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11-22江宏裕管梦杨班志民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证书校企技能

江宏裕,管梦杨,班志民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00)

0 引言

“1+X”证书制度是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1]。目前,“1+X”证书制度已经进行试点并深入探索阶段。包括确立第一批试点院校,并积极开展推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同时,“1+X”证书制度的推行,必将为各类院校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供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名词的层出不穷,被称为第三次信息化革命浪潮。在此背景下,为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还要具备计算机在行业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以此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如何积极有效应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值得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进行深度的教育研讨。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2]。文章试图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描述。

1.1 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首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即高职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及层次。概括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宏观方面,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根本任务[3];中观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学校的办学层次以及专业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微观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要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实际技术水平的需求。

1.2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随着技术革新和经济转型的加快,职业界限日趋模糊,而信息技术是我国的重点发展产业,与其他各行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各产业的积极发展赋能加成。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希望招聘的人才能更快融入工作场景,简而言之,招聘人才有高等学历的同时,要拥有更全面的专业综合技能。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强烈的期望,即在校期间就学到无缝对接未来职场的技能。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与行业、企业的衔接合作不够深入。

1.3 校企合作

从校企合作上看,未能积极打通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的专业壁垒,即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多停留在表面。学生完成了基本学历教育,到企业进行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科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企业则提供基本岗位,给学生充作见习生岗位实践,“放任”式的自学成才。

1.4 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

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可看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层面,即“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层面。教师方面,传统学历型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上,“双师型”队伍建设不够充分和完善。高职院校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观念淡薄、数量偏低、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专业教师发展上,教师缺乏企业真实项目实践经验,难以开展一线真实的项目化教学,最终难从“教书匠”向“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蜕变。教材方面的开发方法和表现形式,依然是传统的以学科和知识点为重心,未能实现以行业标准需求为导向。教法上多采取理论加实验课的形式,未能灵活运用校企合作,课证相融,学用一体,多措并举的教法。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2.1 坚决树立“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一以贯之

响应《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政策精神,通过“1+X”证书制度,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为高职院校提供“校企合作”的保障和正规渠道,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引入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制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导向,确立以社会和行业标准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同时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及企业实际技术水平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构建产教相融,学用一体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

在课程设置之前必须进行职业调研分析。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现状、人才未来发展需求等外部因素结合,收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把证书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产教相融,开展高质量技能证书培训,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建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4]。构建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中,要以“X”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分析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5]。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体制,产教融合、学用一体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德国工业,尤其是精尖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支撑。

2.3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是围绕“X”证书课程模块,组建模块化的创新教学团队[5]。具体可通过学校引进和自主培养,鼓励并创造条件,将专业教师派往企业实践,同时,通过引进或者聘请的方式,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行业资深专家,充实到一线教师队伍中,增加行业专家、企业精匠教学课时,并作为优秀教科研团队的领头人,参与项目实践和科研课题合作。通过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2.4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和认证的平台

校企合作不再停留在纸面的协议合作,而要双向努力,互相借鉴,通力合作,进一步建立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通过企业标准制定的“X”证书模块,增加行业水平认证,以及第三方评价的形式考核鉴定等级,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并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和认证学员的同时,吸纳优秀学员成为企业的未来员工。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立体化、活页式教材;教法上要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模式。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打造人才培养和认证的平台。

3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水平认证两个方面反映学习者能力水平的一种制度。学历与技能的互通共认,必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框架体系的改革,是基于能力标准对各类技能进行分类、认定、衔接的一种制度,它可以沟通各类教育、串联各种技能、联结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起到立交桥作用[6]。“1+X”证书对于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标准乃至资历框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猜你喜欢

证书校企技能
高级技能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