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22章芬芳
章芬芳
(福建省周宁县实验小学 福建 周宁 355400)
引言
古诗词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和语言风格,其中浓厚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像一座微微敞口的大门,门后是古人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等待着学生进入探索。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对知识技能的储备和掌握,运用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其中内容死记硬背,将他人的见解和思想强加给学生,对他们能力的提升形成了阻碍,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提升成为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培养朗读能力,提升音韵水平
1.1 举办朗读比赛。在古诗词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朗读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反复的练习和仔细的品位推敲的过程中深化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获得提升[1]。
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时《古诗三首》为例,这三首古诗主要描写的都是古代的战争场景,表达作者热爱祖国渴望报效国家的热血情怀。教师可以以此为题,举办朗读比赛,内容则以这三首古诗为主,在比赛中设置一定的奖励,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展示自我。在比赛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对诗文内容进行引导性讲解,对其中的关键部分进行提示,而非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如在讲解中,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出这两句话的”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当中,完成对古诗词背后的情感元素的体会,在朗读中以更加饱满的情感和音调将诗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深化他们的记忆印象,使其能力获得提升。
1.2 小组合作进行朗读。在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重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要让学生学会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停顿起伏方式,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朗读。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过程中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由朗读,在其中一人结束朗读之后其他人进行点评,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其他人交换意见,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其他的朗读方式,并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决定朗读过程中的轻重音转换、语句停顿、间歇换气等内容的安排,最后由小组安排代表进行上台展示,在展示之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的人员进行点评,深化其记忆印象的同时,给予学生表达自我想法的空间,让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发音情况,为之后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时《古诗三首》为例,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后,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先进行通读,纠正字词的发音方式,之后小组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轮流进行阅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入到学生中间,考察每一组在讨论中的表现情况,当他们遇到纷争和矛盾时及时介入进行调停。由于在朗读过程中需要结合古诗词含义进行理解,因此可能还会出现彼此的理解发生分歧的情况,教师应适时展开引导,鼓励他们在之后的互动环节将问题提出来,以便教师进行解答。在讨论后的朗读展示环节,教师应始终坚持正向引导,无论朗读结果如何,首先对他们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肯定,之后再进行细致的点评,避免过于严苛的点评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由教师亲自进行朗读或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朗读的音频文件,使其通过倾听和对比的方式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使其朗读水平得到提升,并借此显示出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底蕴。
2.准确把握古诗词情感内涵,提升共情能力
2.1 创设相关情境。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字词和语序与现代语法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学生很难单纯通过阅读掌握诗词含义,抓住文字背后的情感要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结合教材中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用语言、图画或是视频的方式模拟场景中的氛围,使学生自我代入到具体场景之中,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在其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会[2]。
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时《古诗三首》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制作相关课件。视频本身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动态的人物和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视频所要表达的内容,再配合上背景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他们的理解。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乍看是写景,但实际上写的确实国仇家恨,表达的是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享乐的鄙夷态度。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杭州美好的景色展现出来,美女、歌舞、绿水青山、亭台楼阁、假山游湖,营造一片好似人间仙境一般的安乐景象,之后将视角转移到宋朝过去的首都汴梁城,将其中的萧瑟破败展现出来,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想要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内涵。之后再进行提问,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畅所欲言,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降低古诗词情感理解的难度,丰富情感体验,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3]。
2.2 抓住重点字词。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许多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内涵以及场景特点通过特定的字词表达出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整句诗的文字分割开来,通过对诗句中单个文字的理解翻译完成教学。这种从个体到整体的教学方式降低了理解难度,但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意境当中的字词运用的奥妙,因此在理解的过程中,从诗句整体涵义入手体会字词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变化,突破教学难点[4]。
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时《古诗三首》为例,在学习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此诗进行阅读翻译,理解其大致含义,之后教师再结合具体诗句对其中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其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中,主要诗句含义是指在金国统治下的宋朝百姓饱受折磨泪流满面,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前来解救的景象。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说百姓苦苦等待期盼军队前来解救,为何要用‘泪尽’来形容呢?而‘又一年’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人刚开始哭的时候眼泪会接连不断的往下流,但是这些人等的眼泪已经流干了,等了一年又一年,这说明什么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是:经受困难的百姓正在期待着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但却等了一年又一年,迟迟没有消息的凄苦心情。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深入到细节当中,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完成对古诗词的情感理解。
3.重视学前导入,营造课堂氛围
3.1 对古诗词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经历的事物获得的自身感悟也有所差别。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教学,从历史视角对古诗词内涵进行理解[5]。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古诗三首》中的《寒食》一诗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将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叙述,重点介绍唐代兴起衰落的几个关键节点,之后对韩翃所在的历史时期进行简要叙述,韩翃生活的年代少有战乱,人心平和,而《寒食》一诗的创作时间也是在和平期间,是其在长安闲居之时所写的描绘寒食节长安迷人纯净和美好风光,后写夜晚时分走马传烛之境,表达其对美景的陶醉之情和对太平盛世的赞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丰富其人文积淀和文学素养。
3.2 提取关键要素完成课前导入。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诗词内容特点,提取其中关键性要素,结合一定的趣味性活动,灵活完成整个导入过程,深化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印象[6]。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时《古诗三首》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总结诗文内容,先提取关键性要素,《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对应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元日》对应的是中国的春节,《清明》对应的是中国的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应的是中秋节,这三种节日传承广远,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春节北方会有吃饺子、拜年、压岁钱等活动,南方则会举办花会和灯会,清明节是纪念故去亲友的节日,而中秋节象征团圆,在外远游的游子思念家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个节日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课件,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节日的风俗活动,让学生补充各类节日中的特色风俗习惯,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活跃课堂氛围,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对诗文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深挖教材内容,不断探索新式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诗词导入、背景解读、诗文朗诵、内容理解、情感把握等多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文化的魅力,完成教学目标,获得能力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