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的生活化向度

2021-11-22

成人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居民社区

吴 杰

(江苏开放大学,南京 210013)

社区为个体生活休闲、生存发展、相互交往、社会建设提供场所。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活化是社区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社区教育应以社区生活为源头,从社区生活中汲取教育素材,围绕社区生活而展开。

一、社区教育与生活世界

学界对于生活世界的探究发端于现象学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胡塞尔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在生活世界里,脱离生活的科学研究缺乏扎实的现实根基,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海市蜃楼。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被主体体验的世界,超越现在有限的生活世界,面向未来无垠的生活世界。杜威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哲学观拓展到教育学领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将教育从封闭狭窄的学校延伸到广阔无垠的生活中,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视域,真正在实现教育培养有用的人这一终极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美求学期间师从杜威,深刻领悟并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说。学成回国后,陶行知立志于改造旧中国的教育现状和人民的精神面貌,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观”,并通过创办学校和教育社团,开展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躬身践行他的生活教育观。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是为了启发人改造生活的觉悟和创造能力,不断创造新的生活和人生。陶行知所提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与今天社区教育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殊途同归,“生活教育观”在当今的社区教育中得到明显呼应。如果说当年陶行知的生活改造运动志在改变国民落后的精神面貌,那么,今天的社区教育旨在不断提升国民的精神素质。不同时空下所进行的两场教育改革运动都是基于生活区域展开,深深扎根于国民所赖以生活的场所。这两场运动的基本理念一致,发生场所类同,发挥的影响极其深远,具有的意义非同一般,都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风气面貌和国民的精神气质。

二、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增加居民参与度

社区教育的生命在于居民的自主参与,参与度不高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影响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是社区活动吸引力不足,不符合居民的期待,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这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的方式、内容、项目、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居民生活现状,与居民生活关联度不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是期望能够通过学习、体验,丰富生活内容,改善生活质量,学习提高生存发展的技能和知识。但事实上,社区教育工作者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被迫开展一些活动,如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举办几场讲座等。社区教育不能只做好场面工程,而疏于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以老年人为例,从各地社区开展的活动来看,老年人在摄影、书法、绘画中陶冶情操,在太极拳、八段锦练习中强身健体,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紧跟时代节奏。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开展的这些充满生活化、具有教育性、融入学习元素的活动,排解孤寂,寻找快乐,获得人生价值。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缺乏正规的教育活动,广场舞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社区活动,这已经完全背离社区教育的基本教育属性。而美国社区学院和日本公民馆在开展社区教育时,都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关注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安排符合居民需要的学习时间和教学组织形式。[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他们的做法可以增加我国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就要从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样态开始,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的生活、学习乃至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进而设计符合甚至引领他们需求的教育活动。

2.避免社区教育过度泛化和全能化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以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德育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到以居民文化生活和成人职业培训为主的社区教育,再到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的社区教育三个阶段,从而走上了全过程、全员化、全能化的发展道路。这种“全能化”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地位、拓宽了社区教育的疆域,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社区教育的方向,泛化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因此,要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聚焦社区教育的方向,就要扭转社区教育这种发展趋势,避免其出现过度泛化的倾向。社区生活是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社区教育应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及时反映并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当居民的求职、休闲、交友等方面的需求能在社区教育中得到满足时,其自然会对社区及社区教育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3]如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能有效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养,净化社区环境。江苏省社区因势利导,打造的教育品牌项目“绿色新安 垃圾分类”,以建设“生态、创新、宜居”幸福新安为宗旨,将社区教育融入“政府主导、社区联动、居民参与、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生活垃圾管理运行体系中。品牌项目极大地激发了新安花苑三个安置小区12 812户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准确分类投放率从30%提升到90%,得到新华日报、现代快报、江苏文明网等媒体30余次报道。社区教育所进行的各类活动离不开社区生活,开设的课程从社区生活中汲取素材,开发的品牌项目从社区所在的地区文化中提炼价值。因此,社区教育的生活化能够聚焦社区教育的方向,使社区教育以社区生活为源头,吸引社区居民,设计教育活动,开发教育课程,形成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品牌项目。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创造有生命力的社区教育,实现社区教育优质化发展,真正实现社区教育满足每个个体学习需求。[4]

