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半身不遂的用药规律*
2021-11-21帅文昊张珊珊龙华君
帅文昊,杨 颖,张珊珊,龙华君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半身不遂,《黄帝内经·素问》称为“偏枯”,而后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中明确提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1]。临床以一侧肢体麻木、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为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研究发现,中风患者中约80%将出现单侧肢体偏瘫,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2-3]。而中医药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拥有良好优势[4],《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了从秦至现代中医药著作中的众多方剂,对其记载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历代医家治疗某种疾病的用药规律特点。本文将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半身不遂处方的组方规律,以望为临床治疗半身不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十一册)》[5]中收录的主治中含有“半身不遂”病症的内服方剂(除去外用及药膳方剂)。
1.2 处方筛选 逐一剔除其中组成重复及组方不明的方剂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1.3 处方录入与中药名称规范 将所收集的处方进行筛选、核对,录入Excel模板中,并对所录中药规范化处理,如“赤箭”规范为“天麻”、“番木鳖”规范为“马钱子”等;再将Excel中的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加入分析池,运用软件中药物频数、中药配伍、关联组合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挖掘。
2 结 果
2.1 用药频数 共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半身不遂”的有效内服方剂109首,涉及224味药。用药频数≥40的药物依次为当归、防风、麻黄、川芎。用药频数前10位的药物,主要是解表药(防风、麻黄、桂心)、补虚药(当归、人参、甘草、白术)、温里药(附子)和活血化瘀药(川芎、牛膝)。(见表1)
表1 109首主治半身不遂内服方剂中用药频数前10味药物
2.2 药物组合频数分析 按药物组合共现频数最多的前3位依次为“防风-麻黄”“防风-当归”“防风-川芎”。(见表2)
表2 109首处方中共现频数药物组合
2.3 四气五味及归经 经统计,治疗半身不遂的药物中,四气主要以温、平性药物为主,其中温性药物频数414、平性药物频数193。(见图1)所用中药五味以辛味居多,频数为675,其次是甘味和苦味,频数分别为493、391。(见图2)所用药物归经多归于脾、肝二经,频数分别为489、478。(见图3)
图1 药物四气分析图
图2 药物五味分析图
图3 药物归经分析图
2.4 二阶关联分析 对中药处方进行关联分析,前项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为置信度;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为支持度,二阶关联组合频数支持度排名以“麻黄-防风”最高,支持度0.31,置信度0.81。(见表3)
表3 二阶关联规则药物组合(支持度≥0.20,置信度≥0.70)
2.5 药物功效分析 通过对109首处方中所用药物进行药效分析发现,排名前3的功效为祛风止痛、祛风除湿、利水消肿。(见表4)
表4 109首半身不遂处方中药物功效频数表
2.6 聚类分析 对排名前2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高频药物可分聚为5类。第一类:当归;第二类:羌活、牛膝、萆薢;第三类:天麻、细辛、独活、川乌、芍药;第四类:麻黄、防风、川芎、桂心;第五类:白芷、干姜、茯苓、附子、白术、人参、甘草。(见表5、图4)
表5 频数前20位的药物聚类分析药对组合
图4 药物聚类分析图
3 讨 论
中国历代医家对半身不遂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两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以正气亏虚、风邪侵袭为主要病因,金元时期内风致病受到医家的关注,如刘完素主“火”、朱丹溪主“痰”等,而到了明清时期,医家逐渐对半身不遂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和见解,认识到半身不遂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本,风、火、痰、气、瘀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症[6]。本研究分析发现,表1中药物以解表药祛风解表和补虚药补益气血为主,表4中用药功效以祛风除湿止痛为主兼以补肝肾。半身不遂为本虚标实的病症,因此,祛风除湿止痛治标、补益肝肾气血治本为治疗半身不遂的用药基础。
当归、防风作为治疗半身不遂常用的药物,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7]。当归主归肝经,入血分,具有补血活血之功效。《本草经集注》载其可“补五脏,生肌肉”。《长沙药解》称其“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当归在神经修复及延缓肌肉萎缩方面具有良好药效[8-9],其也作为现代中医药治疗中风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10]。防风作为风药之统领,陈士铎言其可“治一身之痛,疗半身之风,散上下之湿,祛阴阳之火”,其在古今临床广泛应用治疗中风疾病[11-12],防风含有色原酮类、香豆素类等多种有效成分[13],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14]。此外,有学者推测其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也可能是通过调控钠离子通道和乙酰胆碱受体[15]。防风、当归二者配伍,防风除湿而疏风,当归养血而和营,起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效。
在中药配伍方面,防风作为治疗半身不遂处方的配伍基础,常配伍麻黄、当归、川芎等药。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其“主散在表寒邪,通九窍,开毛孔”,与防风配伍,祛风通络,散外来之风邪。有学者研究发现草麻黄水提物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起到脑保护作用[16]。川芎为“血中气药”,《本草纲目》云其“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与防风配伍,祛邪而不伤正,更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现代研究表明,川芎中含有川芎嗪和藁本内酯等多种有效成分[17],二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18-19]。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是中药的特有属性,本研究中药物四气多以温性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中药性温散寒,味辛能散,辛温之品可祛风散寒,除湿通痹。归经多归于脾、肝经,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顾护脾胃可使气血生化充足,固本培源。而肝肾同源,补肝即补肾[20],半身不遂作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本的病症,针对脾、肝二经用药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宗旨。
通过欧式距离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方。养血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温经通络止痛、祛风散寒解表、益气温阳健脾为古方治疗半身不遂的常用配伍药类,其中C2为萆薢散(《圣济总录》)的药物组成部分,C4为小续命汤(《普济方》)的药物组成部分,C5为附子理中丸的药物组成部分。
4 结 论
通过对古籍方剂的数据挖掘可系统地总结历代医家对某一疾病的辨证见解,并从中得到相关的诊疗规律与经验[21]。本研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半身不遂疾病有效处方进行药物规律分析,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半身不遂多从脾、肝着手,组方用药以祛风除湿止痛、补益肝肾气血为用药基础,当归、防风为常用的药物,其中防风为中药配伍核心,用药多用辛温之品,功效以祛风除湿止痛为主兼以补肝肾等,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临床辨证使用养血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温经通络止痛、祛风散寒解表、益气温阳健脾等组方药物。以上分析结果或可为临床治疗半身不遂提供参考意义。然而,本研究数据分析建立于前人方剂基础上,其分析结果的价值性及有效性还需临床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