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研究

2021-11-22

成人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中等职业个体

徐 晔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29)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重大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社会层面,经济社会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升,以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巨大冲击。继续坚持单一就业功能,还是不断依据社会需求拓展其他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面临重大分歧。教育层面,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类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职扩招100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两年扩招200万。[1]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初中生源不断较少,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重大生源危机,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继续坚持服务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还是拓展其服务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面临重大变革。由社会变革及教育发展引发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究其根本是其功能定位失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办学定位难以整合国家发展需求及个体发展需求。中等职业教育遭遇的困境在全国大范围存在,并且持续时间长,属于一种重大的教育现象。一种重大教育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常常是“教育外的事情比教育内的事情更重要”,[2]要破解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层次症结,理论界亟须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以往的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中,教育学取向多从微观个体需求层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经济学取向多注重从宏观国家发展需求层面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变革。基于此,研究以期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首先,从价值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分析的主线;其次,从实践层面入手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定位依据;最后,从理论层面入手,分析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应然样态。

一、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

从价值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把握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采取广义的“职业教育”定义。1999年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因此,职业教育是对各级各类培训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等应用人才的教育及培训的总称。[3]教育功能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功能,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4]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体总会在相应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特定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功能定位实质上就是教育均衡社会的功能期待与人们的功能期待,到确立自身的功能取向的一个过程。同样,中等职业教育功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界定为: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均衡社会的功能期待与人们的功能期待,最终确立自身功能取向的一个动态过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这一概念包含了两层要点:一是宏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什么功能。二是微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是什么,回答服务谁的问题;办学定位是什么,回答怎样服务的问题。要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首先要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运用逻辑方法为中等职业教育找出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或出发点,从而构建出一个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涉及一定范畴的理论体系,这是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起点和主线。

2.“整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进行探究,不可避免地烙上中国职业教育实践逻辑的印记。从哲学意义上来分析,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即表现为价值,是个体对主体需要而主客体直接形成的一种关系。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由主体及其需要所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功能主体包括社会和人,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体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实践发展逻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发展逻辑;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发展逻辑。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多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兼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因此,本研究采取“整合”的思路,整合促进社会发展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功能逻辑和促进个体发展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功能逻辑;同时,将“整合”确立为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何谓“整合”,就是将分散的东西通过一定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全新功能的系统。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而言,“整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面,基于需求的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就是要整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体需求;第二层面,基于功能的整合,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种功能重新组合。之所以提出“整合”这个概念,是因为还存在着“未整合”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功能与就业功能的矛盾。且这种“未整合”的状态在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发展历史中占据的时间更久远,其影响至今仍然非常深远,直接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平衡。

3.“整合”既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起点”又是“终点”

逻辑起点的内在规定性要求,起点和终点要辩证统一,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起点;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长期以来,以就业功能为代表的社会功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发生巨大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转岗转业带来人们不断提升技能的需求;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亟须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提升技能以获取工作岗位,职业农民的培养也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类型、层次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要求也逐步体现,具体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凸显,基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最重要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起点与终点的辩证统一。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是促进个体发展需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整个理论体系,以逻辑起点及其对基本问题的抽象回答为起点,也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起点,以对基本问题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的回答为终点。中等职业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需要借助社会活动实现,也就是通过社会功能的实现,最终实现其育人功能,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起点与终点的辩证统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失调的实践表征

基于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博弈这条主线,探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实践表征,表现为:宏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的博弈。微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出现偏差。

1.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

宏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难以整合国家需求与个体需求,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经济发展,我国模仿苏联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及用人制度的变革,中等职业教育才真正开始面向市场办学。但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依靠国家政策推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具体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托底作用,很大一部分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的产生。然而,从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至今,“本体功能论”与“工具功能论”一直存在,[5]本体功能论强调以人为出发点,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工具功能论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注重教育的工具价值。直到今天,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这种公益性导向仍占主导地位,从中等职业教育诞生之初,中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就被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直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失调,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巨大危机,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凸显: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群众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减弱,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下滑。过分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公益性价值,忽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多元利益需求,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

2.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的博弈

宏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难以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还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的博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就业功能为主导,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包分配,且具有干部身份。因此,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就业功能为主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制度及就业政策发生巨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毕业不包分配,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不再具有干部身份,而是成为一线技术工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层次不断上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难以满足个体向上流动的需求,这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不断凸显,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与此同时,国家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层面考虑,从政策层面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功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此时以“就业功能”作为唯一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不能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同时,也不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功能转变为“升学导向”则无法与普通高中竞争,同时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两类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陷入两难的尴尬境遇,严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出现偏差

宏观层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难以整合,微观层面表现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出现偏差。

一直以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于“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一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培训缺乏,其服务面向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服务面向窄化,大量的农民、农民工、工人等难以接受职业培训,个体转岗转业受到制约,个体获取技术技能的通道受阻,影响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难以满足个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及个体终身发展的需求,影响个体向上流动,同时,也难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存在偏差,服务面向窄化,办学定位单一,难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更不用说整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这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的实现。

