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1-11-22赵浩东全林

邓小平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邓小平

赵浩东 全林

〔摘要〕抗战时期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了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诸多活动,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落实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保护民族工商业,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根据地经济自给自足;贯彻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实行合理负担;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专业经济人才;重视经济战线的斗争等。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对当时的太行根据地乃至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来源。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对当代仍具有一定启示: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利益;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动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注重农业生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太行根据地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4—0026—10

〔作者〕赵浩东,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全林,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20024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小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率领部队奔赴抗战前线,开展对日作战。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逐渐调整了其侵华政策和侵略重点,开始加强对华北地区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发动了无数次“扫荡”“清乡”,并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加之这一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及根据地遭受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根据地发展日益艰难。当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后,邓小平于1943年10月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开始独立承担起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工作。在异常艰难的形势下,邓小平一边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对敌斗争,一边积极组织根据地建设工作,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深入研究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既是对邓小平生平业绩、思想理论和精神风范研究的深化,同时也能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在法国勤工生活期间,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辛勤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中,逐渐从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归国后,邓小平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指示精神。这些经历和实践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经济建设理论的原则性论述

首先,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部理论中。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人是首要的生产力,即“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邓小平在领导根据地建设实践中,非常注重人的主体作用,保障人民的利益。1943年1月26日,他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的報告中明确指出:“在敌占区保护人民利益,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团结各阶层对敌,减轻人民对敌的负担;一是在对敌负担和日常生活中照顾基本群众的利益。”邓小平通过制定和落实如“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和“奖勤罚懒”等政策措施来调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状况,决定着交往形式,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相较于以往的社会形式,“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抗战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生产的作用。他指出,“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强调“有了粮食,不但军民食用无缺,而且可以掌握住粮食和其他农业副产物去同敌人斗争,并能换得一切必需的东西”,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是壮大根据地经济的基础,意义重大。

最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恩格斯曾指出:“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邓小平在指导根据地经济建设中,一直关注并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他在1944年第一届群英会大会上指出,搞好生产需要做好三件事:减租减息,组织起来,经验与科学相结合。这就为根据地生产力发展寻找到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党中央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指示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曾多次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问题作出重要论述。1938年5月,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游击战争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必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即合理负担和保护商业”。1942年12月,毛泽东在党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进一步论述了发展农业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实施“减租减息”等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敌后抗战工作中,全面吸收、理解和贯彻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将其运用到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同时,他也多次参加或组织召开会议,讨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问题,如1940年4月的黎城会议和1942年1月的温村会议,都对当时的主要经济政策进行了讨论和部署。1942年9月,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他根据党中央有关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指示精神,从根据地实际出发,决定实施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根据地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也保障了军需民食,为根据地打下自给自足的基础。另外,在陕甘宇边区经济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注重和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也成为党中央的共识。党中央曾多次就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作出全局性的指导,邓小平亦都参与其中。

可以看出,邓小平是在贯彻执行党中央相关指示精神的基础上,从敌后抗日根据地实际出发开展经济建设工作的。贯彻党中央的相关指示精神也使得邓小平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

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邓小平一直战斗在抗战前线,并先后出任129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等职务,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实践,缔造了辉煌业绩。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也是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

