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①

2021-11-22李春兰王凯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纲要大学体育

李春兰 王凯龙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 714099)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简称《标准》),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至此,全国高校陆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体育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分享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法、课程评价体系等。该文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成效为出发点,分析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审视的问题,为大学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知识技能传授、体育文化与精神传承、终身体育素养养成等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成效

1.1 教学指导观的改变

《纲要》中提出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民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标准》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随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进行的是观念的变革,在“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理论指导下,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项目易于参与性和喜闻乐见性,其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娱乐性,如“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树立与阳光体育、课外体育相结合的大课程观”“培养兴趣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应该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结合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有些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几项体育技能、体育价值观念与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2 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纲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对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提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班级课程学习制度,重新设立新的组建形式,同时,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的权力。《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制定和实施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操一体化的运动方案,要让所有学生至少拥有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

《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要安排两节课程,每节课不少于45min,要为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同时,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种的体育项目,每节课需要有运动强度较高的体育课程内容,其中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负荷不能少于30%。

《纲要》颁布至今,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氛围不断浓厚,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许多高校实行了:“三自主”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特色理论、延长时间、课程与俱乐部相结合的深度改革;“俱乐部”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平台+模块”课程模式;构建“4+4”模式与“1+1”模式,探索“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本科生体育四年一贯制”改革;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等改革。

1.3 结果与评价的改变

《纲要》指出,课程建设、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几个方面应作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指标。《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标,将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能力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标准》指出要将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课成绩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对体育课程进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有指标的把体质测试成绩和特色课外活动“环湖跑”的运动成绩纳入体育总评价中,实现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一体化;中山大学体育部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考核,将学生参与各项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以积分认证的方式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包含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考核3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具体考核的二级指标,既包含了过程评价也有了总结评价,不仅有定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河西学院大学体育课程考核中增加了学生自我评价,并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考核之中。

2 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从学科视角出发,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性质定位

体育学是以人的身体与运动能力强化问题、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问题、运动的发展和管理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及大量衍生问题和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它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领域涉及人类知识系统中的众多学科领域和学科门类。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课程是以大学生可以锻炼出健康身体为目标,结合体育教育知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实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应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与体育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应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

所以,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具有学科知识和文化内涵要求的,是学习和身体练习相互并进的教育形式。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依托教育学和体育学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将其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促进课程建设的思想观念及建设思路的形成。

2.2 从课程本身出发,明确目标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应该与其他大学课程一样,围绕体育文化和体育学术,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等,要与其它课程有区别,要有具有特定的活动形式要求和基本的技术要求。从课程目标和任务来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身体和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几个领域确定发展方向和课程目标;在课程结构中把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校外活动等加入体育课程中,同时,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的体育锻炼活动相结合,让学校与社会相互联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内容的基础,注重课程内容中体育文化的含量,不要为了凸显以人为本、内容丰富等因素,淡化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殊要求。

2.3 从学校出发,打造地域性和特色性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政策、高校、教师和学生甚至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新改革应建立在统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色性。政府应根据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为学校提供可发展的空间和可利用的资源。学校根据地缘特点和体育学科特点,在一些喜闻乐见、普及程度高、实用性强的体育课程基础上,注重凝练特色,设置一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从而打造具有地域性和特色性的体育项目,树立课程品牌。同时,搭建起高校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既能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又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紧紧契合社会需求,更要结合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实际,同时,不能忽视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因此,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及时出台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政策,引导高校开展更贴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的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和全体学生要统一认识和思想,切实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在教学和训练中。

猜你喜欢

纲要大学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们的“体育梦”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