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实践与问题

2021-11-22蒲栗立

现代英语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译文评价过程

蒲栗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0)

一、引言

2017年出台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英语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其中明确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之一,英语类专业本科生需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因此,学校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除了开设基本的英汉互译课程以外,还设置了适量课时的翻译实践课程。就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而言,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采用了新加坡的CCAs(co-curricular activities)模式,英语专业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选定实践课程主题,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活动,直至第七学期结束完成实践课程。

熊辉指出,“新国标”在教学实施上体现出教学要求突出以能力为先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评价要求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特点。实践课程作为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独立的板块,同时也是演讲、辩论、翻译和跨文化等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辅助,因此,如何探讨实践课程的评价模式对于考察课程质量,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斯克瑞文于1967年在《评价方法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并将其与终结性评价作了区分。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收集并运用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终结性评价更倾向于用测验结果衡量课程是否有效和成功。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契合了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即不用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从侧面反映了本研究将形成性评价和翻译实践课教学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教学与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评价体系研究和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情况参差不齐,但总体上达成了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在前,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在中,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并改进教学在后的共识。因此要实现体系研究对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必须将评价体系与学科特色紧密结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评价体系。

三、形成性评价与翻译教学

在翻译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方面,盛卓立开展了翻译能力评价项目和标准研究,建立了一套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陈铸芬、刘清伶利用翻译过程研究方法和技术,完成了协作翻译模式下汉译英教学中的学生能力量化研究,建立了一套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陈铸芬、刘清伶的研究关注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对翻译问题的识别率和解决率,而不是学期末的翻译作品质量,对翻译教学有借鉴意义。

但翻译实践课和一般的翻译课程有所不同。首先,两种课程教学目标不同。一般翻译课程通常是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运用这些技巧完成基本的翻译任务。在传统翻译课程中,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并重,而翻译实践课程独立于专业必修课,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外,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获取信息、利用资源的能力等。其次,两种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翻译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加阶段测试的模式,虽然专家学者对翻译课程改革多有研究,但实际的教学场景中还是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获取知识后完成练习任务,再提交翻译作品作为期末检测,而翻译实践课不设课堂教学,不集中进行期末考试,按六个学期安排教学任务。这两大不同决定了翻译实践课程在评价体系建设与实施上应该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为实践课程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生选择翻译作为实践课程主题的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提升翻译能力,获得CATTI笔译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或者为专四、专八考试,甚至考取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做准备;有的学生把翻译作为求职方向的选择之一,希望在校期间能学习翻译技术,积累翻译经验;还有的学生出于对翻译的喜爱,希望通过翻译实践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将来可以尝试文学翻译、诗歌翻译。

(二)获取学生学习进展的证据的方法更加多样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翻译教学获得科技赋能,这不仅使翻译教育技术获得全面变革,也使得翻译教学评价中学生学习进展的证据收集手段多样化。目前可供翻译实践使用的平台有YiCAT、试译宝等,教学可用的平台有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师可以在翻译平台和教学平台上发布翻译任务,设置任务节点,收集学生反馈。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由于实践课程同时面向三个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在基础能力、学习进度上不尽相同,因此在收到学生反馈后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内容。

四、形成性评价在翻译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翻译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展。离开课堂的教学需要学生的高度自觉性和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故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借助翻译工作坊模式组织学生,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学习翻译。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跨年级分组,在学习平台将翻译任务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对译文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小组满意的译文。提交小组译文后,学生要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然后形成简单的翻译报告交给老师。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会得到两个版本的翻译,教师通过对比译文可以发现学生的进展,也可以通过检查小组译文了解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小组译文和翻译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对本次翻译任务进行点评。

形成性评价在翻译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关注几个环节:①学生完成学习平台的任务节点。每次翻译任务的布置时针对不同的翻译主题,先给学生预告本次主题的重要表达和本节应掌握的翻译技巧,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表达,明确学习重难点。完成任务节点及短语、短句的翻译练习后就能获得相应评价结果。②学生独立完成的译文是否存在翻译错误。译文存在翻译错误说明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存在问题,而正确理解应该是翻译的基本要求。③翻译报告的整体质量和总结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课程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不仅仅是翻译技巧和方法,也有信息查找与筛选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④学生在翻译工作坊中的角色扮演与任务完成度。

五、存在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在翻译实践课程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翻译实践课程在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的支撑下,形成了课前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课中持续监控及时调整,课后基于证据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师生互动不足,学习过程无法实时监控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接收教师发布的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师端监控学生的进度,并在需要的时候向学生提供反馈和帮助。但这种“遥望式”教学模式明显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翻译小组的讨论效率难以保证,学习过程无法实时监控。

(二)考核力度不够,评价标准重视不足

形成性评价将教学与评价视为一个教师通过评价发现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考虑到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避免学生临阵磨枪式学习和机械式学习,但对评价标准重视不足,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重工作坊形式而轻翻译实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项恰当结合来解决,但仍在探索之中。

(三)翻译技术资源不足,且与教学需要脱节

随着AI时代的到来,翻译教育技术虽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主流的教学平台功能不够完善,现有系统功能无法满足翻译教学需求,从长远来看制约了翻译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翻译实践教学经验证实了这一点:现有的教学管理平台功能多样,但难以满足教师收集学生学习进展的需要,也不能帮助学生在讨论学习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最佳体验,翻译教学实践中需要的术语管理系统、翻译管理系统等严重缺乏。

六、结语

由于教师的实践受自身能力与其他因素限制,上文总结的问题可能缺乏普遍性。虽然如此,翻译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仍在探索之中,形成性评价对于翻译实践课的指导作用和局限性都初步显现。教学研究关乎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和翻译课程改革,而评价体系的改革和研究则深刻影响着实践课程的建设。优化翻译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翻译能力,还需要革新教育理念,加强技术研发,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教育技术持续赋能翻译教育,从而使翻译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译文评价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