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和措施①

2021-11-22刘振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恐惧游泳

刘振宇

(南昌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游泳具有巨大的运动价值,适合大众群体参与,它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还能够塑造体型,预防疾病,磨练意志。但是游泳运动需要在水中环境进行,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初学者会对游泳产生恐惧心理,阻碍了游泳教学的开展,因此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 恐惧的定义和表现

1.1 定义

恐惧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刺激大脑皮层,破坏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力定型,导致皮质兴奋,然后由于扩散和诱导作用改变皮下中枢活动,进而造成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变化,所获得的刺激促进了恐惧活动的形成[1]。恐惧是一种持续的、非理性的惧怕,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反抗损害行为,不利于人们发挥正常的运动能力。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一旦产生了恐惧心理,便会对游泳保持着惧怕的态度和心理,形成自己的生活保护模式,严重干扰教学进度和效果。

1.2 表现

学生对游泳教学的恐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生理变化。在恐惧状况下,学生身体容易出汗,血压快速上升,呼吸加快,肌肉紧绷。如果学生在下水的时候出现颤抖、呼吸急促,甚至尿频现象,都是由于恐惧给学生带来的生理变化。二是心理变化。在游泳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准确的方向感和平衡感。由于紧张,往往会在下水时忘记基本动作,快速拍打水面,感觉身体往下沉,恐惧心理更强。或者不能协调运用游泳器械,完成准确的游泳动作[2]。三是行为变化。由于学生害怕呛水,下水后会全身僵硬,动作不协调,呼吸节奏错乱,紧紧抓住救生圈,这些行为变化导致学生对水的恐惧增加。

2 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

2.1 环境因素

学生在陆地环境中轻松自在,但是水中与其有巨大的差异,存在重力、浮力、压力等方面影响因素,学生很难适应。第一,在水中行走时,学生容易失去重心,找不到支撑点和平衡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保持平衡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第二,人的胸腔会受到水的压迫,在游泳时又处于闭气状态,学生容易呼吸困难,出于自身防御心理,学生会下意识地张嘴或用鼻子呼吸,导致呛水,这种状况会增加学生的恐水心理。第三,教学环境中包含一些不安因素,如水温、波浪、学生规模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多少会有所改变,增加了教学难度[3]。

2.2 学生因素

学生自身对游泳产生恐惧心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身体因素,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差异,部分学生体力差,四肢不协调,游泳学习较慢,在游泳过程中再出现一些失误、不适等问题,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很多学生从小接触游泳的机会不多,在下水之前,学生都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甚至反射性地产生抵抗情绪[4]。部分学生认为游泳运动对自身没有任何帮助,不愿意参与到游泳教学中。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生也很难对游泳运动产生兴趣,大大降低了游泳教学的效果。

2.3 教师因素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很多学校的游泳课程量不多,学生的游泳水平又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另外,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教师在教学表达上比较严谨,会重点强调安全问题,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营造出紧张的教学氛围[5]。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恐惧心理,无法掌控身体,出现失误。

2.4 姿势改变

人们习惯了在陆地上站着行走,对水中环境十分陌生,当下水的时候,人们便需要改变体位,以适应水中环境。因此,在游泳教学中,学生便需要改变熟悉的行为习惯,学习新行为、新技巧,应对水中的不适应性。这种行为习惯的改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下水之后,没有支撑点,没有安全感,无法掌握重心,只能慢慢寻找平衡,但这是有难度的。因此,学生便开始恐慌、焦虑,最终产生恐惧心理。

3 高校游泳教学中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措施

3.1 加强身体锻炼,做好心理建设

一旦学生选择了游泳运动,就应当充分了解游泳的价值及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灵活地克服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了让学生真正享受这项运动,教师在开展游泳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强调游泳安全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自我保护意识下,注重培养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那么,首先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勤于锻炼的习惯,这可以为学习游泳技巧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身体状态越好,游泳学习便会更容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锻炼,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学好游泳课程。其次,对于很少接触水的学生,根据个人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师生交流、同辈互助尽力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提升心理素质[6]。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要重点传达游泳的安全知识、技巧和益处,如减肥、塑性、增强免疫力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降低对游泳的抗拒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泳运动中来。

3.2 提高科学指导,夯实基础技能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基础,科学指导学生,把学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综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合理分组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得游泳教学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特征。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带领学生在水中学会行走、跳跃,熟悉游泳环境,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水中环境的特征及游泳技巧,掌握压力、浮力、重力、水温、深度等相关概念,在理论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消除学生对游泳的恐惧心理。当学生遇到恐惧不知所措时,教师要鼓励安慰,调整学生心理和身体状态,保持平衡状态,多加练习,夯实学生的游泳基础,拥有自信心后便可以慢慢适应环境。另外,避免一开始就学习高难度技巧,否则,容易打压学生信心,增添恐惧心理[7]。

3.3 激发游泳兴趣,树立学生信心

当学生对游泳产生一定的兴趣时,学生便会对游泳学习产生热情,勇敢克服自身恐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泳学习当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兴趣引导,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游泳的兴趣,从而缓解学生对游泳的恐惧心理。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把熟悉的岸上活动转移到水中进行,减少学生对水环境的陌生感,学生初步学会在水中站立、行走。在与同学共同行走中,享受水中活动的乐趣。接着,设计亲水游戏,教师可以提供水盆、枪等游戏道具,让学生在水中尽情的玩耍,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他们对游泳的恐惧,从而发展到主动乐意亲近水。另外,游泳教学课堂可以采用游泳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教学,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贴切的情境,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如游泳时的安全急救知识、卫生、心肺复苏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入当前社会流行的新型水中健身项目,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大大提升游泳教学效果[8]。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运用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游泳技术,学习并体会动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技术难点,纠正动作,树立自信心。

3.4 强化安全保护,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对游泳会产生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对水环境没有安全感,在心理上认为水会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因此不愿意下水,更不愿意参与游泳活动。针对这一因素,教师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那么,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游泳环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做好安全保护,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为了保障各项安全措施能够有效实施,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游泳管理制度,增加学生对游泳环境的信任,学生根据管理制度规范训练,相互督促,保障自身安全。其次,教师要加强游泳训练场地的安全措施,包括泳池内外,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及时应对学生抽筋、呛水等问题[9]。游泳池内做好标注,便于学生分清浅水池和深水池,避免学生进入不适合自身的水位区域游泳。教师还要管理好游泳池内的水温和水质情况,做到定期检查。另外,对于高校游泳器材的设施建设,学校要重点关注,必须配备救生圈、急救箱等,在设备上标注好安全使用说明,定期保养检查安全设备,确保器材的正常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游泳运动的普及,这项运动逐渐成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针对学生对游泳的恐惧心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消除学生焦虑。对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科学指导,夯实学生游泳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游泳兴趣,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安全保护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从而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恐惧游泳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浅析恐惧心理对学生体操动作技术形成的影响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