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校认同的三个提升机制
2021-11-22李友治
文/李友治
从2019年底开始,国家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强化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竞争力,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速发展阶段。但与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刀刃向内改革的决心不相协调的是,当前职业教育却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国家、学校重视,学生却不以为然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学校认同整体偏低。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学校认同是高校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在提高大学凝聚力、实现大学的办学目标、建构和谐校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研究分析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学校认同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着重从学生学校认同动力机制、引导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着手尝试探索提升高职生学校认同的机制方法,以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高职学生学校认同的动力机制
高职学生学校认同的形成是综合影响因素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内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合力,包括主体(个人)向心力、客体(学校)吸引力、环体(社会)支撑力,它们分别影响着高职学生学校认同动力及动力产生的条件。因此,要提高或改善高职生学生学校认同状况,就需要整合多元影响因素,构建学生学校认同动力机制。
(一)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前者体现在就业状态、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后者体现在就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职业发展前景[2]。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需要对标主客观指标双向发力。
第一,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初步阶段,企业通常只是签订了形式上订单培养协议,不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不能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因此,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以及薪酬可观的优质实习以及就业单位,特别是加强与具有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深度融合,最大化地发挥现代学徒制优势,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中掌握专业技术,学以致用、现学现用。
第二,抓好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学生评价、考核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条件主要是学分和毕业设计,其中大多数毕业设计也局限于论文,缺乏学生技能掌握水平、能力考核,而且学生各类考试及毕业门槛的设置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自我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专业的特点,制定符合专业实际的评价机制以及毕业条件,同时加大各类理论、实训考核难度,进而引起学生对学业高度重视。此外,加强教育教学监督与评价,提升教学质量,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高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与前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性、自律性较差,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客观困难,但高职学生也有其特点,动手能力强、心理素质较好等。因此,抓好高职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点之一在于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其一,创新授课形式,注重学生参与、学生演示操作,教育教学环节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积极地将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注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就业市场欢迎、具有竞争优势的是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相较于本科学生,高职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亟待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等四个维度[3]。当前高职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是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显著差距,是高职学生的软肋,更是高职生被低看一等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一是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艺术性与教育性相一致的原则;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硬件建设,主要在于校园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图书馆、体育馆等的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为学生服务;三是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及艺术展览、优秀影视展播,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各类文艺节目,并通过各类新媒体广泛宣传,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教育、提高个人素养。
第二,优化学生课程设置。学习基础薄弱是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影响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言语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宏观统筹各学科教学安排,高度重视思政课、写作、英语、计算、高数、人文等公共基础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在学分、课时量等方面的比例。要从客观要求和主观调动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推进学校社团建设。学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相关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学校在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是要全面加强各类社团的指导。进一步优化社团设置,制定详细社团管理和考核办法,统一为社团聘请有责任心和相关专长的指导教师,同时在指导教师聘任期间给予一定补贴,对其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二是为社团发展划拨专项经费。多数学校社团相关活动经费都由社团以拉赞助形式自筹,缺少活动经费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根据社团的类型、规模等情况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是注重打造样板社团。学校应根据自身社团发展情况,重点培育建设几个样板社团,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以此全面带动各类社团的发展。
(三)加强企事业单位人才选聘引导
就业前景是影响高职学生学校认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高职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选用人才条件来看,相对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人才选聘的条件基本都是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尤其是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所谓“铁饭碗”行业,极大地限制了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和职业的可选范围,直接影响着高职生对学校的认同。因此,要提升高职生学校认同,一是应完善国家公务机关招考、事业单位在人才选聘机制,逐步将高职学生纳入具有一些相关招聘报考资格的范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读高职的吸引力、社会认可度;二是加大企业人才选聘引导,从相关法律条文与相关制度、政策上指导企业优化人才选聘条件、标准,除特殊岗位之外,要求企业应把高职学生纳入招聘要求范围内。通过以上措施,从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上,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而提升高职学生学校认同。
