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

2021-11-22王泽汀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非营利社会保障

文/王泽汀

社会保障是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制度,具有以人为本、依法实施等特点,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平稳发展,社会保障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安排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社会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体民众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1]。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包括公共服务制度、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涉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作为补充,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紧密关联。社会保障服务为人们提供工伤、养老、就业等保障服务,优化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均已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保扶助资金规模有所增大,参保群众的退休金、养老金等资金需求也在不断上调,且各级政府在地方都设有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更加规范,确保救助、社区、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者能积极应对社会风险,全方面解决人们的生活压力。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能够落实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专业性知识技能,适应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满足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使人们获得人性化、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服务。但现阶段,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仍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针对性不强,忽略了微观层面的服务部署,服务配套体系建设较为落后,服务制度改革缓慢滞后,各类群众社会保障意识不同;2.社会组织提供的保障服务单一,工作人员与工作任务不匹配,服务质量水平和运行效率低下,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服务投入和供给不足;3.社会保障服务财政保障欠缺,财政支持不到位,缺乏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人员,专业理论人才、法律法规人才、日常事务管理人才短缺,社会保障服务的用户体验较差;4.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不一致,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权的分配不平等,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缺失,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政府职责缺失,民众权益易被侵犯;5.由于政策和法律的不健全,非营利社会保障服务组织未受到重视,没有得到大力扶持,资金不足发展缓慢,社会认可度不够,且受政府干涉,非营利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与其他组织合作时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服务保障作用;6.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发展失衡,忽略了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特殊群体未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受户籍制度限制,特殊群体中农民工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7.缺乏专业化工作队伍,社会保障服务人员的进修机会较少,工作队伍缺乏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很难提升,影响社区服务质量。

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提升策略

(一)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使人们可以就近办理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加快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优化基层社会保障服务项目的业务流程,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纳入重点工作内容,并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点附近选择下一步公共服务延伸点位,明确市、区等不同等级的社会保障部门主体地位,有效发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作用,充分听取社区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的意见,全面下移各项服务项目,整合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项目。政府应积极配合区级服务点的服务机构建设,统筹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标准,大力推进基层社会保障的标准化,简化服务项目办理流程,扩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梳理每项业务涉及的部门职责[2]。为服务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确保社会保障业务可以在一个部门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理业务,避免群众办理业务时要与多部门沟通,同时推进柜台式服务,达到台账完整、手续完备、存放有序、流程清晰等服务标准,为办事群众节省费用时间。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办事指南,整合参保服务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明确服务对象,有效控制基层自由裁量权,使关联的服务项目由一个窗口负责,细化社会保障服务类别,明确办事资料和工作标准,归纳整理受理条件、办结时限、公章收费、办理程序、申请材料、政策依据等事务,按照统一规定的服务项目时限和质量,开展好每项业务,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二)深化信息化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全面推行社会保障服务业务的网上办理,扩充手机服务内容,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健全信息网络,增加服务对象,逐步推行服务外包,将网络作为便捷的服务渠道,充分利用方便群众的手机服务,使人们能直接在网上办理服务业务,探索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就业服务外包,缩短群众办事时间。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门户网站,整合现有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为电子政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群众线上获得丰富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开通微信信息、手机短信等查询服务。当所办的服务业务涉及多个部门时,可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查询系统、各街镇大屏显示系统作为信息查询平台渠道,形成一个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将服务项目全部实行网上办理,结合社区、街道的现场窗口,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办理,使群众不用进入政府机关就能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业务办理,仅通过一个机关解决所有问题。针对不能在窗口办理的服务业务,可以通过梳理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平台的作用,提升平台服务功能,提供更高附加价值的社会保障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三)多渠道提供社会保障服务资金供应

