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

2021-11-22谢旭波赵凡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文/谢旭波 赵凡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各大院校在积极响应下纷纷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此外,高校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特别将课程设置为多种类别,具体包括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等。现阶段,针对大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急切需求,高校将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为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一方面是满足当前时代与社会对高素质就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作用,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行性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实现当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中,针对高素质就业人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包含创业技能;二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此外,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则是立德育人,即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与道德品行并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能够有效地增强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融入效果,从而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相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相通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主要以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并侧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此大致相同,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是,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专业能力与个人素质同步提高。另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引导,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以此实现对其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等系列创业精神的培养。此外,通过对教学内容中此类政治元素的深入挖掘,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有效融合。

(三)课堂教学方法互补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互补性。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实操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目前,基于学生对现实诉求的增加以及对提升自身能力的迫切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与“灌输式”课堂讲解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对此,高校应根据教学现状来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以此实现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与更新[2]。鉴于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如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微课堂等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多元化教学,可见两者教学方式具有互补性,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可以参考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元素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融入状况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体系。近年来,高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教学举措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结合现实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实际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反思。首先,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就业率上,没有在内容上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导致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价值引领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其次,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选修课的针对性不强,且没有按照年级排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导致教学成效不高;必修课一般采取交叉式教学,即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活动为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质量明显下滑。所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安排情况,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疏忽了对学生价值教育及其情感态度重视,导致了融合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材建设滞后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起步较晚的创新型学科,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旨在培养兼具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思想素质的人才,使教材成为开展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和工具,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和思政性。但近年来,高校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与应用上略有不妥,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购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编写来看,由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相关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编写出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校本教材[3]。从教材的选购来看,近几年高校虽然增加了教材种类,但整体质量并不高,也有些高校直接将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罗列或东拼西凑,导致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无法深入。另外,教师在选购教材时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容,如创新创业技能、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对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高校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较为滞后。

(三)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教师作为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主要实行者,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和全面落实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根据各大院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从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活动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基于自身专业特点,此类教师缺乏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认知;其二,从事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校教师。由于缺乏相关教学培训,对专业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因此课堂授课能力较弱;其三,从事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研究的“两课”教师。此类教师具备结构、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政理论,但对创新创业认知不足;其四,聘请企业创业导师。此类导师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历与管理运营经验,但实践经验与教育理论的转化能力有待增强,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4]。由此可见,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障碍,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三、思政元素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融入路径探析

(一)构建融入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是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现阶段,基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为实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制定相关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应聘请相关教育领域(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的专家或权威人士,同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通过小组的具体规划来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基于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在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时,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全部纳入新体系中。此外,在教育制度的制定方面,要从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投入资金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以此确保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案的可行性[5]。基于以上论述,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制度保障、教育规则制定等方面实现,以系统思维为出发点,对机构保障和制度建设等展开宏观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管理资源和课程教学的调动及统筹规划,包括教育领域的专家及权威人士、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教育制度的全方位调整等方面,分别从教学实践、制度运行和保障等层面完成对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

(二)优化教师团队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通过教师团队的优化建设来实现。其中,优化教师团队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实现,如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力度、组建新型教师队伍等。首先,高校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组建一支高素质全能型的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人员结构上进行增设,比如教师类别可以涵盖思想教育、创新能力提升、创业指导等。其次,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培训、创业就业指导培训等,作为完善教师教学体系中的思政教育板块,提升相应的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对具备思政素养的全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建。总的来说,教师团队的优化建设可从以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高校需明确对师资力量的建设要求,正视其在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作用,着力构建一支多学科、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二是将思政教育内容纳入创新创业教师培训体系,努力完善其多学科知识结构,同步提升资源整合及开发能力,并在基础上开展多元形式的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融入思政元素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在课堂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教材内容来看,高校可以倾注全力编写一部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通过对本校资源的深度挖掘,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趋势与学习特征,在此基础上需要满足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从而为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板块,如在创新能力板块,教师使用案例教学,具体选取微电影或微视频中的创新创业案例,以此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创新能力板块,通过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在创业能力板块,通过体验式教学来设置模拟情境、创业孵化等,增加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此外,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高度集中的责任意识,根据所带班级的课程内容及学生属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四)强化目标价值引导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通过强化教学目标价值引导来实现。众所周知,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基础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而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广大师生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对于课程教学中情感态度的表现和价值观输出有所疏忽。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一方面突出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途径提出要求,即强调在目标中加入价值引导。具体实践方案如下:首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教育内容,并全面落实到整体的课程规划与设计中,确保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同时转变学生对传统创新创业课程机械化教育的认识。其次,高校在针对课程章节的具体化设计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开展意识启蒙、能力训练、实践锻炼及精神动力的激发等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关注实际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五)重视教学评价反馈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开展,对于总结课程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和有益经验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下一轮教学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的调整与改造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及反馈,能够在多次整改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因此,高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需时刻关注两者融合教学所带来的真实评价及反馈,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整体上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在此基础上,高校需从根本上对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加以完善,其评价指标需涵盖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结果评价指标与过程评价指标等,其中除了同行之间互评外,还应包括学生互评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评等,以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及反馈。此外,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高价低效”现象,具体是指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较高,但学生实际收获感很低。为了避免此类情况,高校教学督导组的设置及功能发挥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在学生中选出教学信息员辅助督查,以此确保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及教学评价的真实性。最后,根据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真实开展情况,认真分析评价结果并反思教学过程,在梳理教学经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课程教学与评价反馈的良性互动。

四、小结与思考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对此,文章具体分析了将思政元素地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两者融合的现状以及基于现实因素导致的相关教学问题,具体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比如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教学模式与教材内容的改进、优化师资力量以及重视教学反馈评价等,希望可以为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路径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