3.丰富社区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直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在理论指导上先天不足,尚未通过理论工具构建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5]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性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具有内在生长性,能够根据生活的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因此,揭示社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阐明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相互关系,既可丰富社区教育的理论内涵,又能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即是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而社区教育就是在社区生活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社区居民通过参加社区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指出了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社区教育完全依托生活世界,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学校进行的体系完整的教育活动,与现实生活较为疏远。

社区教育发生在社区生活世界中,不同社区的生活世界不尽相同,其教育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生活世界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其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课程设置也大相径庭。社区教育应依据生活形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开发出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和发展需求的社区教育内容。

终身教育从学校走向生活,其重心已从“学习与生活相分离”走向“学习与生活相统一”,因而其发展具有生活化的特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这在现今看来是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的。陶行知当年所提出的生活教育与当今所倡导的终身教育非常相似,都指向了人生的全过程,力图构建一张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网路。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涵盖了从婴幼儿早教、中小学校外教育、农民工教育到老年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无论是针对婴幼儿所进行的适应未来生活的早教,还是为了丰富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外教育,抑或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的农民工教育,以丰富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为主的老年教育,都以生活为中心,体现生活化这一主旨,充分阐释了生活教育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这一角度看,社区教育也是一种完完全全的生活教育。因此,只有深度挖掘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内在关联,才能形成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

4.完善社区教育的评价维度

社区教育的评价问题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关注,但关于社区教育评价标准或者评价体系的研究才刚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相关研究也已渐次展开,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用单一的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取代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评价;专项性或专题性的评价较少;对社区教育活动缺乏比较准确的价值判断,反映社区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指标过少,对社区教育总体教育目标的关注不够等等。[6]社区教育有效性研究要体现在社区教育的效能和有效性评价等方面。在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评价标准中,社区居民的知晓度、普及率和满意度是衡量社区教育成效的三大主要维度。从这个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从居民生活角度出发,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深入探讨社区教育的评价问题。根据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需求组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开发居民学习资源和课程,整合社区内外各种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平台,满足居民线上学习需求和线下活动需要。因此,社区教育评价标准的设立和评价维度的设置,应遵循社区教育“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个宗旨,并从社区生活中挖掘教育的相关素材,整合资源,提升社区居民的教育指标。

三、社区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社区教育是教育与社区相互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贴近社区生活、趋于生活化、赋予生活意义的教育内容。社区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一方面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居民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强调社区发展的本土特征,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只有社区教育融入生活,才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才能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社区教育的根本在于,运用教育的手段探索社区发展的方式,探索居民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途径。[7]社区教育应以社区生活为起点,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素质为终点,从社区生活中寻找素材、汲取能量,为社区生活更美好设计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社区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通过开展具有生活化内涵的社区教育,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促进居民职业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使得居民对社区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社区教育作为具有建构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在主客体的相互协作和对话中,构建生活世界和实现人生价值。社区教育计划的制订、内容的安排、模式的选择以及方法的采用,需要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并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归纳、总结,以此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在现实生活发生之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凝练和提升,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引导个体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旨在开发心智和育人品行,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那么教育的内容就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教育的效能就应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脱离生活的社区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育指导的生活,就会缘木求鱼。社区生活是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来源。社区教育活动应融合生活元素,以社区生活为资源库,设计与居民关系密切的活动,运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和话语方式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活动,使居民从互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一社区的居民在群体、年龄、职业等方面不同,同一地区的不同社区可能在习惯、风俗、喜好上差异更明显,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就应该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对于城市社区教育而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活动开展不够丰富,很少有结合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教育,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上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在改变乡村风貌上作用体现不明显,在促进乡村振兴上价值体现还远远不够。[8]实际上,农村社区教育在提高农民素养、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具有特殊价值。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如期实现。大力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加大地方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社会各类资源,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带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农村社区教育的生活化内涵应和城市社区教育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为发展阶段、居民需求、服务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农村社区教育应以关注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为前提,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通过深度挖掘农村乡土文化、整合乡村地区各类社会资源来开发社区教育乡土课程,编制社区教育乡土教材,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2.价值取向

