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兰卡斯特制:缓解我国老年教育师资困境的新探索
2021-11-22张伟君
张伟君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一、研究缘起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老年教育视为老年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1]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老年教育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2016年10月5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此通知涉及老年教育诸多领域,并专门对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作出说明——“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由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有所专长的老同志组成老年教育兼职教师队伍”。[3]可见,从一般性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再到针对老年教育的专门性发展政策,均强调老年教育、老年人力资源在促进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方面的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老年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如老年教育机构数量增加、参与老年教育的人数扩增、老年人的幸福感得到提升等;但需要理性审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老年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老年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需求、老年教育发展出现瓶颈期等。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贝尔兰卡斯特制在大中小学广泛应用的效果,结合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遵循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对开拓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这不仅对于解决目前老年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为老年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动力支撑。
二、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我国老年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老年教育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
1.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制约老年教育发展
陈旭亚在《中国老年报》发文指出:“在承认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4]郎章正以合肥市为例,阐明制约当地老年大学发展的两个因素:一是校舍问题,即老年大学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二是师资保障问题,[5]认为师资保障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是显性问题。许占鲁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对杭州市老年大学师资队伍与老年学员的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老年大学师生比例为1∶112,[6]充分说明杭州市老年教育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开拓老年教育师资来源途径成为杭州市老年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问题,逐渐暴露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而且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2.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老年教育质量
从老年教育机构师资来源看,主要由退休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等构成,[7]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稳定化的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库。许沁以上海市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启动上海老年教育师资库建设的建议,以期提升老年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标准和水平。[8]老年教育师资库的建设是应时代之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老年教育师资力量,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曲玉萍和杨奇以吉林省为例,对老年教育机构的师资进行结构化意义层面上的研究,指出“就目前而言,老年教育机构几乎没有专职教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将成为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9]
从以上学者关于我国目前老年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的研究可以发现,缺乏专职的师资力量是影响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和关键问题。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不能只体现为外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这将成为我国老年教育得以继续发展的决胜力量。
三、贝尔兰卡斯特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适应
1.贝尔兰卡斯特制之历史渊源
从学术历史视角来看,贝尔兰卡斯特制又被称为“导生制”,其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是由贝尔(Andrew Bell)和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联手创建的一种具有快捷、方便且高效率的教学组织模式。此教学组织模式,一方面基于时代的呼唤与需要,迎合了工业化大生产的现实情况,满足了中小学校关于教师队伍的现实需求,是英国教育历史发展的现实选择,并且这一制度曾一度迅速波及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
关于贝尔兰卡斯特制的具体含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多样的理解和阐释。如导生制是一种相互教学制度,教师从年龄较大的学生中选拔成绩优秀的,让他们预先吸收并消化教学环节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并由他们传达或者转教给其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10]也有学者提出,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媒介,而经营一所学校的新模式”,[11]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承担着学习的主体角色,学习是学习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既可以充当学习主体角色,也可以担任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康晓燕和金锐在其研究中指出,“导生制也即同伴学习”[12]“导生制也是同伴学习的引路人”,[13]他们把“导生制”视作“导生”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托同伴学习的理念,践行“导生制度”。
由此可见,虽然不同学者给予“导生制”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其本质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所谓的“导生制”,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导生”和其他学习者这两个学习主体,“导生”通过教师指导预先学习上课所需教学内容,并以同伴的交际关系或方式把其所学知识通过不同方法教授给其余学习者。
2.贝尔兰卡斯特制之现实适应
“导生制”基于社会发展而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演变中的必然现象与规律,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数量不足的压力,降低经费消耗,弥补教师不能充分做到因材施教的弊端等。因此,有学者断言,“导生制是教育上的一个奇迹、是英国的一个奇迹”。[14]
我国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是基于老年个体或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诉求。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其心理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师绝对权威的观点,认为个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非客体。因此,贝尔兰卡斯特制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了师资条件与资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质量的问题。教师队伍是教育机构能够进一步继续发展的人力保障,缺乏数量和质量保障的教师队伍必然影响老年教育发展进程。
四、贝尔兰卡斯特制缓解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困境的可行性
从我国目前老年教育的师资数量、教育对象、教育公平、教师任务以及教育资源等角度,分析并阐释贝尔兰卡斯特制对缓解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困境的可行性及其独特价值。
1.从师资数量角度:缓解师资数量欠缺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2亿,并且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43亿。在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为适应社会变化,老年个体或群体接受教育的意识和动力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老年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势必会产生巨大鸿沟,老年教育供需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结合老年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发现,我国老年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老年教育机构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既是对老年个体或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也为老年教育机构进一步发展注入重要的新生力量。“导生制”的有序运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严重紧张的局面,并且为老年教育未来的蓬勃发展提供教师队伍层面上的人力保障。
2.从教育对象角度:扩大老年教育对象的范围
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元素,亦称为教育元素论。这一思想既可追溯到“至圣”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可扩展为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全纳教育”理念。很多学者对教育对象做过界定和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对象的阐释来看,更加注重教育的全纳性,即不论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程度等,均应视为教育的对象。
在老年教育机构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实际是通过扩大老年教育机构的师资数量,来保证老年教育机构入学学员的增加,是扩大老年教育机构招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把贝尔兰卡斯特制应用于我国老年教育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老年教育机构中的师生比,使师生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种考量,一方面是基于老年大学学员自身角度的审视,另一方面是基于老年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3.从教育公平角度:使社会教育更加公平
