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研究①
2021-11-22陈立新
陈立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由于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比较繁重紧张,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在校时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毕业后能否胜任所从事的工作,都有重要的关系。而体育课程的任务是要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根据所学专业和将来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加强身体活动技能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在“十三五规划”中,“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所谓“健康中国”就是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完善人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一战略将体育从原本的“竞技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从以前的部分体育工作者转变为全民性质[1]。除此之外,“健康中国”不仅指的是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
1 “健康中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
构建以“健康中国”为背景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相关体育知识,并且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关体育课程,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都能得到发挥,从而提升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2 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理念
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可以确保身心健康。体育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是体育功能有效释放的目标;同时,体育也是为健康服务,健康为体育铺路,只有全面健康才能实现全民小康。虽然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学生都会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但是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所以建立体育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理念。
1.3 有利于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卫生的建立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可以使得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知识、技能,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此基础上,体育课程也有助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健康卫生知识。
2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一方面需要真正满足学生的身体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调整设计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与“健康中国”更好地融入进去。然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尽快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体育教育。
2.1 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文化课程的成绩,对于体育课程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并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对体育的关注也比较少,因此体育习惯和体育精神的培养都变得非常困难。除此之外,一些大学高校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地区是教师资源受限,体育教育人员市场供不应求,而且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求更高,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人员资源缺乏,学生上课课时受到影响,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些地区由于场地和硬件设施配备不齐,也使得学生降低了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只有体育课程得到相应的重视,大学体育教学才能更好的开展。
2.2 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欠缺
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体育课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评价监督体制,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学校虽然会安排每年进行体育测评,但是这些测评对于学生的学分影响不是很大,想通过测评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难的。
2.3 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时,教师往往比较关注身体素质的培养,教师通常会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对于健康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而且只是将统一的体质测评作为重点,对于不同学生擅长的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发挥,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4 校园体育俱乐部形式的发展缺失
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和载体,是除体育课程外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另一种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学校对于体育社团的组织和发展没有过多的重视,使得这些社团缺少与学校的沟通、管理和组织,没有很好地将课内外体育活动进行融合。但是又有些学校对于体育社团的限制过多,没有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体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
3 “健康中国”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制定详细的体育教学目标
“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必须融入“健康中国”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要达到体育课程要求的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体育素养。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不断将“健康中国”这一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不断帮助学生理解健康中国。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情况,为学生制订不同的身体锻炼计划,确保体育教学活动能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对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专业为学校培养更多的教师力量,同时完善教学监督评价体质,注重学生课后的感受,进行优胜劣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锻炼目标,不断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才能扩大健康中国的影响力,一步步提升全民体育素养。
3.2 明确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开设更多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输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3]。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展现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此外,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也是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从后奥运时期国家就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使得国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的转变、方式方法的创新才能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3 完善学校的卫生医疗团队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充分得到保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卫生医疗团队,确保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普及简单的医疗知识,使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得到必要的处理。同时,在进行体育锻锻时,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热身和锻炼后的拉伸,增强学生体育健康知识。
3.4 合理运用“竞技体育”
体育比赛可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校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学校针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定期举办球类比赛、游泳比赛和舞蹈比赛等,对于取得名次的学生予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关测评的加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更有热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但是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进行引导,一方面,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或其他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疏导,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方面。
4 结语
大学是我国人才培训的基地,是我国人才输送的中间力量,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导下,体育课程的质量会越来越高,学生的体育习惯会越来越好,体育素养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