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路径探索
——以陕西省某高校为例
2021-11-22陈英王学川杨海波
文/陈英 王学川 杨海波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本情况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是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余个部委联合主办的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备受高等学校和学生群体瞩目,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七届,前六届大赛全国累计有1578万学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总数超过372.65万个。在赛道设置方面,“互联网+”大赛目前包含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萌芽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5个赛道,除萌芽赛道外,其余赛道均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2021年10月中旬,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办。
二、陕西某高校“互联网+”大赛组织工作成效
陕西某高校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陕西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陕西省创新创业研究与培训基地。
根据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的工作模式,强化“互联网+”大赛工作考核,兑现竞赛激励政策,提升广大学生参与竞赛、教师指导竞赛的参与度。近年来,该校“互联网+”大赛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参赛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竞赛成绩名列陕西省属高校前茅。2021年,共有5368人报名参赛,累计参赛学生4186人次,报名参赛项目927项。在前六届大赛中共获得国家银奖12项、国家铜奖18项、省级金奖40项、省级银奖37项、省级铜奖42项,获全国“互联网+”大赛工作“先进集体奖”1次,多次获得省级复赛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多人获得省级“互联网+”大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陕西某高校作为第六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的承办高校,在疫情防控与赛事升级的复杂形势下,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五个更”办赛要求,在大赛目标不改变、工作任务不减少、办赛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科学筹划、周密部署,创新方式方法,开创性地采用大赛“云启动”、项目“云辅导”、复赛“云办赛”、赛事“云路演”等“4朵云”新模式,为陕西赛区呈现了一场更高效、更智慧、更透明、更创新的“双创”赛事。无论是在“互联网+”大赛省级复赛承办组织工作方面,还是在校级比赛组织实施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大赛组织工作经验[1]。
三、“互联网+”大赛组织工作路径探索
(一)深化认识,加强“互联网+”大赛工作顶层设计
“互联网+”大赛被国内高校认为是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要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成效、“互联网+”大赛有成绩,高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和工作机构设置上下功夫。
在顶层设计方面,陕西某高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主任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整体部署了创新创业工作。在工作机构设置方面,鉴于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多个部门都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但又各自为营,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工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很难整体推进。为避免出现重复业务和工作盲区,2018年,学校在教务处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科,工作业务涵盖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创业工作职责全方位覆盖,理顺了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内容。自此,形成了创新创业工作由教务处牵头抓总,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的工作机制。2020年,为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工作,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设置正处级机构,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互联网+”大赛的组织实施工作是创新创业中心工作职责中一项重点任务[2]。
针对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大赛,学校设立大赛组织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副校长任副主任,教务处、研究生院(研工部)、校团委、校友总会办公室、宣传部、科技处、前沿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学生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任成员的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组织领导工作。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中心,每年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后,召开“互联网+”大赛启动会,对相关单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印发“互联网+”大赛实施方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确保组织、措施、服务和保障工作“四到位”,期间多次召开大赛工作推进会,确保大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机制协同,强化“互联网+”大赛各项任务落实
在“互联网+”大赛各项工作推进中,不能只依赖牵头部门,还需要各相关单位、二级学院和承办单位的通力合作,才能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大赛各项工作。
近年来,陕西某高校的“互联网+”大赛工作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友总会等单位主办,宣传部、科技处、前沿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处等单位协办,相关学院承办。教务处作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对大赛进行整体安排,分阶段重点推进,负责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打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调动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博士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校团委负责“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工作;宣传部负责赛事宣传及氛围营造工作;科技处负责在学校科研项目和专利中挖掘高水平项目;前沿院负责在引进人才团队中挖掘重点项目,负责优秀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校友总会设立校友参赛项目,负责邀请知名校友、投资人评审项目,对接优秀项目投资意向;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助做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的挖掘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动员留学生参加国际项目,邀请国外合作大学参赛;承办学院主要是协助牵头部门做好各项组织工作[3]。
