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欢化” 理论视域下的《巨人传》

2021-11-21张星月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巴赫金

【摘要】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创造和发展了“狂欢化”理论,这对当时乃至现在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具体阐述了该理论中“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和特点。而《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富有“狂欢化”的典例,小说通过情节、形象、语言的荒诞现实来呈现“狂欢化”特点,不仅展现了别样的民间文化和狂欢节文化,也探讨了狂欢化的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巨人传》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11-03

一、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米哈伊尔·巴赫金是20世纪苏联最杰出的文艺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学说理论,对当时西方的人文社科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在对20世纪的社会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狂欢化”理论,使“狂欢化”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论述的最重要的三个核心概念,即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更是揭示了狂欢节的文化内涵,显示出了它在文学运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狂欢化的渊源:狂欢节

1929年发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巴赫金第一次提出了“狂欢化”的概念。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狂欢化来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前身就是古代民间的庆典仪式,这种仪式在古希腊和罗马地区广为流行,比如古罗马举行的农神节。农神节是祭祀农神的节日,人们会向农神萨图尔努斯祈祷保佑明年五谷丰登,国家安宁。作为古罗马的狂欢型庆典之一,整个国家在节日期间都处在狂欢的氛围中,人们戴上夸张的面具头饰,穿着各式各样奇特的服装,在街头与热闹的音乐一同舞蹈狂欢,这也是当时奴隶阶级唯一可以自由参加庆典的节日。

狂欢节具有全民性。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人们热衷于狂欢节,积极投身到狂欢的队伍里,不仅是因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也更是因为复古时尚的新潮而受到人们的热情推崇。

狂欢节具有平等性。巴赫金认为“节日使不平等神圣化,与此相反,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在庆典中,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广场上一起狂欢,一切阶级关系、道德规范都暂时被人们抛之脑后,即使是奴隶和主人也没有直接的区别。

狂欢节具有自由性。在狂欢节的游行中,每个人都戴上了可以遮掩的面具,所以人们可以在肆意狂欢中隐藏自己的真面目,这摆脱了日常的礼仪规范,也解放了人的自由天性。连场所也是自由的,广场和街道完全开放,没有要求和约束。

狂欢节具有非官方性。狂欢节不是官方节日也不是宗教节日,而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民间仪式,可以暂时摆脱统治阶级的制度和思想控制。

(二)狂欢节的总和:狂欢式

巴赫金将“狂欢式”定义为所有狂欢节庆典、仪式和形式的总和,于是“狂欢式”在对狂欢节的感受基础上,总结出了四个基本特点:一是“随便且亲昵的接触”。因为狂欢节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现实的常规约束和官方的要求,从刻板中解脱自己的身份、行为、姿态、语言,可以在广场上自由地交友娱乐,从而使人们可以快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二是“插科打诨”。人们因为受到长期的约束,只有在狂欢节中才能暂时获得松懈,于是便會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的、却又像情景喜剧般滑稽的动作和言语,大家会随意调侃和互相模仿;三是“俯就”。人们在狂欢节中不在意彼此的身份地位,重在狂欢,于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富有与贫穷、高尚与庸俗等具有强烈反差的事物自然会被人们忽视,甚至被颠倒;四是“粗鄙”。在狂欢式的世界里,人们并不在意语言和行为的规范,而是尽量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甚至低俗,比如对神圣文字进行模仿讥讽,这样使严肃的形式变得简单,可以更好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狂欢式是人们对世界最美好的向往,让人与人可以摆脱束缚变得亲近,从而让人与自然世界可以达成更好地交流。

(三)狂欢式的文学:狂欢化

狂欢节是一种民俗活动,狂欢式是一种通过狂欢节活动体验得到的感受,而当狂欢式转化为文学语言,成为文学表达的内在部分时,就称之为“狂欢化”。巴赫金通过对民间狂欢文化的深入研究,发现“狂欢化”与文学创作的关联,于是“狂欢化”不仅作为狂欢节的属性之一,也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而当其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狂欢化文学是指涉及狂欢节主题、体裁和话语的文学作品。在狂欢节发展的后期,狂欢文学的影响超过狂欢节本身,渐渐可以独立于狂欢节存在,“十七世纪下半期以后,狂欢节几乎已完全不再是狂欢化的直接来源;先已狂欢化了的文学,其影响取代了狂欢节的地位”。也就是说,后期狂欢化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比狂欢节本身还要大,并且也对传统意义上的狂欢节和狂欢式的其他仪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狂欢化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让位给独立的狂欢化的传统文学。

