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刍议
2020-08-19胡弘杰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国家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财政体制的建立成为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为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机遇。当前阶段,国内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对相互之间营利性质差异以及是否拥有下属企业的了解与分析,对相关之间的财务监管方法与路径有了初步认识与判断。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过程中原则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对当前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监管工作开展所面临问题的深入挖掘,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下属企业共同进步和发展的举措,促使下属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双重获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下属单位;财务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88-02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领域内公共服务部门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作用日渐突出。但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监管需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环节,这种监管任务的产生不是单纯地由企业内部所产生,更大一部分源于企业外部。目前,如何更进一步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力度和水平,成为各大行政事业单位亟待解决问题[1]。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多项措施与建议,以从根本上推动下属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性与稳定性。
一、事业单位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三项原则
1.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并重原则。对于下属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风险管控,二是价值创造。两个目标在某种角度上来看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均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和资本保值增值的优化。但从部分发展情形来看,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需双方做出正确的权衡。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监督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坚持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并重原则,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对两者关系进行综合衡量,提高各部门对两者内在一致性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2.财务监管和自主经营并行原则。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工作人员财务监管和自主经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两者在关系上处于此消彼长状态,企业经营的自主性深受财务监管影响,自主性与监管难以同时开展,或者不利于监管效应的发挥,或者剥夺企业运营的自主性。若要从根本上实现对财务监管和自主经营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处理,监管边界和监管程序的设置尤为关键,进而确保两者在各自领域内共同奋进。
3.全面性和重要性兼顾原则。从内容上来看,下属企业的经营收入、债券债务事项、成本费用支出、资金流动、权益变动等财务活动均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监管范畴,从而导致既不能留有真空化地带,又无法做到顾全大局。因此,若要做到全面性与重要性兼顾原则,需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和“有輕有重、轻重适宜”[2]。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现状
1.财务监管过程中未树立正确全面的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发展规划方面受到市场风险的严重影响,这一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同样存在。受企业自身性质影响,其控制者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因此,目前下属企业在被动接受财务监管过程中,整体风险防范水平偏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意识的严重缺失。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其在评估预测系统方面的不完善性,使得对在对下属企业投融资决策制定过程中,难以保证整体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财务监管过程中难以对下属企业所潜藏风险进行全面把握,更谈不上风险规避,造成下属企业盲目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难以开展相应的应对工作。
2.财务监管过程中整体资产管理水平不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关资产均具有国有化性质,其下属企业所涉及资产也同属国家所有。且在资产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全面的鼓励措施,再加上单位在目标上以社会效益的获得为主,形成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反方向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对企业文化艺术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下属企业员工以各种方式对企业文化艺术资产进行低价变卖,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大量资产严重流失。
3.财务监管过程中预算水平要求较低。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决策过程中,预算作为其中基础内容之一,短时间之内对企业生产规模和整体经营状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于企业发展预算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来看,国内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监督管理下属企业财务时,对整体预算水平的要求处于相对较低极端,且具体管理方法与实际标准存在较大出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随意性。此外,对于下属单位预算编制项目的审批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验的匮乏,仍沿用传统粗放型预算监管方式[3]。而在下属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各项目之间预算和决算两者的对比分析,因此,最终所获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且受非专业性的影响,在评价下属企业预算内容过程中,无法找到预算评价过程中本应发现的问题。
三、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举措
1.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时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行政事业单位角度来看,若要实现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过程中企业自身风险控制意识的全面提升,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可加快对当前阶段所采用的风险测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对先进风险控制方法和控制体系的引入,全面评估下属企业风险;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可在外部机构的帮助之下,控制和管理下属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从整体上来看,外部机构在专业性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可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过程中所投入成本的有效降低,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2.重视财务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在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及其财务部门对其工作内容和职责定位的重视才是一切监管工作开展的基础。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重视程度,需对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具体监管职责和监管范围进行明确,在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国有文化艺术资本保值增值相关内容。对于所有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建立,第一,要对集权和分权两者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对两者監管的具体边界进行详细界定,明确监管任务和职责的分配,确保整个监管过程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第二,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监管要求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标准,其中企业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经济指标、对外投资、资产处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监管内容,根据性质和金额大小的不同,执行重大事项前置的审批工作。第三,在对下属企业银行账务和资金活动观察管理过程中,应确保整个监管过程的动态性和统筹性。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时的预算管理水平。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对整个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的执行和角色的制定,主要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评估等相关管理工作加以完成。因此,若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从预算方面着手,促使财务监管能力的全面提升[4]。首先,企业在预算编制方案选择过程中应切合实际,如果企业在业务总量上午较大压力,且工作类型较为简单,企业在编制预算方案时,可采用零基预算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在监督下属企业预算编制过程中,可针对其中所出现的一切不合理项目对其进行约谈。如果企业所覆盖业务及项目内容过于烦琐,企业在预算编制管理过程中可尝试性地将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两种方式有效结合,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监督管理目的。其次,应严格筛选预算超标的内容,对于无法运用正常理论知识所解释的预算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约谈。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人们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便显得尤为重要,需进一步增强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时的风险控制意识,重视财务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提高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时的预算管理水平,做好内控建设,定期自查自纠,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完善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发展的健康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妮.浅析事业单位如何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监管[J].中国市场,2015,(37):116-116.
[2] 赵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6,(3):45-46.
[3] 戴明明.基于预算管理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刍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0):65-66.
[4] 范英.刍议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16.
收稿日期:2019-11-28
作者简介:胡弘杰(1974-),男,浙江杭州人,会计师,从事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