1938年春至1940年春,由于日军不断加强对根据地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通过对敌斗争以保障根据地的生存成为当时根据地的主要工作。邓小平指出:“在经济上,一九三九年我们仍然是忽视的,民生凋敝,军队供给极端困难”。这一时期的经济举措并不多。百团大战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领导开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他说:“一九四○年我们才开始注意经济问题,在根据地注意生产和节约民力。”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开高干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讲话,以较大篇幅重点讲了财经问题。他提出要设立财经委员会,统一财政与收支,还详细阐述开源节流、稳定金融、发挥银行的作用等一系列经济措施。1943年7月,邓小平撰写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着重阐述和总结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及成效。同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分局合并,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工作。丰富的根据地实践,使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经济工作主要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展的。早在根据地创建之初,邓小平便提出要注意经济问题。在此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邓小平积累了很多有关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并在党中央相关精神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为太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落实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精兵简政是1941年12月党中央为克服根据地严重经济困难和减轻人民负担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指示。这项指示首先在陕甘宁边区执行,然后被推广至各根据地。1942年夏季以后,日伪军加强了对太行根据地的进攻,先后发动了五次所谓“治安强化运动”,继续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顽固派采取的积极“反共”政策,加之根据地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根据地经济陷入困境。在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从根据地实际出发,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开展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队整编。1942年初,129师师部召开了有直属队、新一旅和三八五旅干部参加的“精兵简政”动员大会。会上蕾邓小平告诫129师仝体指战员: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和日本强盗的掠夺,天灾人祸,生活困难。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就应该特别关心民间疾苦,厉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29师确定了精兵简政的要点,包括:减少指挥层次,改革领导体制;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开展游击战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為了使“精兵简政”顺利实施,邓小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亲自到基层了解情况、参与制定精简方案,还具体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精简,部队战斗力反而得到增强,机关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基层工作力量得到充实,节约了人力财力。毛泽东在此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高度赞赏邓小平“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二)保护民族工商业,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历来就有其“两面性”的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与民族工商业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加大了侵华力度。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日军频繁地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大规模的军事侵略,不仅造成了大量根据地百姓伤亡,还破坏了根据地经济,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商号大部停业,地主阶级掌握一套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机构如账庄、当铺、行店、官盐店等几乎全部停顿与被摧残,大商号纷纷倒闭。”为了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发挥其对敌斗争的经济作用,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要减轻根据地的工商业负担,“政府规定的工业负担是最轻的”。同时,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商业贸易机构,以此来促进根据地内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在税收贸易方面,“反对乱没收”,“严格纠正合作化的贸易工商业政策”。

邓小平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他曾指出:“争取逃跑地主资本家回来,吸引外来资本家到根据地开办实业,这对于根据地建设有很大的好处。”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提出要鼓励私人工商业的发展,给商人“合法赚钱”的机会。同时,“对于商人的投机行为,则利用公营商店及合作社的力量,加以压抑”。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力地调动了私人工商业者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同时也繁荣了根据地的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三)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经济实现自给自足

1941年是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军和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清乡”与严密的“经济封锁”等行动,导致根据地人民生活困难,根据地的发展遭受挫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3年9月21日,邓小平在涉县弹音村主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129师师部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会议,并作了《努力生产、渡过难关、迎接胜利》的重要报告。他总结了抗战以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阐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意义,指出,“胜利虽然接近了,我们还要经过相当困难的过程,从各方面努力渡过困难,迎接胜利”,要“增加生产,一方面是发展人民的生产;一方面是军队和机关自己动手解决部队及机关的生产问题,减轻人民负担”。为了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提出了“奖勤罚懒”制度。即重奖劳动英雄与生产模范,而对懒惰、消极生产者先行说服教育,屡教不改的,将予以严惩。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实施“奖勤罚懒”制度,根据地军民在邓小平等的领导下,新建了一批公营企业、合作社和小手工业,掀起了秋垦、秋收的生产热潮。根据地农业、工业、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根据地军民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而且也保障了抗战的物资供给。

在大生产运动的热潮下,根据地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充分发动,根据地面积也不断扩大。1945年,太行、太岳、冀南和冀豫4个根据地成功地连成一片。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万、军队近30万、民兵40万。

(四)贯彻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实行合理负担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社会各阶层一致抗日,1937年8月25日党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邓小平根据会议精神,考虑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实情况,决定推行“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政策。其中规定原租额减低25%,按照原年息减到一分或一分半。同时,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邓小平还提出:“在减租减息之外,政府还规定必须交租交息。以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稳定各阶层的关系,加强各阶层的团结。”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政策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得以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全面推行,并成为全国典范。仅太岳中条区“中心地区的15个编村中,共减去谷子1400石,退回押租26万元,收回押地1503亩,抽回典地507亩,抽回混合地4000多亩,抽回房子229间”。

即使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的推行取得了积极效果,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仍然很重。为此,邓小平提出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办法。合理负担即实行“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原则,是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既照顾人民的负担能力,又照顾抗战的需要”。为使这一办法更加合理,在草案拟定后邓小平亲自逐条审阅并作出修改。最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决定采取统一累进税办法。这一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六年度(敌人未入境时),平均每人每年负担一元七角三分二,二十七年度(敌人已入境)因切实执行合理负担,每年每人反为一元一角八分二,及至二十八年度则竟减至六角二分九厘。”通过这些政策的推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也使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从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了团结各阶层一致抗日的目的,同时也巩固了边区的财政基础。

