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分制的“1+X”证书课程体系改革

2021-11-22季东军孙福才杜丽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分制职业技能证书

季东军,孙福才,杜丽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1)

0 引言

2019 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常称为“职教20 条”),提出从2019 年开始,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1+X”证书制度将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对职业技能培养的高标准严要求,职业院校的技能培养标准也将由原来的院校自主制定或按合作企业需求而特别制定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全国全行业范围内实施较为统一的培养标准,采取的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坚持育训结合、质量为上的人才培养策略。届时,院校内培训可面向社会人群,院校外培训也可面向在校学生,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的人员都将享受同等待遇。“1+X”证书制度实施将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师资力量、教材编制、教学方法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种新的技能考评方式。

1 “1+X”证书制度体系下学历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早期高等教育为学历教育,采取的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称学年学时制。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校大多以学分制作为学历教育下学生毕业的标准。学分制被更多高校接受并实施,是因为其有特殊优点: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以选课代替排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安排个人学习计划,甚至可以更换专业;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因此更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自主选课制度下,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分制在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上的优势,更有利于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学费压力。

学校要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中的学分制优势,同时还要克服其缺少规划、学习年限管理过宽[1]等劣势,要具备更灵活的调整能力,以适应体系中“X”的实施。例如,百万扩招背景下,学分制改革就要满足不同的生源培养需要[2]。

2 “1+X”证书制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毕业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工作能力与企业所需相差甚远,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重视学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但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同时,部分大学生对职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被动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而高校没有提供足够而有价值的职业技能实践机会。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缺乏主动实践的热情,在双重影响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失去原有的职业技能优势。

以往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向和内容主要是建立在所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多以实训课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质上是专业基础或理论课程的延伸,实训内容多是理论原理的实物呈现。随着各院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校企融合、双元制等一批更能体现实际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出现,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原有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使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培养更具市场需求特点。而上述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即使很多职业技能培养的定位是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也仅能满足个别企业的现实需求,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养并不能为产业发展预先“备足”所需的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期却缺少大量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1+X”证书制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确立是立足于国家产业发展层面,采取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和相应院校的优势,为每个专业确定若干个职业技能认证方向,既能满足当前企业的生产需求,又能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还能很好地弥补之前过分重视学历证书教育所带来的毕业生从业技能缺乏的不足。

3 “1+X”证书制度体系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1+X”证书制度下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都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建立在单一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同时还要进行具体的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探索和改革。

3.1 课程改革

“1+X”证书制度要坚持更为彻底的学分制原则,而学分制对课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选课,这就要求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以往传统“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更适合现代发展需要的“主动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进行深度的研究,对所需课程进行“碎化”后进行模块化重组,将原有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转变为更加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经过模块课程教学培养后,学生可以表现出对其专业足够的兴趣和擅长[3],在更高一级、更具实践性的职业技能培养中便可以实施针对性更强的培养。

3.2 教材改革

原有的教材适应原有的教学方式,在原有培养模式下,绝大多数专业教材的状态都保持得非常稳定,有些教材甚至数十年都没有进行任何的调整。“1+X”证书制度中的“X”将视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安排,不同专业间还可能出现相互重叠的“X”,而随着“X”可选内容逐渐增多,学生也将有更多的选择方向,这就需要配套教材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要开发更多适应“X”的新工科教材、活页教材和电子教材等新形态教材。

3.3 教师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更加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在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有能力对实践教学活动做到了然于心,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4]。职业院校原有的“双师”标准相对于这个要求略显不足,目前职业院校中多数教师还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式的学术派教师,即使各高职院校对教师每年都有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任务要求,但这种实践方式和完全就职于某企业还是差别很大的,专业教师无法通过短期实践锻炼获得系统性较强的技能。为了适用新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入职条件进行了调整,将不再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转而从既具备一定学历学术水平,又具备一定企业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等从业人员中选择教师,这将极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层面的诊断和改进工作,这对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随着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也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成绩。

4 结语

国家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亟须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而“1+X 证书制度”能很好地适应新要求,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首批试点工作,探索适用于新培养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十分必要。随着“1+X”证书制度相关工作不断开展和深入,这种新兴的培养方式势必会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分制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