国内外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中小学等领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准入、教育过程、教育地位等。就我国老年教育公平而言,同样可以从教育准入、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地位等角度入手,挖掘贝尔兰卡斯特制在我国老年教育机构中的价值,探究其对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就教育准入而言,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有助于增加我国老年教育机构的师资数量,在教师数量增加的同时,老年大学学员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年教育个体或群体在老年教育准入层面的价值公平。就教育过程而言,包括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课下学习的互助性等,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有助于增进老年教育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与时间,充分体现和诠释了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教育地位而言,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有助于消除老年教育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隔阂感,有助于老年教育机构学员的主体性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在整个教育公平背景及原则下,是缩小社会教育差距的重要尺度。
4.从教师任务角度: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的压力
教师幸福感,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工作的享受感与愉悦度,它体现在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譬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度、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教师工作业绩的提高等。而相关的教学任务,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基于此,为了提升我国老年教育教师个体及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在我国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和推广贝尔兰卡斯特制,不失为减轻其教学任务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贝尔兰卡斯特制在我国老年教育机构的运用,“导生”把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机构专业或者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予以分解,承担起一定的教育教学事务及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压力。由此可见,从教师教学任务的视角来看,贝尔兰卡斯特制有助于并能够减轻当前我国老年教育教师在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压力。
5.从教育资源角度: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作用
就目前我国大中小学而言,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关于教育资源的争议一直是学术界、社会界等争论的焦点。反观我国老年教育资源,不难发现,在老年教育机构的数量、发展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对其支持力度等方面同样存在着各种不均衡的问题。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兴事物,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有助于发展老年教育,而且更是我国劳动力结构转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15]从本质上来说,老年个体或群体是需要社会各界特别关怀的对象,但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这一方面是基于积极面对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应然要求,另一方面是发挥老年个体或群体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把贝尔兰卡斯特制广泛应用于我国老年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一方面是对老年个体或群体对老年教育发展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途径,即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个体或群体带给老年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也可增强老年个体或群体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性、包容度和融合感。正如有学者所言,“注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建立老年学习服务体系”。[16]
五、选拔老年学员担任“导生”角色的原则或条件
任何一种制度或规则,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贝尔兰卡斯特制要求“导生”必须具备“老年教育教师”的能力和角色,这是贝尔兰卡斯特制能够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他人推荐或者自荐等合理的方式进行公平选拔“导生”,这是贝尔兰卡斯特制本身的要求,也是我国老年教育机构选拔“导生”的应然要求。选拔老年学员担任“导生”角色的条件或原则是相对严格的,“导生”要获得老年大学其他学员的尊重、期待和认可。
因此,根据目前考核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并结合我国老年教育机构运行机制以及老年教育学员对教师的任职要求,拟从“导生”必须通过考试等形式的考核、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师专业素养、必须能够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等方面,对老年教育机构选拔老年学员担任“导生”角色的原则或条件进行阐释与说明。
1.遴选与考核:必须通过严格的“导生”角色考核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教师任职必须拥有不同类型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是衡量任职教师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前提性条件。但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机构尚未有针对老年教育教师的行业标准,即缺乏对老年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因此,为了提升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能力,需对选拔担任“导生”角色的老年学员进行严格考核。如大中小学教师任职制度一样,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必须通过教师任职考核,这种考核应体现老年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的结合。
在考虑老年教育机构对师资队伍的任职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老年大学学员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而对“导生”进行严格考核,主要包括教学素养、知识素养与教育素养等。教学素养是胜任老年教育机构教师岗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基本的演讲能力、授课能力、师德育人等;知识素养包括教授具体的课程内容,如烹饪知识、钢琴演奏、绘画知识等;教育素养是对课堂教学管理及协调能力等,譬如课堂气氛的活跃、班级秩序的管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2.专业与素养:必须具备过硬的老年教育教师素养
可以说,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吸收教学内容的成效。因此,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在大中小学,而且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机构也显得格外重要。
关于教师专业素养,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内涵界定。从整体上来看,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管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等。基于此,为提高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师专业素养,理应结合老年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老年学员的心理发展特征,从教学设计、教师素养、授课风格以及人格魅力等角度对老年教育教师专业素养进行“分解”,以便衡量和评估“导生”是否真正具备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
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求“导生”能够对整个课程计划或者单一课堂安排进行较为严谨、科学、合理的把握、设计,力图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师素养方面,要求“导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展现教育素养,如教学技能、教学时长把握、教学管理等。在授课风格方面,要求“导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符合老年大学学员身心需求的教学风格。在人格魅力方面,需要“导生”具有性格魅力、内涵魅力、谈吐魅力、交往魅力等。
3.课程与教学:必须充分掌握老年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连接并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老年大学的教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新颖性、实用性以及观赏性等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这就对即将踏入“导生”行列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理论层面而言,“导生”应在全职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连贯性及持续性原则。具体而言,教学内容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可以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也可以是中西文化的多维比较等;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在教学内容广泛的前提下,聚焦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主题,既是对老年大学学员的特殊关照,也是教育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的持续性,不仅表现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应具有可重复性、可反复利用性的特征。就实践层面来说,“导生”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老年大学学员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既体现“导生”教学内容的设计性,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现场生成力。
六、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老年教育现实境况的考察与思考,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成绩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是,也应站在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我国老年教育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各界支持力度、老年大学学员满意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考量。通过对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显然存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这是影响我国老年教育继续良性发展的瓶颈。
目前,关于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视角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思考。但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学者的建议都是从老年教育体系外部引进师资力量,而很少有学者主张从老年教育体系内部选拔师资人才。本研究以贝尔兰卡斯特制为理论基础,通过进一步探讨具备何种资格或者条件的老年大学学员能够担任“导生”这一角色,并阐述和分析了贝尔兰卡斯特制在缓解我国目前老年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困境方面的价值。综上所述,贝尔兰卡斯特制有助于缓解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短缺问题,相信其可以为我国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生力量,并且能够推动我国老年教育朝着更具活力、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