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的基础建设探究

2021-11-22陆雅萍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变革信息化信息技术

陆雅萍

(吴中开放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1 教育信息化历史及现状

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们国家有过一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主要在信息化硬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包括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不过由于条件所限,这部分建设仅限于富裕发达地区,广大的乡镇地区并没有获得红利[1]。到了今天,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乡镇地区已经做到光纤入户,4G网络更是在偏远山区得到了覆盖,一张全国性的网络已经织就,教育信息化的升级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何升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2]。

首先要搞清楚教育信息化是为了什么,确切地说是为了教育。信息化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全国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拉平城乡差异,避免知识垄断。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上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不可一刀切,要根据地区差异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比如西南西北的农村地区,最稀缺的其实并不是硬件资源,而是师资力量,这些偏远地区经常出现一个老师教全校课程,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其质量可想而知,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孩子们享受到城市优质教学资源是一个技术上可行,现实中迫切的方案。前段时间一篇报道披露了一项试验,成都七中通过一块屏幕在线直播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同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虽然造成了很大的争议,但这确实是一项信息化教育的尝试,跟过去电大放录像不同,这种方式是适合当下的,不是过时的。

2 教育信息化基础

2.1 搭建完整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点硬件,制作App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整套体系的搭建。当前我们仅仅完成了第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接下来需要国家立法、制度建立、标准实施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智能手机时代,社会上有大量教学辅助App在野蛮生长,有些学校强制家长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可依,也没有制度可借鉴,只能采取一刀切禁掉。历史会推着我们往前走,当务之急是在尽快立法,建设制度,树立国家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让它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方面既需要教育部和工信部通力合作,也需要教育受众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2.2 促进教育数据库的建立与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更应当促进教育数据库的建立与资源的下沉,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每个人,引导我们迈入了数据时代。数据时代的特色就是庞大的数据库资源,经过大数据分析,最终实现精准的个性化定制,使得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3]。最典型的就是各大电商平台分析用户的各种行为,实现精准推送。教育也可以借鉴这些办法,当前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资源差异。如果能建设一个庞大的国家级数据库平台,将各地区的教学资源收录其中,然后将资源下沉到基层,打通各地区的教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这个做法不仅可以显著减小城乡差距,也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使得国家不再需要每年招募大量支援教师去填充乡村教育的缺失。乡村的师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清楚外面的状况,也能给自己的职业有更好的定位与规划。

3 移动互联网与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建成,让全社会进入了一场技术大变革中,而教育行业也被深深卷入其中。在历经千年的师传徒承、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改革的同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让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的新使命[4]。

“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工具改进,而是在经历碰撞结合、不断地试错之后,一切原有的体系、制度、要素都会被打乱重构,然后再以平台为中心重新构建起来,形成的一个新体系结构。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传统教育进行分解后再重建。在此过程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都会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全球教育系统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从中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从业者需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为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中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行业的中心地位,牢牢地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门槛越来越低,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师生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变化,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关系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和优秀的引导者,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全场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要更多地注重思维的引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互联网庞大的数据资源几乎涵盖了全门类的知识,善用者可以极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不善用者甚至不能分辨资源的真伪。教师只有熟悉了“互联网+教育”才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的学习,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会更融洽,更完美,使得更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互联网共享[5]。自己的课堂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这样的教学才能长久立足于学校或教坛。当然,不管到什么时候“互联网+教育”也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再好的教育资源也是师生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它是实际课堂教学的经验的精华。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借用互联网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教育信息化对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当前的社会正在向智力创造型发展,过去人们掌握一门手艺或者技术就可以吃一辈子,一家商店可以在一个地方开几十年不做任何改变,今天这些统统都将被改写。一群既懂网络又熟悉销售的年青人很容易地就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渠道—零售的模式,而这些被颠覆的传统组织甚至都没能来得及有任何反应,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力量。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学科或者专业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有些学科被信息技术融合、消化,发展形成了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行为分析等新型技术。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粘合剂,它让学科交叉变得比过去容易很多。在这其中,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非常熟悉信息技术,知道如何使用网络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当然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全科专家,但是当他们需要某一项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通过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共享平台快速地掌握,这将大大地降低复合人才培养的成本,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积极变化[6]。信息化的教学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工具,熟悉更多的资源,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调动起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在需要时快速精准地找到不熟悉的知识并将其掌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当今教育领域处在从信息技术优化教育和教学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时期。教育系统变革的主要表现是学与教手段的变革,教育者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更好、更优的学与教的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教学教育中,悄然无声地变革学与教模式。具体包括远程在线课堂、异地同步教学、校园在线课程、网络视频教学、基于设计的学习、引导式探究学习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基本特征是线上与线下、校园内与校园外的边界逐渐模糊,开放式的学习和教育系统的重组、构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它承担、支撑并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同时担任了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重任。

教育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变革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简而言之,教育系统变革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其整个过程都可能处在不断的试错中。教育系统变革应当从深入思考学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一步着眼于教育范式的改变。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教育教学的目的也从大众教学、专业教学转变成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个性化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努力打造开放、平等、高效、可持续的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变革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