二、《巨人传》中的“狂欢化”解读

巴赫金称《巨人传》的作者拉伯雷是“民间幽默文化在文学领域最伟大的代表”,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几千年来民间诙谐文化的发展,《巨人传》是他狂欢化文学创作的典范。这一部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被官方视为“禁书”的奇书,在那个人们禁锢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的时代产生了轰动一时的影响,即使在这个时代,这部小说中一些奇思妙想的夸张情节仍旧具有争议,引人深思。

这部小说也成功地使拉伯雷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作家之一,与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同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明灯。

《巨人传》中的“狂欢化”体现在了情节、形象和语言上。

(一)狂欢化的情节

《巨人传》讲述了两位巨人国王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父子俩的传奇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巨人国王格朗古杰之子高康大的非凡出生和后期成长。第二部以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为主人公,讲述他的成长经历。第三部转而写了巴奴日访问诗人、女巫、哲学家等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到底要不要结婚的问题,结果并没有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在第四本和第五本书中,庞大固埃同约翰修士和巴奴日等人一起在世界各地寻找知识和智慧的源泉“神瓶”。他们在旅途中经过“香肠国”“骗人岛”“第五元素王国”和“灯笼国”等地,见识到了每个国家独有的风俗习惯,也看到了教会和官员的迂腐和自私。最后他们找到了“神瓶”,而“神瓶”的答案是“酒”。

小说的情节往往和众人的狂欢离不开,有的是在人们愉悦时进行狂欢式的庆祝:

庞大固埃带领他的伙伴们征服渴人国后,请他们在岸上尽情地饱餐一顿,喝到满足为止,连那个俘虏也没有受到虐待;庞大固埃凯旋回国时,城里居民听到消息后,马上排起整齐的队伍,高奏凯歌,出城来迎接他,万民欢腾地把他接进城里,全城到处点起了篝火,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圆桌,上面堆满了吃的东西;庞大固埃带领全部人马,开进渴人国地界,那里的人民鼓舞欢腾,立刻向他投降,并自愿地把所有他去的城市的钥匙一齐交出来。

有的是在宗教氛围之下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狂欢式”行为:

在庞大固埃与香肠人的战斗中,“这时天气晴朗,但此妖物一出现,顿时左面雷声大作,使我等非常惊奇。香肠人一看见它,全都撇下枪支武器,一齐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合十,一声不响,全在虔诚地膜拜。”

有的是怪诞、夸张、变态的“狂欢”仪式:

执达吏视挨打为赚钱的机会,即使被人们打得昏倒在地,构成生命危险,也无动于衷地受着,最后打得他遍体鳞伤。

有的“狂欢”是没有阶级的由上而下的全民狂欢:

国王高朗古杰的妻子嘉佳美丽怀上高康达时,她吃的肠子比较多。因为肠子太肥,不能保存很长时间,他们决定全部吃掉,他们请来了几乎所有的市民和村民,为之大办宴席。晚饭后,大家都冲到柳林里,在茂盛的草地上,用轻笛子和柔软的风笛欢快地跳舞。

(二)狂欢化的形象

巴赫金充分注意到在拉伯雷的作品中,关于人的身体、饮食、性欲等相关形象以极其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瞠目结舌、难以意料,这种被巴赫金称为“怪诞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在《巨人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高康大在刚出生时,没有像其他的婴儿一样哇哇大哭,而是高声喊叫“喝呀!喝呀!喝呀”,声音太大了,整个的卜斯和毕巴莱地方到处都能听到,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在澎湃。在高康大的幼年时期,他的饮食已经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需要一万七千九百零十三头包提邑和泊来蒙的奶牛来供应他每天的牛奶。

庞大固埃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足以让人惊讶,“我这里暂且不谈他每顿饭如何喝下四千六百头奶牛的奶,如何给他造一只煮饭的锅,就调动了昂如省索米尔的锅匠、诺曼底省维勒第额的锅匠和洛林省勃拉蒙的锅匠;用这只锅把饭煮好之后,放在一个大槽里,这个槽到今天还保存在布尔日城的法院旁边;当时他的牙齿已经长了不少,而且非常结实,他把那个槽咬下来一大块,好像还觉着很不错。”而小说更是详细写到了在庞大固埃想要吃一头奶牛的奶时,在摇篮里挣脱自己的一只胳膊,将奶牛的两只奶、半个肚子,外加肝和肾给吃了,连最后人们将其拉开的一条牛腿也被他吃得津津有味。为了防止他继续捣蛋,服侍他的人将他捆起来,小说中将捆庞大固埃的粗缆绳比作“在丹镇捆运往里昂的盐包那种绳子,又像停泊在诺曼底惠恩港的大弗朗索瓦兹号船上的缆绳”。

