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类文本“读写融合”的思维展开路径

2021-11-22江苏省常州市龙锦小学谈明翔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文本课文

江苏省常州市龙锦小学 谈明翔

观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类别,情感类选文在这套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10%,中高年级的比例更高。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情感类的文本,具备鲜明的育人价值,通过该类文本的熏陶和感染,可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可以提高修养与审美情趣,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从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实现常规的内化情感向表达情感的转向,完成读写深度融合的华丽转身。

一、文本对话,寻觅情感共振点

阅读情感类的文本,归根到底要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才算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因此,在教学情感类文本之前,教者需研读文本,寻觅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振点,或是有可能让学习该文的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之处。在诸多文本之中,在哪些文段,能够引起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共振呢?

1.情感爆发处

直截了当的情感抒发,往往如同振聋发聩的呐喊,能直击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平复。它既能让读者看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又能在字里行间把人间真情阐述得明明白白,只要是用心阅读的人,就不可能不被其感染,这时情感的共鸣也许就是水到渠成。如《父爱之舟》中吴冠中第一次体会到的心酸的滋味,便能让人联想到父母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不易与艰辛。文本中情感的高潮,往往是真情实感的流泻之处。

2.表达匠心处

蕴含细腻情感的文章,也有充满匠心的布局和设计。而这,很多时候能让情感的抒发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在叙述的顺序上,如果一味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虽也清晰,但与之相比,还有更好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如倒叙的手法,就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疑惑,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最后也能让读者获得更充分的情感体验。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就以周恩来听到的与看到的故事,引出那句永恒的经典,让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云之志豁然明了。

3.细节刻画处

情感的表达,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含蓄内敛。藏在细枝末节处的情感,就像矿藏,一旦被有心人所发掘,一定让人惊喜感动。像《桥》中的老人,那张开口却又喊不出一个字的样子,是失去爱子撕心裂肺的痛;《“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如黑色雕像般的身影,是一个伟大船长最后的尽忠职守。细节,是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也是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

二、活动推进,串起情意生长线

确定了情感类文本中能引起阅读者情感共鸣的具体词句、段落,接下来就需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学活动的推进,通过一个个具有针对性的互动环节,让文本中的情感传递到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心里,最终形成课文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三方共鸣。

1.还原情境场

课文受限于篇幅的长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想要让文章所反映的故事更加饱满,背景、环境、人物等资料的补充便尤为重要了。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补充资料以了解日本人的累累罪行,有助于体会五壮士不顾一切舍身就义的根源。在《父爱之舟》教学中增添吴冠中家庭条件和其父亲一贯节俭的描述,就能在读到父亲愿意为孩子付出更多的钱财时,体验到作者心中的五味杂陈。因此,资料的补充就像是一道菜中的调味剂,有了它们,课文情境的还原才更加贴近实际,课文情感的体验也才更深刻。

2.回归生活圈

在阅读情感类文本时,既要体会作者语言背后的情感,也不能拘泥于课文情境。应是让这种情感的体会,与生活中实际的人、物、事联系起来。学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就要从作者的父母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留心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铭记父母悉心呵护的画面;学《长相思》,就要从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当有朝一日远离家乡时,也能记着家乡的好,常回家看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受用于现实生活,文本情感的体会亦是如此。

3.建构场景图

阅读的迷人之处在于能让人依据文字描述,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思出画面,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图景。而在课文教学中,也应当捕捉感人至深的段落,通过朗读让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成。有了画面的支持,情感的体验才会有更具象的载体。读《青山不老》一文,对环境的描写,就是读与想相结合的上佳选择。松涛阵阵、林海茫茫,这充满绿意的景象竟出现在黄土高原,老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正是感人之处。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示范朗读或引读的方式,通过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对课文某一段话的朗读,以这种我一句你一句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朗读、想象画面,投入情境。

三、思维转化,织密情理共生网

学习情感类文本,从学生能力的进阶角度来看,应当从关注表达,逐步走向学着表达。在课堂上,情境的营造、情感的体悟是实现情感内化到情感表达的第一步,若再加上读与写的融合,便能让情感通过书面形式,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勾连。

1.角色代入

阅读与表达,最佳的状态便是投入其中,通过角色的代入,让自己与文本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读者在阅读时,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现实角色,而将文章中的人物与自身合二为一,那便是真正站在特定人物的角度,望其所望,思其所思,情感的表达便也更真挚。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同课文中的人物联系到一起,从该人物的视角进行表达。例如学习古文《伯牙鼓琴》,便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伯牙,联系伯牙琴声中的志向,表达对知己的肺腑之言。这是课堂中有效地实现由读到写转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而直接,却又生根于文本,学生只需用心阅读文本,想象画面,再根据具体要求展开定向表达,其难度是适中的。

2.情感迁移

体悟情感,表达情感,若只停留于书中故事,那么格局似乎小了一些。因此不妨回归现实生活,用读到的故事勾连自身的生活,将情感的表达对标现实中类似的人或事。比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的父母之爱,正因作者善于观察平凡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才得以体现,而学生也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父母之爱,表达感激之情。再如以散文《匆匆》为参考,表达对自己过往岁月的感叹,不失为一种总结得失,以期未来的好方式。总之,情感的表达不宜无病而呻,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才是表达最完美的落脚点,也是最容易触及自己内心深处的。如果教师能时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情感类文本,有意识地结合生活进行情感迁移,并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时就不会为了写作而胡编乱造,从而明白留心生活的重要性。

3.形式仿创

有些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其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效果都有独到之处。因此,适当地借鉴与迁移,正是吸收其精华的途径。仿《四季之美》的诗情画意,赞我们眼中的四季轮回;仿《威尼斯的小艇》的动静结合,记录城市中的特色景致;仿《月光曲》的虚实相生,记录听不同音乐时所进行的画面想象……诸如此类多样而精彩的表达不计其数,因为经典总能给人以启迪,让人以生活为谱,书写留存于心中的多姿多彩。在教学情感类文本时,教师可留心文中精妙的表达形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从烂熟于心到运用自如,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统编教材中的情感类文本,类型丰富,或感人至深,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省,或意蕴绵绵,但这些佳作无一例外都以真挚的情感为根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基于文本展开循循引导,让学生收获深刻的情感体验,还要辅以循序渐进、由读到写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从观察到发现、从发现到感悟、从感悟到表达的进阶过程,最终实现课文情感的提炼与传递。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
背课文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