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22杨婕音
路 娜,宗 玲,杨婕音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0 引言
高职院校加强双创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上,即“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教学成果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和“双创型”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改革人才培养理念,突破现实的人才培养瓶颈,提高“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1.1 “双创型”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层面已经非常重视双创教育,高职院校也普遍成立了双创学院,但是尚未形成在宏观层面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资源调配。双创学院、学工处、团委、各系部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双创教育,举办双创比赛,导致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归口混乱,造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分散、效率较低。从微观层面来讲,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双创教师,大部分双创教师是由学工处或者团委的行政人员兼任,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双创教育培训,或者上过几天速成班,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撑,也没有现实的双创经验,降低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1.2 双创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大部分仍然是靠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为考核标准,而双创教育也沿用了这套培养机制,缺少对双创意识和能力的挖掘。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比较完备的有SYB 培训、双创入学教育、双创课程类设置等,对学生在系统训练和培训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其次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双创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双创能力,而当前双创孵化基地和平台相对比较少,覆盖面也比较窄。因此学生的双创能力相对不足,其双创作品也出现“原创少,山寨多;落地少,创意多;产品少,技术多”的尴尬局面。
1.3 双创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
“双创型”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不仅涉及“教什么”“如何教”“在哪教”等问题,还涉及双创教育实践指导的评价评估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相对简单,其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都相对单一,对于学生在双创方面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完备的评价模式。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和局限性,进而缺乏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支援体系,这不利于双主体协同的战略联盟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2 协同创新理念对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
2.1 变革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比较典型的双创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课堂式双创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双创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双创意识的激发;实践式双创教育是非常典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学校会提供专业咨询和资金支持;综合式双创教育比较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潜能的激发,鼓励培育创客空间和学客空间。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协同创新理论能够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学校、企业、个人“多向赋能”。无论在高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内外部的关系分析,还是探索相关问题与寻求对策等实务行为[1],协同创新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育,能够有效促进教育链、效益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各教育主体形成系统化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和社会平台,为学生提升双创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真正将学生的双创潜能发挥出来,不断将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
2.2 整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资源
协同创新理论指导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理念真正突破了高职院校单一主体的培养环境和资源,这种打破培养主体的壁垒和隔阂的教育理念能够整合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加速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高效整合,真正搭建一个共享、融合、多维、互助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平台。“双创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要融合经营管理能力、财务计算能力、应变市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关技能,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单凭高职院校这一个教育主体很难达到的。“学校—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双创教育资源,改善双创教育环境,打破单一结构、资源分散的现状和模式,为双创教育提供多维度的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激发学生的双创热情,为双创教育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2.3 转变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组织形式
协同创新理论强调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要加强“学校—企业”双主体有机结合,通过拓宽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真正地做到将双创教育中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双创思维,提升学生的双创潜能。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双创教育理念,整合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搭建双创平台,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促使高职院校改变以往的组织管理形式,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种资源共享、多家单位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2],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3 构建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
在协同创新的理论支持下,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人才评价和保障体系四个层面。确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形成合力,保持互动;搭建双创教育平台,整合双创教育资源,从而确定课程设置协同模式;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促进人才评价协同模式的整体推进;改善以赛促学的教育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多元化激励机制,创建支援体系,以此与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互生共建。
3.1 人才培养协同模式
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的中枢。“学校—企业”双主体要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合力,更好地将人才培养工作贯彻下去、落实到位。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凝聚和融合“学校—企业”双主体力量,始终与企业保持双向互动,制定出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于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企业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跨部门、跨企业的协同整合,实现人才培养“1+1>2”的综合实效。
3.2 课程设置协同模式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构建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的关键,教育主体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安排时,要打破专业课程的条块分割,系统展现双创知识全貌。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体系应涵盖理论课、实践课、广域课等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对双创人才素质的要求。企业提供双创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和业务训练,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拓展双创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3 人才评价协同模式
双创教育评价具有时滞性,双创教育的文献表明了双创教育评价的不成熟,无论是量还是质的评价,都没能清楚地说明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为什么在起作用[3],因此双创教育的评价标准是比较难确立的。对双创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拓展双创教育评价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双创型” 人才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企业”相融合的“知识考核+实践训练”的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完整,真正激发学生在双创实践过程中的双创思维和双创意志;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能够更加有效地将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学校的量化评价为基础,引入企业定性评价,坚持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双创型”人才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效果具有多维性、隐秘性和时滞性,应当分层分类进行评价,将短期效益和长期影响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人才评价协同模式。
3.4 保障体系协同模式
“双创型”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 “学校—企业”双主体的通力协作,双主体应该配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包括以赛促学的教育氛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激励机制和创建支援体系。良好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应当秉持教育生态学中通力互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协同创新理论的实质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教育生态系统,它以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和进阶的思想为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维的看法和思路。双主体要形成比较稳定的双创机制,一定要确定好利益分配和协调,做好风险评估和分担机制,并划分好各自的职责权限,设计出权责一致的保障体系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