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孩子们发现的目光,养成科学活动中的探索习惯
2021-11-22谢琛
谢 琛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实验幼儿园 江苏 常州 213000)
1.在科学探究中,讨论交流积累科学知识
大班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时,老师提供了塑料棒、塑料积木、碎纸屑等等。引导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不能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尝试后,都着急地说:“吸不起来,动不了”。于是,我们展开了“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的讨论话题。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试着将塑料棒在自己的手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然后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他们纷纷拍手为自己点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科学探索活动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当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初步摩擦生电概念之后,老师加深难度,提供新的活动材料,塑料棒及一张彩色纸片,纸片的顶端压上回形针。孩子们有开始动手了,用塑料棒在毛巾上来回的摩擦,一个个的小纸片慢慢起舞了。飞舞的纸片,极大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第三环节深入环节中,老师把孩子们认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我问孩子们说:“当我们脱下毛衣睡觉时,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这是怎么回事呢?”抛出新话题,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得出结论是摩擦生电的道理。我满意地点头微笑,表示认可,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2.亲历探索过程,学习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尝试用科学的步骤来解决科学问题。在做“让泡沫板沉下去”的实验中,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用重的磁铁压住它”、“把石头压在上面”提出假设,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小宇发现石头会滚动,但一直在移动根本压不住。于是,小组的成员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但是泡沫板还是浮了起来。孩子们着急了,找来老师,希望能帮助解决,老师提出一块石头压不住,那是不是可以多用几块石头呢。孩子们赶紧动手实验,最后泡沫绑了5块石头后成功了。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记录,孩子们横向比较,得出结论:多放几块石头就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孩子们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我总结出“做中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动手实验——交流所得——生活应用。这个过程也符合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3.在观察中,养成幼儿探索科学的好习惯
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为孩子在活动中产生的观察热情而感到自豪,我们也要做好在活动中为孩子们随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在“做汽车”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纸片架不起小车的车身。又发现用瓶盖做成的轮子不容易找到中心点,怎么橡塑板比瓶盖更适合做小汽车的轮子?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用瓶盖来替代车轮,可是他们又发现,瓶盖的高度和宽度虽然都够安装在小汽车的两侧,但是瓶盖材质太厚实,车轴的中心点不容易确定。圆形纸片很方便地找到轮子的中心点,但是由于圆形纸片太薄而不能架起沉重的车身等等……这些发现,按孩子们的能力是没法解决的,我们老师就要来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根据日常活动中布置展板时情景,激发了老师们的灵感。展板外层的即时贴能剥下正好适合孩子们找准轮子的中心点,进行轮轴的连接。这样,孩子们通过细心的观察,和老师们一起解决了实验中的困难。
4.引导孩子们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科学素质,就要引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比较、测量、重复实验等,来解决探索活动。例如,在活动“怎样让小球跑得更远”中,幼儿需要比较、测量每次实验中小球“跑”出的距离。通过测试,他们发现小球抛出的角度不同都会影响到小球飞出的距离。多次的比较,还发现斜上方(45度角)出去的小球飞得更远这样,通过重复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学会科学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科学有效,而且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小小的科学活动,蕴藏着大大的科学知识,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学会去动手,学会探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追寻幼儿的目光,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