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语言学思想概述

2017-04-19周浩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巴赫金概述

周浩

摘 要:自从巴赫金的理论于上世纪后期为学术界重视以来,他的语言学理论往往被视作其文艺批评学的一部分。然而事实上,他的语言学理论作为具有哲学意义的“超语言学”深入影响着他的其他理论。本文试针对他的语言学理论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评述,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整体看待巴赫金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巴赫金;语言学理论;概述

1 巴赫金学术理论鸟瞰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作为一名在当今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人们对于他学说的认识,由陌生到熟习,由部分到全面,逐渐形成了一门横跨文学理论、诗学、美学、哲学、历史文化学及语言学等众多领域的“巴赫金学”。

2 巴赫金的语言学理论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是针对索绪尔的语言学而提出的语言研究理论。索绪尔是在自身规则一致的形式體系内部研究语言,而巴赫金则是在语言之上,或者说是在语言之外研究语言。他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明确提出他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而不是作为语言学专门研究对象的语言。我们的分析,可以归之于超语言学(巴赫金1998(5):239)。超语言学不是在语言体系中研究语言,也不是在脱离开对话交际的篇章中研究语言;它恰恰是在这种对话交际之中,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来研究语言(1998(5):269)。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主要包括“超语言学理论”和“言语体裁理论”两个方面。

2.1 超语言学理论

2.1.1 语言的基本单位

巴赫金提出了“话语”这一概念。语言真正的生命不在语言体系,不在语言结构中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语言真正的生命在于话语,而话语总属于具体的个人。话语的生命正在于自身的伦理价值,离开价值便没有话语。“话中有人”引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话语的对话本质。话语的起意、实现、发挥、回应,都只能发生在语言交际中,在同他人话语之间自由而平等的交往中。它因而与他人话语形成对话关系。离开这种对话关系,任何话语无由产生也无由存在,不管是讲话还是文章,不管是三言两语还是长篇宏论。话语的这种对话性,往深里看是实现着人类思维的对话本质和个人意识的对话本质。

话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同时具有整体性和基础单位性的。通常,在巴赫金的论述中,作为语言基本运用单位的话语,有时候还可以用“表述”来表示。

2.1.2 语言的存在方式

“话语”,或者说“表述”作为语言学的基本单位,是以“对话”——这个基本存在方式为前提的。超语言学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对话主义基础上的语言学理论。一般认为,巴赫金对语言本质长期思索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来阐述他最核心的“对话主义”哲学思想。

2.2 言语体裁理论

巴赫金的言语体裁思想最早见1929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较系统的论述则出现在《言语体裁问题》(1952-1953)一文中。该理论充满着对话的泛音,包含着与当时的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说的论争。为清晰起见,我们选取《言语交际》、《表述》和《言语体裁》等三个关键词,对该理论进行简要的梳理。

2.2.1 言语交际

巴赫金认为,言语交际的本质在于独立主体间的对话性。他认为只从说话人的角度考察言语交际,将受话人视为可有可无的消极存在,实际上取消了受话人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说话人的独白,这从理论上歪曲了交际的本质。巴赫金充分肯定受话人的能动性。当听者在接受和理解言语的意义时,同时就要对这一言语采取积极的应对的立场:同意或是不同意(全部还是部分同意),补充它,应用它,准备实现它等等。(巴赫金,1998:150)受话人积极应答式理解包括行动(相对于口令、命令体裁)、默不作声的应答(相对于抒情体裁)、迟延的应答式理解(相对于大部分复杂裁)、高声应答等形式。为促成受话人的积极应答式理解,发话人应充分考虑受话人的统觉、背景及念信仰等因素,选取相应的体裁样式及表达手段组织言语。为此,巴赫金认为表述是为他人而构建的。

为完整体现言语交际的现实性,巴赫金将他人言语引入言语体裁理论他(说者)那言语的对象本身,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与直接交谈者的意见(在谈论或争论某个日常事件时)或者与各种观点、世界观、流派、理论(在文化交际领域里)等交锋的舞台。言语中他人的世界观、流派、观点、意见构成他人言语。因此,说话人的表述不仅指向表述对象,同时也指向涉及该对象的他人言语。作为言语交际链条中的一环,表述的两端连接现实交际者和他人言语。

2.2.2表述

巴赫金认为表述是言语交际的实际单位。它有两个结构特征:(1)言语主体的更替;(2)意义的完成性。言语主体的更替是表述的形式标志,表述以言语主体的更替作为明确的边界线,以给他人提供说话机会而告终,仿佛无言暗示,即给听者一个说者结束话语的感觉。完成性是表述的内在特征,指说话人说尽了此时此条件下想说的一切,并可对其做出应答。表述的完成性由三个因素决定:(1)指物意义的充分性,即表述的客观因素;(2)说话人的言语旨或言语意图,即表述的主观因素;(3)典型布局体裁的完成形式,即表述获得的特定言语体裁形式。

表述的两个结构特征决定了表述(作为言语单位)和句子(作为语言单位)的根本差别。句子没有言语主体的更替来规定边界,与现实和他人表述没有直接联系,无法引出应答。因此,句子只具有语法的边界、完成性和统一性。

2.2.3言语体裁内涵

遵循巴赫金的思想,我们将言语体裁界定如下:言语体裁是在一定言语交际领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表述类型,由功能、交际条件以及具体的交际情景决定的结构、修辞统一体。言语体裁的内涵为:一,“言语体裁不是语言形式,而是典型的表述(话语)形式。”二,言语体裁在言语中表现为话语模型。三,言语体裁是话语存在的自然形态,离开体裁话语就不复存在。四,言语体裁作为典型的表述形式,具有典型的语调,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调,是对用语调表现个人情感意志的种种复杂情况的归纳、概括与分类。

参考文献

[1]刘康,巴赫金研究:“西方与中国”研讨会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第2期

[2]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一巴赫金话语理论辨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0,第3期

[3]沈华柱,《对话的妙1手一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

[4]张勤,论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话语特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1期

[5]张开焱,《开放人格——巴赫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

[6]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A],见: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周边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7]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A],见: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一卷:哲学美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猜你喜欢

巴赫金概述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