(五)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专业经济人才

针对当时根据地农业发展缓慢、农作物产量不高的现实情况,邓小平提出要改进生产方式,注重科学种植。在他的倡导下,太行根据地先后引进了美国玉米“金皇后”和新品种西红柿等。同时,为了推广新品种的种植,邓小平还亲自教当地农民栽种。随着新品种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根据地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还要有专业的经济人才来贯彻执行党在经济战线上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邓小平曾指出:“将大批的得力干部分配到经济战线上去,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才能使经济建设获得保障。”可见,拥有专业的经济人才对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战争、军事封锁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地的专业经济人才比较缺乏。为此,邓小平提出可以通过发展教育来培养专业经济人才:“教育则为战争、生产而服务,把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边区政府成立财经院校,创办有关经济理论的刊物,出版经济科普读物,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经济人才,这些人才被分配到经济战线上,,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敌经济斗争的有效开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六)重视经济战线的斗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并非是单纯的武装斗争和军事问题。百团大战后,日军调整了对华侵略政策,以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并加强经济手段。邓小平准确把握斗争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刻意识到对敌开展经济斗争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敌人对我们的经济进攻,是与军事、政治、特务的进攻密切结合着的,是极其残暴的。”在他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对敌经济斗争的政策,加大了对敌经济斗争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恢复和发展根据地贸易。从1941年开始,日军开始實施所谓的“治安战”计划,对整个华北地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统制,企图扼制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敌人实行了一面封锁一面掠夺的政策,封锁我们的必需物资,吸收我们的有用物资(如粮食)”,严重破坏了根据地的商业贸易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遭受严重制约。为此,邓小平决定采取反封锁的贸易斗争。他指出在斗争中要坚持“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原则,要对货物的出入口实行单一管理,限制非必需品的输入,同时组织根据地非必需品和多余物品如药材、草帽等的输出,以换取外部物资;对内则是釆取贸易自由的办法,注重发挥公营商店和合作社的作用,实行粮食调剂和棉布交易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根据地的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根据地对敌斗争的经济力量。

对敌开展货币斗争。为了有效粉碎敌人通过大量印发伪钞以掌握法币的企图,邓小平决定对敌进行货币斗争。他明确提出,货币是我们“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了冀南银行,在太行、冀南地区发行冀南钞票,统一根据地的货币。1940年8月10,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在随后颁布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领》中对货币作出了明确规定:“保护法币,确定冀南银行钞票为本区本文币,打击伪币,绝对禁止地位票币通行。”同时,为了保障本币的信用,边区政府一方面限制货币的发行额度,另一方面将大量的货币借贷给根据地的人民投入生产事业,冀南钞票的信用也因此得到了稳固,其币值不断上涨。到抗战结束时,冀南钞票与伪联银券的比值已由1940年的1:1.2上升到1:15

经济战线取得的胜利,使根据地军民有效地抵御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和经济封锁,根据地的金融和物价相对稳定,根据地经济得到发展。为此,邓小平总结道:“我们在敌后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敌后抗战六年之久。”

三、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根据地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核心,也贯穿于邓小平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建设中的一系列经济实践为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基础,如“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培养专业经济人才”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由“奖勤罚懒”到“承包合同制”;等等。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仍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利益

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使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力量源泉,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在经济建设中是重要且必要的,也有助于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阶层的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借鉴抗战时期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的经济举措,通过减免税收、资金扶持、专项贷款等政策,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创业的热情,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为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邓小平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他的号召下,根据地的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发明创造,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根据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培养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注重农业生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抗战时期在领导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准确分析客观现实,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发展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措施,如贯彻执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规定“存粮存款不负担”,“羊群不负担”, “负担照抗战后平年应产粮计算,多收产粮归人民自己”等等,并奖励开荒运动参加者。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农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性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完成之后,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涉农工作的重点。为此,成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农村经济高新科技投入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循环畅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梁灏)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邓小平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