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经验与发展探究
2021-11-22乔婷婷
乔婷婷
(云南水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
0 引言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所理解的内部审计较为狭隘,部分企业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营发展[1]。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我们应当反思如何主动创新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促进内部审计适应发展要求[2]。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并用于实践,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增强运营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3]。
1 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经验
1.1 拓宽内部审计视角,正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变化
内部审计相较于外部审计更加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其应用方法应当系统、规范,且注重灵活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拓宽审计视角,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4]。结合所处环境,大多数企业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取竞争优势。在产品成长阶段,营销费用、广告费用、生产成本或建设成本等较高,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时,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提升销售政策制定与运行的有效性、促进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工程建设进度完成等方面应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在产品成熟阶段,内部审计在财务预算监控、合规性检查、内部控制强化等方面应起到进一步监督作用。企业由于在市场上扩张过快,内部机制、生产经营、财力、人事等难以跟进战略发展,此时,内部审计一方面应向企业领导层提示发展战略激进的相关风险,另一方面应结合企业实际能力,通过落实审计成果起到进一步组织推动作用。鉴于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商业模式,文章所述“企业”不针对某一行业。
1.2 监督与服务并重,有效运用风险型内部审计
1.2.1 以企业风险评估为向导
企业通过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工作排定风险等级次序,对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内部审计再进行动态监督和推动改进。同时,该风险评估结果可运用于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部门在评估风险较高的领域时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
1.2.2 以事前风险把控为基石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事前风险把控方面,内部审计对现有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与再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计划制订、绩效标准制定、投资评审、财务预算等环节对各业务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有利于增强预算、计划、预测和决策等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1.2.3 以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程序实施为依托
很多人误解审计实施仅依靠程序驱动,面对不同的内部审计项目,照搬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或只是对比现行制度、以往制度的执行情况,忽视被审计单位客观存在的风险及可能的机会,导致审计重点不明,审计效果不突出,加大审计风险。在实践中,内部审计应当注重专业的判断识别、评估重大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来应对风险,根据审计结果,最终向企业管理层提供恰当的审计意见[5]。
1.3 加强与企业其他部门的沟通、信息共享与联动
1.3.1 流程审批关联与信息共享
对协同办公系统中的流程审批进行关联,有助于内部审计对共享信息的整合与实时分析,并根据审计目标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共享。
1.3.2 企业各部门自检自查与反馈
在对企业各部门压实责任并取得积极配合的前提下,组织推动企业各部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整改并反馈,为内部审计进一步分析偏差、识别和评价重大风险、落实问题整改等提供一定帮助。
1.3.3 联合多部门、多业务、多领域力量开展审计
在实践中,因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展,涉及面不断变化,而内部审计人员力量及专业知识有限,审计部门通常借助多部门、多业务、多领域力量进行联合审计,以实现企业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提升审计效果。
1.4 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
在审计整改具体问题方面,首先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整理“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倒排整改计划完成时间表、跟进进度、集中整改、对账销号,确保问题高质量“清零”。其次,加强督促检查,对无具体整改计划、整改措施笼统、组织部署不力、影响整改进度和整改效果、报送整改情况不及时或不符合要求的部门,应当及时予以通报。最后,应加强工作统筹,系统解决审计结果反映出的机制错位、制度缺位等问题。
1.5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构建管理,加强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实效覆盖
1.5.1 明确内部审计目标,完善组织管理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不同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劣势,如在分级管理的模式下,若企业集团明确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岗位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沟通互动与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下属单位的审计督导;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加强统一协调,构建“审计大中心”,根据具体审计项目从下属单位抽调不同的专业职能人员参与审计,再由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主导分配审计工作并确定各分组的审计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下属单位委派制的管理模式下,委派的审计人员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同办公授权、提高审计成果运用透明度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上下级单位的融合。
1.5.2 以点带面,加强审计实效覆盖
近年来,国家审计提出审计全覆盖,企业内部审计也在践行审计实效全覆盖。审计实效全覆盖虽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是提升审计监督管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拓展审计领域提供了保障。实现内部审计实效覆盖的一种思路框架可以是“以点带面”,即从企业集团层面通过梳理下属单位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等,结合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点、违规点、损失点、潜在风险点等,以点带面地分配审计任务,加强审计实效覆盖。
2 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2.1 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日益规范化
2.1.1 企业领导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独立性提升
企业领导充分信任理解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各管理层级,使审计独立性得到进一步保障、审计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1.2 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审计工作更有效率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和管理方法,引导审计人员坚守核心价值观及职业精神,在工作中审慎客观、遵守纪律,支持审计人员敢作为、积极作为、敢担当、顶压力、抗干扰,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同时,完善干部选拔和职务待遇晋升机制,建立并落实“能上能下”机制,全面调动和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1.3 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更加明确,监督及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在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成为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发挥审计作用的一个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紧跟大方向,工作思路将更加明确,部署落实审计工作,使监督及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2.2 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
审计信息化作为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手段,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实时监控、非现场审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更强、效率更高,能够显著提高现代企业审计的精准度、时效性,提高审计质量及监控覆盖率。随着现代审计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的革新,审计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审计信息化建设将逐步完善。
2.3 审计领域不断扩大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为促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有效帮助。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注重审计方法和模式的灵活性,审计领域逐步从财务审计、合规合法审计扩展到重大政策措施跟踪落实、企业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企业效益审计、合同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风险防控、内部控制评价及违纪违法问题揭露等方面。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等内容的审计也正在逐步推进。
3 结语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监督、重服务、促规范”的职责定位下,与时俱进地拓宽审计视角、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创新合理的审计方式方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机制规范化、方式信息化、审计领域扩大化以及审计结果运用广泛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