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驱动视域下的专业工作室运作模式初探
2021-11-22席倩
席 倩
(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 北京 海淀 10008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理念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焦点,也成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时代使命。“双创”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层次、实现高水平校企合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工作室是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创业创新实践、以及个性发展的平台。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常规教育教学基础之上,通过真实任务环境、实战训练等项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有特长、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实践创新平台。
专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以及工作模式不同于学校日常教学,这就给专业工作室的工作和运营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本文从本校影视影像专业工作室建立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归纳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以求探寻职业院校专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模式。
1.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1 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侧重实际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等[1]。根据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落实“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与市场零对接组建的工作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强调一般要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基本前提,根据相关行业、企业需要的岗位职业技能为导向,为某些特定工作岗位所培养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影视影像专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分类、分层教学、进行个性化教育。在创新创业号召的引领下,更加强调将专业能力学习转变为创新创业项目,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参与社会实践。针对学生个体情况不同,教师联合企业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个人兴趣爱好、本人拟选的相关工作岗位,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岗位、培养线路和职业规划,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本工作岗位的能力。
1.2 工作室的人才选拔。依据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工作室在人才选拔上以专业学生为主,兴趣爱好者为辅;在具备通识知识基础上,强调专业技能水平的原则进行选拔。除了专业选拔之外还要进行面试测试,考核主体为专业教师和老队员,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工作室对学生年级不设限,从一年级新生到三年级老生都有机会进入工作室工作。从目前专业工作室成员组成来看,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老带新”,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学习交流模式。
学生专业工作室参照公司企业化运营模式,实行分层管理和团队协作。设项目总负责人、项目策划、技术部门、后期部门以及财务管理等职务,利用现有的设备与掌握的技术,在企业老师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从事创新性的创作实践活动等。
1.3 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参考国家对职业院校相关指导文件及其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探寻了几条相关路线:
(1)大师工作室项目:大师工作室是以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载体,选拔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2]。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企业,企业遴选在专业领域有建树、有号召力的1-2名导师,带真实实践项目进入工作室,和学生一同完成项目制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工作流程和模式引入,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真实工作流程,体验岗位职责和团队协作能力。弊端是项目受限于企业导师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专业水平、前沿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可能忽略学生具体学情,不容易完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培养。
我校工作室与北京倾城视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完成影视节目《绝版现场》的制作,由本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其核心旨在通过引入大师进校园的真实社会经营管理运营的商业案例,为学生实践实习建立一个优质优越的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从本质上解决学生企业就业体验将,将专业的培训技能完全应用到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示范项目工程中去。
在此基础上,本校教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找寻问题,并帮助学生一起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用双创思维来实施实际操作,例如解决了在拍摄环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在室外完成对人物的访谈声音的标准化处理。学生的想法获得了企业导师的认同。
(2)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该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竞赛为内容驱动,以企业的岗位、新技术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竞赛作为训练主线贯穿始终。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促进校企合作交流、展示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重要平台,专业工作室以比赛竞技要求为标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力、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能够完成技能的竞技考评,通过学生工作室的实际操练,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更完备、更高要求的进行实践动手操作,适应技能大赛对学生提出的技能要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专业学生主要参与的大赛有北京赛区的计算机技能大赛(后期影视节目制作、Adobe平面设计与制作)、全国摄影比赛、微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大赛,工作室参与成员也参与大赛的准备和制作,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模式。
2.工作室的工作模式
2.1 校企合作、搭建师生专业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在工作室中,教师既是知识的教授者,也是专业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的专业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以协同创业指导的身份,集教授与合作为一体的新型沟通交流方式。在工作室中,教师的身份随项目内容而转变有时候是主办者,有时候是策划者,有时也会变成项目执行人员,和学生们一起完成项目。尤其是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从头学习,共同研究,打破了教和学的身份界限。
2.2 实现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新模式。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依据自身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在和老师协商之后指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达到灵活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挥特长,有的学生善于前期拍摄,有的学生善于后期制作,在工作室分工协作时,即可分专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通过转变角色、态度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在授课前要花时间和经理去对学情进行充分分析,找到差异、确定教学策略,对工作室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具体实际操作时,也应该根据差异确定团队协作成员,团队优良中等层次学生都要有相应占比,共同协同完成工作。
2.3 校园活动为依托,让创新创业实践走出校园。专业工作室立足校园、服务学校,主要负责制作校内重大活动的开场短片和节目视频,学校各部门活动记录,教师教学微课制作,社团活动记录,班级形象宣传片制作以及学生、老师一寸照片和形象照片以及MV制作,并担任活动过程中的摄影摄像工作。工作室同时也面向社会开展影像专业技术服务,主要涉及摄影、摄像、后期制作、人物形象设计、会议服务等范围,服务对象也逐步包含校外商家等。通过公益活动和商业经营,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了学校首个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指导为辅的学生创业、校内顶岗实习的运营实体。
本专业工作室目前运行已有三年,完成了多项企业实践操作和校园活动,获得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本学期还全面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维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总结了经验和不足,以待完善。
3.工作室运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存在问题:专业工作室作为一种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在本校近几年的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工作室的归属和性质界定比较模糊,在管理和制度建立执行上存在系部和院校等多方交叉管理等问题;考评制度仍需完善,对于参与教师以及学生的考评,目的和手段都较为单一,没有建立标准和制度,在奖赏方面考虑仍有不足。
另外专业工作室实践操作多,教研科研能力差。专业工作室的成员和指导教师疲于日常工作,缺少实际任务的分析和研究反思,导致工作不少,进步不了的现象。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有事还面临缺乏有效支持,缺少场地和设备资金支撑等问题。
3.2 解决方案的探究和思考。上述问题均是专业工作室在三年实践运行中凸显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问题要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共同存进工作室高效运作。
首先应完善多级管理制度,确定工作室归属及管理层级关系,还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工作室正常运行的基础,例如目标确定、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日常管理、人员分工以及相应的保障、评价制度等,以使工作室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3][4]。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标准,尽可能做到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客观和主观评价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其次应树立科研意识,教育科研室工作室建设的弱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多实践多反思,多走出校门,向兄弟院校学习,汲取有效的管理和运行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项目实施,做好鉴定和评价。
鼓励学生和教师转变意识,在双创的教育思维下,构建成长共同体,不要急于创新创业,而重视落地和实施,重视项目实施最终的评价和成果转化,应做好工作室工作室需要专门的场地,设置专用设备供工作室使用,由专人进行管理。
最后,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线阵地,还应重视“互联网+”的能量,构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将成果以多种形式传播出去,及时获得反馈和修正,更有利于多方交流和开放多元的共赢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