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设计,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1-11-22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阮文岚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阮文岚
课堂提问的身影一直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全面发展。然而,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良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踊跃思考与发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巧抓过渡,抓文章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传统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纲挈领,着眼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耳熟能详,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题目充当着文章眼睛的角色,是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该提纲挈领,着眼题目,设计探究问题,并用教学设备和教师收集的阅读材料创立贴近生活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增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有代入感,进而激励学生通过问题深入思考文章内容,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核心部分,建立起对于语文阅读文本的整体认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作者用简短的语句、生动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其上学路上梧桐树叶飘落在水泥道上的情景,穿着小雨靴,身旁还有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相伴。然而,仅仅根据题目的内容,我们无法想象到金色巴掌所蕴含的内容是什么。因此,教师设计的与题目“金色巴掌”相关的问题,其未知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阅读语文课文的积极性明显被点燃。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描绘金色巴掌的语句,就自然而然能够想象作者上学时路上的美景,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
二、明确重点,巧抓过渡
小学教材中文章的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过渡的语句来承接上下文,学生通过对于过渡句的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发展以及脉络,粗略地理解作者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重点,巧抓过渡,设计问题,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去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教学,该篇作者从圆明园的辉煌璀璨与今日的衰败落寞两方面入手,进行对比,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用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加强学生的视觉冲击,更加强烈地显示出西方列强的残忍,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其行为的抨击。这篇文章中蕴含了大量的过渡句,比如文章开头讲述“圆明园的毁灭是……”这句话,不仅是全文的中心句,描述了整篇文章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更是一句过渡句,过渡下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句话入手,询问学生“为何作者认为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世界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哪里体现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中国文化史上,圆明园占据着什么地位呢?”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入,能够驱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圆明园的历史与昔日辉煌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体会作者传递的心情,优化语文阅读课堂。
三、走进内心,抓住情感
文章是作者向他人传递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之一,其真挚的语句、生动的辞藻无一不让文章成为独特的存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并且其生活经验较少,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无法分析课文传递的信息以及作者传递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情感设计问题,学生在探究解答问题时,也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情感。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桑娜这位女性的情感入手,向学生展示其乐于助人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扮演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在扮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桑娜与丈夫的形象,作者在描绘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与角色之间的共鸣,能够体会到作者寄托在人物之中的情感,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何设计问题,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值得教师长期的思考与探究,在多样化问题情境中开展语文阅读知识探究,有助于学生保持语文阅读学习热情,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创设,以此获得最佳的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投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