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在幼儿园中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2021-11-21钱丽
钱 丽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江苏 常州 213000)
《诗艺》有云:“寓教于乐”,快乐的学习远胜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角色游戏的深挖与研究对于中班幼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提升价值,在角色游戏的策划设计上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1.把握总体原则,规范教学内容
2001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角色游戏具有吸引性强,参与度高,实践性好的特点。角色游戏的开展前提应符合《纲要》原则,在《纲要》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角色游戏是重要的教学途径。
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重点,包括游戏主题和内容的规范、游戏环境的创设规范、游戏道具材料的规范等,应符合幼儿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
2.活用游戏角色,了解社会学习
中班幼儿年龄一般在4-5岁,有一定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理解能力增强,可以积极的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环境。科学的定位角色游戏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提升社会认知,学习生活及道德规范。
2.1 角色游戏的科学性定位。首先要明确游戏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拟定该活动的主题,丰富活动的内容。在活动的结构层次上加以修饰。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可以增进幼儿语言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提升幼儿认知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以及道德准则。如:设计一节医生角色游戏活动,那么游戏的活动目标和意义就是让幼儿认知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活动的主题就是“我是一名医生”。在该活动主题的背景下,场景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角色的技能需求,道具材料的准备等都需要预先准备。通过扮演医生可以让幼儿了解医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了解医生的工作职责以及简单的急救或医护技巧。
2.2 角色游戏的合理化实施。在游戏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份调查表,内容有:医院里有什么人?医院里有什么医疗器械?医生的工作服是什么颜色的?通过亲子调查,让家长的帮助下预先让幼儿进行角色认识,并且在生活中了解角色的社会责任,产生认同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初步了解角色的框架后可以通过视频以及邀请医生护士进行现场讲解,让幼儿真实地感受角色的工作。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切身感知角色的体验,老师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辅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带动幼儿的活动参与度,积极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正面性。
2.3 角色游戏的有效性评价。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的过程,总结游戏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以老师和幼儿互评、自评,让幼儿发挥语言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老师在总结过程中应评价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环节以及幼儿的表现力、参与度、体验感等方面。
3.增强角色意识,表现角色特点
情景互融,表现人物特色,启发幼儿思维是游戏活动的主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高度评价游戏活动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柏拉图也倡导“寓学习于游戏”。游戏参与度能够体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而角色融合度更加能够提高幼儿对角色的理解和认同感。
3.1 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表现角色特点。中班幼儿,角色意识比较薄弱,应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帮助幼儿回忆角色特点,增加对角色的理解。如:交警叔叔在执勤时穿的制服是什么样的?指挥交通时有什么动作?
3.2 用参与者的身份鼓励幼儿运用角色对话。巧妙利用角色情景穿插语言对话,提高语言能力。如:爸爸妈妈在家里各自干着家务活,老师则利用客人的身份进行拜访,老师可以引导:“宝宝乖,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呢?宝宝在家玩什么呢?”
3.3 老师以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会经常出现错时,忘记身份以及不知何时开始的错误,行动单一,那老师这时候可以介入进行指导,让孩子回忆起角色情节,甚至可以让幼儿增加肢体语言,丰富情景内容。
总而言之,在研究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设计和策略时,首先应符合总体原则,适当筛选符合角色要求的孩子,同时增设辅助角色以提升情景真实度;其次在定位角色游戏主题时应考量游戏的目的性,场景的布置,道具材料的全面性,营造角色游戏的真实感;最后预热角色的特点,增加角色互动内容,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