小说中不止有这些狂欢化中带有荒诞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也有着一些带有一定宗教性的非人类形象,这些形象也有着能够带动人类狂欢的特性。庞大固埃对战香肠人时碰到的妖怪,它可以使正在战斗的人“一齐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合十,一声不响,全在虔诚地膜拜”,它就是香肠人的原始祖先、他们作战时的护守神灵、狂欢节的化身,它的形象是一头猪。

(三)狂欢化的语言

《巨人传》中的狂欢化在小说中的对话中也得以体现,比如在这一段庞大固埃即将攻打渴人国之前和伙伴们的对话:“庞大固埃说道:‘好了,孩子们,我们在这里太讲究吃了,因为从未见过好吃的人能打好仗。什么也比不了军旗的影子,什么也比不了战马的烟雾,什么也比不了甲胄的响声。’爱比斯德蒙听了笑着说:‘什么也不如厨房的影子,什么也不如肉包子的烟雾和酒杯的响声。’巴奴日接着说:‘什么也不如床帐的影子,什么也不如乳头的烟雾和睾丸的响声。’然后站起身来,放了个屁,跳一跳,吹了声口哨,快活地高声大叫:‘庞大固埃万岁!’”

作者的語言和人物本身的语言都展现出了“狂欢”本身的热情充沛,洋溢着人类最自然的激情与活力。而小说中除了这些充满朝气和诙谐幽默的语言,还存在着一些庸俗粗野的语言内容:“那是指的下面的家伙。真他妈的见鬼!其实丢掉脑袋,不过死一个人,可是丢掉那玩意儿,等于死掉全人类。”

“还有,也是个类似的故事,德·迈尔维尔老爷要跟随国王出征,有一天在试穿一身新的甲胄(因为旧的都锈了,不能穿了,还因为不少年以来他的肚皮离腰子越来越远了),他的妻子在一旁观察,认为他对于他们婚后共有的包裹和棍子太不注意,只有一层锁子甲,便提议要他好好地把它套在一顶在她内室里没有用的大头盔里。”

在《巨人传》中,拉伯雷毫不吝啬地用直白露骨的语言展现人们对于性欲的向往和释放,猛烈抨击当时社会的封建传统和对人性的禁锢,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语言内容能够唤醒人们最本质的欲望和本能,而不是一味地在生活中压抑自我,从而可以达到解放人性的狂欢化行为的目的。

(四)《巨人传》中的狂欢化意义

作为最早的讽刺文学和荒诞文学之一,《巨人传》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思想主旨,主张人的自由平等和主动创造性,强调要将民众从蒙昧的教会和君主的掌控中拯救出来。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造就了拉伯雷,拉伯雷成就了时代。作者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巨人”形象,将“人”的地位置于“神”的前面,由“神”转向“人”。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欧洲的文化史面临着重大转折,也让这个时代的生活赋予了一层更加浓烈的狂欢性,因此拉伯雷小说中狂欢世界的展现。在这种大胆的反抗下,小说将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与新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融合,通过狂欢化的描写,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人的主动创造性,人文精神的萌芽和自然的强盛变得强大起来。而作者拉伯雷大胆地对传统古板的价值观念进行抨击,反对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宗教教条,提倡狂欢式的平等以及世俗的享受和欢乐,这也便是《巨人传》狂欢化的意义。

三、结语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植根于西方民间文化,其中“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三个要点诠释了整个狂欢化理论的核心,揭示了狂欢的活动形式、感性认知、文学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狂欢化理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而且所倡导的乐观精神、平等思想和乌托邦理想,为人们研究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文艺复兴时期富有“狂欢化”特征的文学作品《巨人传》中,拉伯雷在内容上用巨人国王的故事强烈歌颂了自由精神和自然人性,颠覆了刻板禁锢的宗教观念;形式上用荒诞夸张的语言打破了当时封建文化的拘束,大胆的狂欢化态度表现了崭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幽默的方式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粗俗的语言亵渎了宗教的神圣性。总的来说,拉伯雷的《巨人传》动摇了教会在文学上的统治地位,在黑暗时代以其智慧和幽默点燃了人文主义的星星之火,照耀了文艺复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法)拉伯雷.巨人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4):97-101.

[4]鄢鸣.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2):107-111.

[5]张岩.从巨人英雄庞大固埃看拉伯雷《巨人傳》中的巨人意识[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2):30-34+48.

[6]陈素娥.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8-61.

[7]程正民.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小说和民间诙谐文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6):29-35+39.

[8]邱紫华.论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1):64-70.

作者简介:

张星月,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巴赫金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解读王小波《红拂夜奔》中的狂欢化色彩
对话式教学视域下的高校日语教育模式
巴赫金道德哲学下的负责任道德主体哲学解读
巴赫金语言学思想概述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初探《追风筝的人》
从某娱乐节目看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狂欢特性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