以及召开党的七大等问题。7月7日,邓小平代表八路军前方将士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全国抗战两周年并公祭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大会上发表激情洋溢的讲演。这两次回延安,使邓小平和党中央、毛泽东的心贴得更近了。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中指出:“这次要选举许多过去不是中央委员的同志到中央委員会来。”“现在有地方影响、将来可能有全国影响的同志,要提拔他们到中央委员会来,把他们提高,因为将来我们还要发展。我们现在有近一万万人口,将来还要发展,很快也许就有两万万人口,也许还要多一些,因此我们现在就要训练领袖,首先要训练中央委员”“这样一个中央委员会,就可以保证大会路线的实行,包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就是这样被提拔到中央委员会的。

邓小平参加的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这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七届一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不久,邓小平等人从延安飞返太行前线,和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上党战役,迎来了抗战胜利后指挥人民解放军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兵团转变、对国民党军开展大规模歼灭战的新阶段。

在太行抗战的艰苦历练中,邓小平始终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实事求是,为党的七大路线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并且是党的七大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七大成为邓小平政治生涯的新起点,成为他从有“地方影响”走向“将来可能有全国影响”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新民主主义邓小平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1937—1940)
人民战争理论的伟大实践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新形势下对人民战争的思考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