二、优化高职学生学校认同的引导机制
高职生学校认同的形成是学生内驱力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有效提高高职生对学校的认同就需要不断从职业教育宣传、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选树高职毕业生典范等方面入手创新引导机制。
(一)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职教20条”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但从社会、家庭到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却没有新的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要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重点之一在于进一步加大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新局面的广泛宣传。
首先,广泛利用权威媒体宣传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信心,让全社会相信并看见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其次,加强职教政策普及,从义务教育阶段着手,把职业教育宣传内容编入初中相关课程部分章节,逐步扭转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再次,充分利用讲座、政策宣讲、主题班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面向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宣传,提高在校高职学生身份认同以及对职业教育的信心。最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发展,为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就业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重点扶持几所高职院校,打造职业教育典范,以点带面逐步改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
(二)改善高职生校园生活体验
校园生活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也体现着一所学校人文关怀的水平。相较本科院校,高职学校的发展以及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在对比之下,使得高职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较低,这也是影响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建设:第一,应加强学生宿舍、餐厅、商店以及校园文化娱乐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第二,应加大校园餐厅、超市、公寓等相关服务人员的管理力度,对相关人员从言行举止方面予以规范,提高其服务质量;第三,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在一些重大节日时,学校应通过发放一些印制学校标识的小礼品或纪念品,以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第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邀请文化名人、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人举办各类型大讲堂、演出、文艺汇演等,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以及从资金、平台、制度等方面鼓励与支持学校各类社团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三)强化优秀校友示范作用
优秀校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成效的直观反映,具有行为导向和情感激励的双重功能,是最贴近学生实际角色榜样。在提升高职学生学校认同的过程中,优秀校友是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是常态化开展校友大讲堂、组织优秀校友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校友,在与优秀校友的直接互动中深受启发、得到鼓舞;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诸如校园广播、官方微信推送、校园宣传板等载体,广泛宣传优秀传校友事迹;三是成立校友管理组织,建立宣传、联络校友的阵地,搭建“学生——校友”信息交流和多方互动平台,促进学生、优秀校友交流、互动;四是在校友组织管理方面,学校应在政策、经费上予以一定支持,以此鼓励各二级学院加强校友联系、组织开展相关校友活动,进而强化优秀校友在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高职学校学生认同的保障机制
高职生学校认同的形成既需构建认同动力机制,也需要优化引导机制,但关键还在于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学校认同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高职生学校认同的物质保障、制度、体系保障等的有机整体,它是高职大学生学校认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一)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只有建立完备的体系层级,才能具备与普通教育对话的身份与资格,建立平等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4]。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一方面,要畅通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学历层次。国家提出要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试办本科层级职业教育。但与之配套的考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还需跟进、完善。另一方面,应对接产业以及市场需求、整合专业,加快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其一,加大教师企业学习、培训力度,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将生产现场的实践知识和隐性知识引进校园。其二,以订单班为载体,探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起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三,鼓励国有企业主动对接高职院校,形成结对帮扶,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吸引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参与。
(二)加大高职院校扶持力度
学校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有优质的、可持续的生源。国家应从政策上保障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其一,需要持续控制好职普比,通过扩招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广泛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其二,通过政策引流以及从招生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保障高职院校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生源输入。
在师资力量方面,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自身教育类型和具备科研条件的局限性,其在引进高层次科研、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国家需要通过政策予以引导和支持。一是在科研申报方面,国家、省级相关科研项目对高职院校适度放宽申报条件,划拨专项项目扶持高职院校科研,逐步培养高职院校高层次科研人员,促进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提升;二是在师资培养交流方面,教育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国内一流高校与高职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及相关项目的合作。
(三)优化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职称评审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高校凝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条件,专职教师、行政人员或学生工作者主要还是以科研成果、参加比赛、指导大赛获奖等次等成果为依据。这种导向,容易使高职教师容易把工作重心倾向于科研、带大赛、参加大赛、指导大赛,而忽视了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质量,极大地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对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破除“五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成效以量化形式纳入评审范围。同时,聚焦教育教学质量,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对应职称评审条件,专职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按照岗位、工作内容、性质分别单列条件、各有侧重,以此将学校所有工作的重点都聚焦到学生培养质量上,最终形成学生认同、社会认可的高职教育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