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2018-08-28周明明
周明明
摘 要:“思辨性阅读”这种新鲜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被诸多教师运用在课堂中,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小学一年级就应该进行思辨性阅读。但文章作者认为盲目地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展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不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将学生的兴趣置之不顾的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过渡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兴趣;关键期;过渡期;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思辨性阅读者应有的思维品质
(1)能够理性看待问题。理性是根据理由产生或辩护一个陈述、观点、提议等的能力和活动,理性的理由必须是客观的、可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文本时暂时抛开一系列感性的因素。
(2)懂得换位思考。想要分辨文本本身观点的可靠程度,就必须对作者的观点保持灵敏的嗅觉,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和反省。
(3)具有高度辨别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一个事物做到全面的概括,识别到其中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从而对一个文本保持清醒的认识并辨别出它的真假优劣。
(4)能够反思自我,这是一种比批判别人观点更难达到的一种能力。
二、小学低学段儿童的思维水平
2017年新出台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方面提出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可见思辨性教学已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选择。但是连中国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应该是与语文教学始终相伴的,即便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思辨一旦打开,也可以增加或改变他们对人事、人生的诸多判断与认知。他指出不要小看孩子所具有的能力。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纵然拥有意想不到的能力,也不可能超出正常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阶段性不能被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脱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辨性阅读无疑是拔高了学习内容的难度,这不仅会使教学成果付诸东流,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事实上,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最主要还是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与幼儿晚期的思维差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相对具体性。主要依赖表象进行思维。
(2)不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还没有守恒结构。
(3)自我中心性。儿童主要是站在他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能意识到其他不同的视角,换言之,就是他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4)刻板性。当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相关学者经过研究得出小学1~2年级的儿童思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直观具体性。这时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主要限于直观行动方面,要依赖真实的实物或它们的直接代用物及图形,因此这种分析有时又称为实际行动的分析和感性分析。
(2)外部片面性。这时的学生所揭示的实物特征往往是外部的属性,他们对对象和情景的判断往往非常片面,推理则依靠由知觉得到的直观的前提,结论的论证不是基于逻辑论证,而是通过把判断和感知到的知识直接对比。
這些思维特点都表明低年级学生还不能达到能进行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三、以小学一年级课文《雨点儿》课堂提问为例,在对比中看差距
同样是以小学一年级课文《雨点儿》为例,我听了小学优秀课堂的实录,发现他们实际在讲课中提出的问题与连中国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很大差别。通过下表对比可以发现,实际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表述是进行简化了的,他会选取更直观的提问方式。在完整的课堂实录中,教师的重点还是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最重要的读、写、认方面,最终是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都给花和草带去了帮助,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的浇灌,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并没有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也没有让学生去深思小雨点儿、大雨点儿不同的结局,而是教师以结束语“云妈妈来接雨点儿了,我们一起将雨点儿送回家吧!”进行了课堂总结,接着以分排和开火车的形式对文中词语进行当堂检测,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最后的测试,整堂课充满了趣味性,也让学生学会了感恩。
诚然,思辨性阅读在如今教学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它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比重显而易见,但事实上,从归纳的1~6年级的阶段目标来看,在阅读上是一个慢慢深入的过程,1~2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喜欢阅读,保持阅读的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也是考虑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思维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小学阶段有明显的过渡期。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提到: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阅读任务,如做旁批、做笔记、写读后感等,事实证明,管理太细,要求太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兴趣是学生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如果让学生从小就觉得阅读充斥着太“理性”的味道,如嚼蜡般乏味,在以后更深层次的文本解读中就会充满抵触情绪,那么思辨性阅读的意义何在?
四、思辨性阅读应抓过渡期、关键期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识到并抓住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和关键期。语文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小学而大遗”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侧重点,发挥好第一步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思辨性阅读”的提出的确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它可以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认识到思辨性阅读是有学年限制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存在过渡期的,总之,思辨性阅读要因时制宜。
参考文献:
[1]连中国.语文思辨教学的人文指向——以思辨性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18(1).
[2]温儒敏.语文统编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