三、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确立的依据

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具体表现。国家发展需求表现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产生新需求;与此同时,个体的教育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提出新需求,这二者共同为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提供了新的依据。

1.经济社会转型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一个整体性转变,这种转变会给整个社会系统带来内在结构的改变,从而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领域,我国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领域,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变迁,尤其是技术的极大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革,技术进步在工作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基础性和引擎式的角色,[6]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发展背景。第一,技术转型升级。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技术的快速革新,推动就业形势的转变,现阶段,非标准就业形势已经成为现代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非标准就业(Non-standard employment)是指一组偏离标准就业的就业安排,包括临时、兼职、临时代理工作及其他多方雇佣关系、变相雇佣关系和自谋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难以满足技术革新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难以满足个体进行非标准就业的需求。第二,社会结构变革。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都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托底功能,通过接受“问题学生”促进社会的稳定。第三,教育转型,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由注重社会功能转向注重育人功能,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整合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更加广泛,办学定位更加多元。

2.个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内在动力

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尽可能多地占有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稀缺性优质资源和资本是社会的普遍生存心态。[7]总体来看,个体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社会地位获取的需要、获取劳动收入的需要和获得文化认同的需要。

第一,社会地位获取的需要。曾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分层的结果。[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教育体系层次较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为干部及管理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英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地位教育,这一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个体向上流动、获取较高社会地位的需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工业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文凭教育的影响力降低,中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受阻,一定程度上,中等职业教育反而固化了已有的社会阶层,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面向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说的“问题学生”;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工人,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中下层,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地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下降,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滑。第二,获取劳动收入的需要。很大一部分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出于教育收益的考虑,这就直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待遇远不及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基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人们更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高学历,从而能够获取好的职业及更高的社会地位,表现到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人们更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渴望借助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升学、进入向上流动的通道,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及办学定位发生变革。第三,获得文化认同的需要。人的行为受到个体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对个体接受教育具有重要影响,这种文化更多地鄙视重视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并影响着个体的教育选择,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渗透性的,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剔除。这是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危机及发展危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因此,人们更加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忽视其就业功能。

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应然样态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指明了方向。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相关理论分析,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失调的现状,把握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这条主线,从应然功能、服务面向、办学定位三个层面,明确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应然样态。

1.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进行探讨,就是要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落实到功能层面,需要整合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整合就业功能与升学功能。基于康德的二律背反哲学概念对两对功能进行探究,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两个互相冲突的、在形式逻辑上完全相悖的命题,但各自都有自己在逻辑上言之成理的根据。[9]同样,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升学功能和就业功能就是两对二律背反概念。

一方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社会促进功能是通过“主体的人”为中介环节得以实现的,而且,教育的社会促进功能的实现最终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没必要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看成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社会功能,是从职业教育特性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育人功能,从教育领域分析了育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两种功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其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和升学功能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由于需求不同,导致不同的功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就业功能的主导地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关注个体多样化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升学功能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

基于此,如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进行界定,如何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可以说,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仅仅以社会需要为旨归,教育的社会功能极有可能成为教育领导主体操作与控制社会的“工具”,成为阶级秩序再生产的工具。基于此,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同时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主客体的统一,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民生思想的提出,为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整合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统筹就业功能和升学功能。民生功能是指满足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终身发展的目的。宏观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民生功能落实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具体通过其服务面向、办学定位表现出来。

2.中等职业教育服务面向广大平民、促进个体终身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决定了其服务面向为广大平民,促进个体终身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用,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2019年1月,人社部印发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0年)》,提到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报考职业教育。这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从政策层面予以规定,不仅包括初中毕业生,更包括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面向广大平民。平民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精英教育为少数阶层、上层阶级提供教育,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已有的阶级。平民教育的出现,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出现,其产生之初就是为社会底层阶级服务的,职业教育力图打破阶层、等级限制,使教育成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民生教育思想是坚持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并注重关注和改善普通民众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个体终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为个体谋生做准备,还在于促进个体生长、发展的思想,充分自由地促进自我的发展,包括知识的获取,也包括技能的获得。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兼顾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3.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基础教育

第一,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种贯穿职业启蒙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整套职业教育。[10]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于普通教育体系的选拔特性,更体现其民生属性,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来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同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托底”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肯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第二,十九大报告对于职业教育论述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官方文件出现“职业教育与培训”,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开始从技能形成的角度构建。从实践层面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意味着,学习者可以拥有多样化的生涯选择机会,包括升学、转学、返学、就业等。可以在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市场等不同体系之间实现有效率、有质量的“教育转换”,为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的实现提供具体路径及方法。结构的完整是功能实现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由终结教育走向职业生涯教育。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教育负重前行,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招的冲击下,中等职业教育亟须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确保适应民生发展需求,满足个体终身发展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及具体国情,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功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保障的一种面向平民的职业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中等职业个体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