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2江苏省如皋泗阳相文路实验小学
江苏省如皋泗阳相文路实验小学 黄 颖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合作,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合作”,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密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有意识、系统化地将合作学习融入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轻松的学习氛围,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的误区
1.分组随意化
分组的随意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注意性别的差异,比如明显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性别排异的心理;二是不注意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一组、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组,这完全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知识互补的初衷;三是不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比如活泼好动的一组、寡言少语的一组,导致有的小组过于吵闹、有的小组过于安静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2.组长固定化
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的认定,教师一般会指定组内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长期担任,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小组长的“独断专行”,长此以往,组内其他成员便一切行动听指挥,失去了发言权,这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精神。
3.形式单一化
受限于教学条件或教师的创造性,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看似是小活动,但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比如重复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背诵比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课堂上进行消极的敷衍配合。
4.目标模糊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会说:“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但具体讨论什么,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却模糊不清。小学语文属于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布置任务,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才能增加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科学分组,加强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一般采取4~6 人为一组,将班级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分成不同类别,然后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包含不同的类别,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小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应分工明确,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公园寻找春天,亲近自然,进行标本制作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进行差异互补,强化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2.建立情境,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足够丰富、有趣,才能使学生快速融入其中,通过合理的情境建设,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道具、布置场景,通过表演对寓言故事进行还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以更轻松方式对知识有最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引导,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生由于心智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加以规划和引导,帮助小组成员明确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比如,在进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雷锋叔叔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小溪说了什么?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通过这种明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内容,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理解到课文中想要传达的爱心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奉献自己的爱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和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探索、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改变了学生自我封闭式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学生会学、乐学的目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