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胜有字 无形胜有形 无声胜有声
——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补白”艺术活动为例
2021-11-22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郑雯雯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郑雯雯
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善于挖掘并把握文本中潜在的“空白之处”,引导小学生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元的“相机补白”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情趣,深化情感体验,引领学习思维,而且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情绪智力”效益,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效应。如何有效构建补白悦读教学模式呢?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作一些策略性分析。
一、以“图文互动”为抓手,引领开展补白悦读活动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几乎每篇阅读课文都配备了相应的插图,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课文资源中的重要有机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课文插图,并通过喜闻乐见的“图文互动”引领儿童阅读,既可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性,又能在拉近“学生、插图与文本”距离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让他们获得更多一些。以五上《桂花雨》为例,课文插图呈现如下:上半截是放大了的“桂树叶和桂树花”;下半截是妈妈在摇桂树,让桂树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小女孩两手扬天,快乐地呼喊着……教师让小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就“母女俩可能在说些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图文互动”并联系实际认知,开展想象状态下的“补白与交流”活动,既激活了插图“说话”功能,又在补白中培养了儿童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以“背景未知”为抓手,引领开展补白悦读活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意在强调成功或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么是“反映时事”,要么是“为现实而作”。这也是读者深入文本内涵、走向作者内心的“切入点”。所以说,认真把握这些“背景知识”,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这些“背景知识”往往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及时有效地“填补空白”。以林升的《题临安邸》为例,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作者对“游人”发出的随笔诗作。其实不然!首句写出临安山美楼多,接着以反诘语气点出了西湖歌舞的无休无止;三、四两句通过将“杭州”与“汴州”作对比,借“游人”现象在讽刺或谩骂南宋当局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文史结合”,把绝句创作的“背景未知”告知学生,让他们从“补白”中切实感知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感。
三、以“内容缺失”为抓手,引领开展补白悦读活动
无论是基础教材中的“例子”语篇,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文本资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内容缺失”现象,而这些或显或隐的“缺失”对学习与理解来说,往往能发挥“牵引、补充、还原、增强”等不容忽视的作用。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教师善于以此为实质性抓手,引领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填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体验与内化。
四、以“情感隐晦”为抓手,引领开展补白悦读活动
从教学实践中不难感知,由于文本结构、表达手法和自身需要等种种因素,作者常常把文本情感“隐晦或部分隐晦”起来。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挖掘并完全把握这些情感元素,才能全面而又精准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活动,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活动特点。以《游园不值》为例,诗人情感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为了游园“满兴而来”,由于主人不在显得“非常失望”,因为“红杏出墙”又感“喜出望外”。在赏析绝句时,教师引导小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并以“代入感”实际体会,或为诗配图,或动手作画,既切实体悟到“以点带面”技巧,又较好地培养了审美意识和情感灵动能力。我们不妨设想,如果缺乏对“一波三折”的补白与体悟,情感审美又会怎样呢?
总之,“补白式教学”对教师来说,融“智慧、情感、艺术”为有机一体;对学生来说,融“情趣、启迪、引领”为有机一体。教师善用此道并且熟能生巧,有利于打造令人期待的善教乐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