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对分课堂”的理解
——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2021-11-22郭东旭
顿 琦 温 剑 郭东旭
(吉林省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对分课堂”的思想主张并非起源于国外,而是由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张学新提出的,所主张的就是将课堂时间进行对等划分,一部分留给教师教学,一部分用于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这在很大程度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课堂学习自由度,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下本文就将以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构建数学对分课堂,望能抛砖引玉。
1.高年级数学教师要树立“对分”意识
首先要让教师树立清晰的“对分课堂”教学意识,对“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知晓该课堂模式的一般形式,以及该“对分课堂”下所应当达到的教育目标,如此,数学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在分析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知识前提下,设计出较为完善、系统的“对分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让前半节课教师的“教”与后半节课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本位,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那么,具体来说,应当如何对教师的思想实施变革和强化呢?其一,可以主张数学教师自学,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或者是学校阅览室材料搜集的便利,寻找关于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的材料,充分进行自学,其二,更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教研会议,以及专题培训会,或者论文征集比赛,在结合自己对“对分课堂”的认识基础上,与同事展开分析,让所有年级段的数学教师对“对分课堂”都有所了解,如此,为小学数学实施对分课堂的构建奠定必要条件。
2.精讲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听清看明
由于在对分课堂的模式下,教师需要留给学生一部分的时间用于自主思考和合作分析,因此,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让一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直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语言的表达和叙述上,也应当力求简化,而避免冗长,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带着学习重点的基础上,去参与接下来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学指导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圆的面积”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联想到以往的几何面积知识,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桥梁,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册学过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学生在这一部分学习过将组合图形划分为若干个已知、熟悉图形然后再求解面积的方法,之后,我们再来重点向学生解释圆形面积的求解方式,有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将圆形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进行等分,然后再拼接出新的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的过程,如此,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以往学过的知识,而且体现了一课的学习重点,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听清楚看明白,在接下来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将重点围绕一些圆形面积的求解问题而展开,并分析圆形面积与生活实际应用场景的关系,达到学习知识归于用的教育目的,提高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留出课堂空间,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师实施“精讲”之后,学生带着各自的目的继续学习,尝试将新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建立对新知识的系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是真的懂了,但有的学生则是似懂非懂,处于学习模糊的状态。对此,我们可以先主张学生以10分钟为限,看能否自己理解和消化,可以通过画图或者是闭合课本,回想刚刚教师讲解的重点的方法,来实现自查;另外,如果学生自查后发现自己依旧没有理解,则可以主动向同桌、前后桌求助,提出自己不解的地方,耐心倾听对方的解答,而对于一些10分钟内可以自行理解的学生,则可以主张他们互查,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出题,围绕教师教学的重点,互相为难对方,看是出题的一方技高一筹,还是解题的一方更有胜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脱离教师束缚的,是课堂的自由探索者,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最大得到满足,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对分课堂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的构建是教学中的一个新的思路,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赋予学生极大学习自由空间的一项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双手也得到了解放,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需要这种教学模式的融入。本文在立足于小学生的数学基本学情前提下,展开了对数学“对分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希望可以给各位志同道合者提供一些粗浅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