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11-21王永江
王永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00)
前言
深度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比较流行的概念,也是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相较于传统教育形势下的浅层学习,深层学习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生成数学知识,还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然而,就现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深度学习缺乏认识和经验,未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深度学习理念,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不明显。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深度学习有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1.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主要是针对浅层学习而言的,在传统初中数学课上,教师采取“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在台上念着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对一些较难的知识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则在台下认真地听与记,看似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又高效,但深入其中探究就会发现,学生从头到尾都是作为一个“旁听者”或“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知识体系的建构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态度消极且被动,虽然记住了很多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来的,学习浅显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而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旨在颠覆这一局面。
从本质上来说,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真正参与知识探究,有效理解并吸收知识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需要在准确把握学科知识内核和本质的基础上触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深处,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自主发现知识[1]。所以,深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技术”,但更准确的解读应该是情感驱动下的学习过程。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是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情感、学习动机等,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往往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而深度学习注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强调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深刻地理解并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其他方面如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也要得到发展。
2.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1 联系实际生活讲解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比较浅显化,以记住课本知识、掌握应试技巧为目标,重点在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深度学习不一样,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其智力因素还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2],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情感价值。所以,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充分彰显课程的魅力。一方面,生活化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更加熟悉、亲切,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唤醒学生积极情绪。另一方面,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十分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生活化课程资源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生活化教学能够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还能拓宽他们的学习深度[3]。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与公式时,笔者将一根课前准备好的竹竿带到课堂上,这个竹竿的长度是2.5米。笔者指着竹竿对学生说道:“假如这是一根长2.5米的梯子,现在我要将梯子靠在墙壁上挂一幅高度是1.5米的画(指着墙壁上1.5米高的一个点),挂好了这幅画之后,我还要在它上面50厘米的地方再挂一幅画(指着墙壁上2米高度的一个点),我应该将梯子往里面推多少距离呢?”在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陷入思考。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墙面、梯子与地面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关系,所以只要知道两条边的距离就能够知道另一条边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学生学习兴致高,参与度高,不仅深刻地记住了勾股定理概念与公式,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2 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了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直接将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告知学生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思维能力,摆脱凡事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具备独立意识、问题分析能力等,以此拓宽他们的学习广度与深度[4]。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个知识时,教师要摒弃过去照着课本去念的教学方式,而是在指导学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特征之后给他们抛出问题:“有两个看似一样的三角形,我怎样才知道它们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在草稿纸上随意画出两个三角形,去思考怎样才能判断它们是不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提示学生要在最多只能知晓三角形三个要素的前提下去判定。在这个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知道两条边以及其中一个角就能判定;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知道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就能判定;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知道三条边就能判定;有的学生认为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就能判定等。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教师再组织他们分析答案的正确性,对于错误的答案要带领学生去推翻,并让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中,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
2.3 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作为一种独特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知识探索方式,合作探究教学法对于拓宽学生学习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合作精神有积极作用[5]。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相互帮助,遇到问题一起解决,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同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学习需求、思维方式、数学基础并不一样,所以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件事情获得不同的思路、想法等,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有助于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三视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先在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分工合作,确定每个人在组内扮演的角色和负责的任务,然后去探索三视图,将一束光投射到既定物体上,观察它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接着分析每一个视图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个视图上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动手操作的快乐,也认识到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既加深了学生对三视图的认识,又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2.4 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价值。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是他们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或多或少受到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对数学这类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记住知识、考取高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并记住数学公式、概念等,还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迁移应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发挥出课程的育人价值,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6]。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开发课程资源,寻找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体,如操场上旗杆的影子、一棵树的影子等,让学生及时记录影子以及有关物体长度,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去计算出物体长度。以旗杆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在不爬杆的情况下用卷尺测量出它的高度,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还可以给他们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动作操作,比如测量小区自己家所在楼层的高度、湖面的宽度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加深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其迁移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2.5 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反思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措施,是学生以自身学习活动为对象,自觉思考学习行为与有关决策,并且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加以调整、改正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的反思习惯,所以同样一个错误经常犯,学习吃力又低效。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经常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比如让他们建立一本错题集,定期或不定期对做错的题目尤其是试卷上的错题进行摘抄和思考,分析并记录上错误的原因,这可以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诸多帮助,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解题质量。采取这一措施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理性化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结论
综上所述,让学生深度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与改革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也是他们真正发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深度学习”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讲解知识、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等途径真正落实教学工作,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有效发展他们的思维,使数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