(三)健全保障,推动“互联网+”大赛工作持续开展
在经费保障方面,陕西省某高校设立“互联网+”大赛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大赛工作持续开展。在调动学院积极性方面,将大赛情况纳入年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绩效考核,学院参赛及获奖情况直接与年终绩效挂钩;在奖励机制方面,对指导教师,学校将指导项目情况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依据。根据获奖情况给定教学绩效给予奖励;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针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专门出台研究生参赛奖励办法,调动研究生参赛积极性;针对本科学生,按照《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根据获奖等级给定不同创新创业学分,计入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创新创业学分是学生评优、评奖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学生在“互联网+”大赛的获奖,可以做为与竞赛内容相关的课程、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加分,或申请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选修课程免修,也可申请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免修以及用于代替第二课堂学分中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学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依据《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奖励办法》享受相应奖励。对在校期间创业的学生,陕西某高校实行“赋能计划”,为具备创新创业专长的学生制定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把握环节,狠抓“互联网+”大赛项目质量提升
“互联网+”大赛牵头单位,既是大赛工作方案、文件通知的制定者、起草者,又是实际工作的执行者和推进人,既要深刻领会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大赛的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又要因地制宜,组织好学校“互联网+”大赛参赛动员、组织报名、校级初赛、项目训练营、专项打磨等各阶段工作,还要重点关注参赛项目质量提升工作。其中的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学会把握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在“互联网+”大赛宣传动员阶段,要善于依靠各类媒介平台、网站等开展赛事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团队知晓并参加“互联网+”大赛。作为牵头部门,每年应至少组织2场~3场次全校规模的赛事报告会、宣讲会等活动,并积极发动各学院举办大赛动员活动,在学生中普及和宣传“互联网+”大赛,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在项目遴选阶段,每年3、4月份,牵头单位要深入科技处、前沿院和各二级学院,开展优秀项目挖掘工作,通过项目遴选确定一批种子项目。经遴选、确定的种子项目,需要通过举办教师指导能力提升、创业项目训练营、高水平项目质量提升和重点项目辅导等活动,探索项目质量提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校赛阶段,重点工作是将校级比赛后角逐出的优秀参赛团队,通过学校训练营,采用末位淘汰的方法,遴选出省级复赛项目,通过训练营的方式,既调动了参赛团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参赛能力;在国赛阶段,对省赛比赛后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项目,学校“互联网+”大赛牵头部门要联合参赛学院,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全程跟踪和重点辅导,在跟进过程中,主要负责项目商业模式梳理和参赛材料准备等工作,确保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参赛成绩[4]。
(五)强化训练,推进“互联网+”大赛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互联网+”大赛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参赛组织工作必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培育“互联网+”大赛参赛项目,推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陕西省某高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补充,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构建了高覆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012年~2021年,陕西某高校共立项大创项目1290项。近两年,逐步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平均每年立项大创项目150项,每年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超过700人,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互联网+”大赛直接输送参赛项目超过200个。
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平台相结合,围绕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推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向纵深发展,是陕西某高校“互联网+”大赛组织工作的又一特点。“遇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原上丝路,柿子花开”“盒子化学”“饮水思源”等一批优秀项目都来源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孕育并壮大起来。其中,“饮水思源”项目源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依托陶瓷材料绿色制造与新型功能化应用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解决西北地区,尤其是白于山区的缺水和水窖水饮用安全问题。团队累计安装生物慢滤净水器8000台、洁熙净水器5000台,改善了15万余民众的饮水健康问题。该项目于2018年参加第四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画个小镇”同样也源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整合前期调研成果,分析陈炉古镇资源要素和文献资料,依托海量、专业、系统的高阶形态知识资源,对需要帮扶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村落,通过数据库筛选对比各项指标后,将动态规划算法应用于24个设计赋能维度模拟、权重分析,抓取最佳模式。突破传统点到点单一模式,最短时间成本内帮助陈炉古镇“精准定位”“创造流量”,激发古镇经济活力的文化爆点,激活当地文化的内生动力,设计赋能陈炉古镇,构建数字创新空间,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该项目于2020年参加第六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
(六)发挥优势,推进“互联网+”大赛师生共创落地
陕西省某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学校各学院、各学科专业特色,依托学校已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提前挖掘出有潜力的“互联网+”大赛项目,支持教师和学生一起组建“互联网+”师生共创项目。一方面,鼓励科研骨干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021年,陕西某高校新成立师生共创公司8家,目前有部分项目已开始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一举措既可以为“互联网+”大赛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组遴选和储备优秀项目,带动教师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又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师生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