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化奠基,言意共生——例谈文言文教学中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
2021-11-22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朱 敏
文言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虽不是主流,但仍占一定比例。文言文教学形式大同小异,但并非固定套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即针对具体文本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得具有层级性、发展性,以及能体现过程性评价的两到三个学习任务,以分解教学难点,辅助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携带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的今天,在核心素养提出的视阈下,文言文教学独占其重要的地位。在自身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目前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学生在学习这一文体时也还存在不少畏难情绪。
1.朗读时的阻力
文言文教学要过的第一关是朗读。首先,文言语汇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个中包含的通假字,甚至生僻字,学生不能轻松地解决,需借助资料或是老师的帮助。即便认识,也会在学习初期因为口语习惯的差异而不能流利朗读。其次,节奏的掌握,尤其是含有虚词的句子,大多数学生无法精准识别停顿,这就需要在朗读时由老师进行反复训练,花费大量时间。因为第一关朗读而降低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
2.理解上的欠缺
第二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会让更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注释是有限的,查阅工具书也不是随时随地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擅长的是“演绎”,而非“归纳”,面对一些文言现象,不太能从“个例”中看出“普遍”来,而且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能过深。而如果每次都要“从头”理解,未免耗时费力,学生也会丧失一定的学习激情,久而厌之。
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
1.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
在《杨氏之子》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1.哪几句是写杨氏之子,哪几句是写孔君平的?2.同桌合作:一个说写孔君平句子的意思,一个说写杨氏之子句子的意思。”在这一环节,教者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完整地说,自主地说。同桌两人的分工,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理清课文层次提供了帮助。再者,学习活动设计有方法,先区分人物,再交流文意。接着教者再带着孩子聚焦故事的主人公,“用一个词形容杨氏之子”“他的聪明表现在哪里”以及情境下的师生合作表演,从而体会其“甚聪惠”。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支点。
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从“靠”着老师走,到“伴”着老师走?如果老师舍不得放手,那么学生今后就一直需要依赖;如果老师一下子全放手,又会让学生压力倍增,还极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那么这个“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让学习真正发生。老师提供适当的指引,也就是一个个学习任务,接下来由学生顺着指引继续“前进”。
2.板块推进中的能力提升
在《伯牙鼓琴》的课例中,教师上课伊始便直接抛出“知音”一词,切入文本,让孩子简单地说一说它的意思,了解即可。在后面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情境引语,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引发学生思考:“听着这样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想象描述后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赞叹?”学生在这一板块不再只是对文字简单地理解,而是用心品味艺术的美妙。在“善听”上,教师让学生与钟子期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笔者在教学这一篇时也只是解读到此。然而教师继续扣住一个“志”,进行一点突破。志者,上为“之”,下为“心”,意为“心之所向之为‘志’”。教师接着发问“伯牙想用这样的琴声抒发什么呢?”“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最能弹出这样的琴音?”然后学生便能与伯牙产生共情。最后教师再次让学生理解“知音”一词,进而悟出“知音”就意味着精神共鸣、灵魂相契。
同样,有梯度的板块推进还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如《两小儿辩日》一课设计了三个板块,依次是:1.同桌间读读课文,看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恰当;2.借助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3.默读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填写表格(人物、观点、理由),思考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第一个板块解决朗读的阻力,第二个板块解决理解的欠缺,第三个板块便是启迪智慧,将学生的思维力引向更深处。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长河中,文言文更多是被人们用来进行“笔谈”的一种方式。当然,在今天文言文更是被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我们都肩负传承与弘扬的重任,让言意能够共生,让文化得以彰显。目前,笔者的认识与思考还只是冰山一角,尚有不足,文言文教学依然道阻且长,值得我们不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