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社会保障服务提供资金供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了社区基层组织的自筹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硬件、技术等现有资源,全面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募集、个人捐赠、社会组织捐赠等活动,争取银行和基金会的支持,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社区服务业的收入,通过丰厚的社区社会保障财力,顺利开展社会保障服务。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包括减免税收、利税返还、提供地皮等[3]。社区作为社会保障服务的支撑点,应及时掌握服务对象情况,长期提供咨询等服务,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保障制度,或由专业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建立紧急系统和预警机制。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积极组织各界力量,建设环境和谐、基础设施健全的社区,满足居民众多的社会保障服务需求,统一规划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分布,引导中介组织、个人、社会公益团体、商业保险的长效合作机制,使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更加贴合经济发展。根据分级负担原则,由各级政府提供财政保障,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开发社区群众急需的服务内容,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及时拨付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资金,由中央财政适当补贴,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市场化运作,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创新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式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保障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根据业务办理规定和群众办事需求,不断扩大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节省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的财力和物力,将社会保障服务理念贯彻到电子政务中。针对不同服务项目,开发相应的办公软件和网页形式,积极引导群众使用电子政务服务功能,提升信息化服务工作的普及范围。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社区内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针对不同特殊群体,匹配相应的数据库,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服务,尽量合并受理、归档、申报等流程,延伸社会保障公共事务,协调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劳动关系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使各块服务项目独立操作运行,对立分散公共服务,完善接待群众的基本设施[4]。动态共享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的基础数据,整合劳动关系、就业、社会保险的区级工作人员,层级划分社区和街道的人员,协调公安和民政等部门,打破资源分散、独立运行的服务格局,实现工作人员的统筹调配和系统培训,通过公众网络、短信平台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资源作用,实行基层人员的下派和上调,为劳动纠纷举报投诉、社保信息查询等提供实时服务。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程序,依靠现有的培训和教育机构,建立精通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制定合理的人才队伍规范。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实施具有社会效益的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把社会保障服务推向产业化方向。

(五)大力培育非营利性社会保障服务组织

从财政、管理等方面出发,扶持非营利社会保障服务组织的发展,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提供社会支持。由政府制定财政政策,改革财税制度,承担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出,将支出纳入预算,把预算视为一种社会投资,政府投入少量资源,通过财政引导,非营利组织筹集到更多社会资源,弥补非营利组织功能缺位,确保非营利组织达到社会保障服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政府应全面掌握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情况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将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情况和服务质量划分为不同等级,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评估等级和居民满意度,划分非营利组织的财政补贴标准,由补贴标准为非营利组织施加压力,使其积极行动起来,扩展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完善各项服务内容。丰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手段,结合显性化和隐性化资助资金,如税费和水电费减免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非营利组织服务居民的积极性。加大宣传非营利组织,增加非营利组织和居民的接触频率,使居民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作用,鼓励居民参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增强居民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同感。规范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推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接纳程度,使其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六)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调控、监督、引导作用,制定切实满足居民需求的社会保障服务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的责任分配机制,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涵盖的服务内容,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决居民群体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家庭、市场、政府的链接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保证服务体系各个实施环节职能清晰、责任明确。将政府机构向服务型转型,公共行政行为要符合居民利益,发挥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职能。监督企业社会保障执行情况时,应结合企业运营情况和市场经济水平,合理分配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确保企业依法缴税、员工得到参保。将生存型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转换为发展型服务体系,全面掌握特殊群体的保障需求,如残疾人群体、孤儿群体、老年人群体等,对特殊群体采取针对性支持,在每个服务环节中设置高素质专职人员,让所有参保人员都享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设置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支持,丰富社会保障内容,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保障,帮助农村人口顺利融入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的社会保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平等,政府还应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年增加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同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住房和教育问题,使农民工家庭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支持。

(七)提高社会保障服务人员社会地位和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社会地位和水平。通过媒体教育,为服务人员开展教学、提供学习帮助,包括广播、专业论坛、班级开课等形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规范化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活动,注重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可邀请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和家庭支援服务,通过参观、理论分析、现场观摩、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让服务人员学习先进经验,深入了解各个社会保障服务项目,专家要及时回应和处理学员提出的问题,以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针对性培训,让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制定统筹计划,确保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把服务人员的表现和工作情况归档,作为个人信用的参考标准,对服务人员采取双重考核机制,分别为社区居民评价和上级制定考核机制,完善绩效评价标准,选拔满意度高、考核优秀的人员,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开展社会保障服务的宣传活动,使社区居民尊重服务人员,使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建立荣誉感,提高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适当增加服务人员酬金,采用分类分级制度,根据劳动程度分配服务人员的工资,增加办公经费和岗位薪酬,改善服务人员工作环境,让服务人员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吸引更多人员参与服务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应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社会保障服务,改变特殊群体的弱势状态,让参加社会保障的群体受惠均匀,真正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非营利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伊朗工程服务项目的合同关闭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