生活世界作为人生的本源意义被现代人对科学理性的追逐所遮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变得缥缈无居。深入挖掘生活世界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功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生活世界有着强烈的交往特征,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这对个体的性格形成、人际交往、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生活起居和休闲娱乐的地方。社区教育为居民营造了一个融合生活、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教育环境。诞生于生活土壤之上的社区教育,具有人性化、生活化的特征,能够根据居民生活的要求,开展活动和设计项目,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教育由集中关注中小学生到特别关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关注生命成长发展到关注生命价值实现,社区教育与社会发展、社区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社区教育,实现居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在改进民生、扩大公共服务、推进社区管理上具有积极作用。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有机结合。[9]社区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相互合作、相互尊重,进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因此,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提升居民素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

3.课程建设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要处理好课程内容、居民需求与社区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发更多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引领居民学习发展的课程。老年人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人群,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探寻生命价值和实现生命意义,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开设《生命画卷——诗歌中的生命价值》等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帮助老年学员学习生命教育思想,了解生命过程,认识生命意义。社区教育课程之所以具有特色和生命,在于其具有生命寓意,即对生命自主、生命自觉、生命超越等生命哲学的执著探索。[10]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开发不同,社区教育课程不需要设计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仅需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活动课程以解决居民实际生活问题为导向,从居民生活中选取课程素材,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居民学习,并在一定情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课程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内容、场所、时间以及教师的不同特征进行设计和实施,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并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获得经验或者能力的增长。这种方式很好地适应了社区教育的特征,充分整合社区内外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优势。依托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社区教育活动课程可充分运用社区内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文化素养类课程;运用科技馆、游泳馆、戏剧院等开展养生益智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社区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苏州工业园区公益课程进社区惠民项目”作为江苏省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依托工业园区这一现代化生活区域,充分整合园区各类资源,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覆盖园区所有居民,建设百门公益微课程,课程教师了解社区居民,课程内容更加生活化,形成了园区课程品牌效应,充分满足了园区居民生活、学习需求。

地域性是社区教育的特色之一。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一种类别。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基于区域性特征,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课程内容。例如,常州市钟楼区将地方文化资源按照“名人生平”“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产业”四大类进行梳理,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集中力量编写了一批读本,形成了具有钟楼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地方文化生态,突出地方生活风俗。由于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他地方无法复制这类课程,因此各地社区只有进行自主性开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特色课程在乡村社区教育中被称为乡土课程。乡土文化是自然生态和社群生活的历史积淀下的生活智慧。乡土课程是基于乡土文化,开发出的凝结乡村生活智慧、反应乡村生活风俗、体现乡村生活文化的课程。例如,扬州市广陵区深入挖掘当地戏曲文化,对扬州小调和小曲进行整理,形成既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又满足当地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内容,组织编写的社区教育课程《扬州清曲》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江苏省社区教育优秀乡土课程”,编写的系列读本《乡情民俗》被选为“全国优秀乡土课程”。

4.项目开展

社区教育项目化是指把社区教育活动作为项目进行设计,通过策划、组织、实施、考评等整体化运作方式,有效整合社区相关资源,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尽管项目的体量有大小,参与的人数有多寡,开展的时间有长短,但其开展的基本前提都是依托社区这片生活土壤,根据居民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而设计。这些社区教育项目离不开社区生活,凸显地方特色与区域文化,以社区讲座、线上学习、应用体验、实训指导、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例如,扬州开放大学联合邗江区方巷镇政府、方巷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同打造沿湖村“渔乐渔学——最美渔村”。通过深入挖掘沿湖村的“渔文化”,将社区教育融入地方发展中,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引领,有效提升了沿湖村村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改善了沿湖村的社会面貌,沿湖村获得“国家最美渔村”“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各类项目,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素质,促使农民脱贫致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例如,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作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按照“农民出菜单、街镇成校编菜单、区县教育局汇总单、讲师团接单、政府埋单”的工作流程,持之以恒深入农村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提供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

猜你喜欢

生活化居民社区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