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11-21曾成林

运动精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田径竞技体育教师

曾成林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田径运动具有基础性、健身性、竞技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国家未来建设需要更多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田径运动人才,这对田径运动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研究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探讨。

1 田径运动的属性

1.1 基础性

田径运动有“运动之母”之称,是其他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项目众多,只要将这些项目合理组合,就能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正确掌握田径运动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对发展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健身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田径运动与生俱来就具有健身功能,它能够全面地、有效地保持人的身体形态,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经常参与田径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1.3 竞技性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技体育中,田径运动强调个体性,具有很强的竞技性。每年全球都会举办各种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比,参加田径运动比赛的运动员最多,奖牌数量大,对国家体育实力的影响最大,故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

1.4 教育性

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得以体现。学校开展田径运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5 娱乐性

田径运动是竞技场上最古老、最具有魅力的传统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每年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大型田径比赛受到田径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参与或欣赏精彩田径比赛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

2 田径运动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1 田径运动的特性制约了其发展

2.1.1 运动形式重复单一,练习方法单调枯燥

田径运动既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又有自身发展的弊端。田径运动自身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田径运动的运动形式重复单一,练习方法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大众参与性低,这是田径运动备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2.1.2 过于强调个性,认知不全面

田径运动的个体性较强,除接力跑比赛外,其他运动项目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的,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大多数人对田径运动仅停留在基础认识上,认为田径运动只有走、跑、跳、掷这些最基本的动作形式和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没有再学习的必要,忽视其健身、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同时,没有认识到规范的田径动作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较快地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为参与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1.3 个别田径运动项目危险系数较高,完成技术难度较大

在基层很多地方受场地器材、安全和技能难度等因素影响,取消了危险系数较高和完成技术难度较大的田径运动项目,如跨栏、标枪、铁饼、长跑等,这让田径运动缺乏观赏性和挑战性。此外,由于田径运动的比赛项目多,举办田径运动会的难度较大,受资金、人力和物力的限制,田径运动不得不让位于其他更具观赏性和挑战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2.2 竞技体育下田径运动发展的困境

2.2.1 受“举国体制”和“唯金牌论”的影响

田径运动过于强调个人竞技能力,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在大型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而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又正在向体育强国不断努力,受“举国体制”和“唯金牌论”的影响,我国田径竞技比赛不仅以获得金牌为最终目的,还注重获得奖牌的数量。为保住奖牌的数量,我国集中主要资源向优势体育项目倾斜,因而优势项目拥有更充足的资金、最好的教练员、最先进的训练场地和器材、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等,这就造成弱项更弱、强项更强的局面,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

2.2.2 伤病困扰

在训练方式和方法上,田径运动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为尽可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让运动员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使许多田径运动年轻化,导致我国许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在二十多岁正值运动生涯巅峰时,由于伤病等原因不得不提前退役,造成田径运动人才的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有“亚洲飞人”之称的刘翔,在正值运动生涯巅峰的时候,由于伤病不得不提前退役。而以美国为首的许多体育强国,他们的许多优秀田径运动员在四十岁时仍能够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在国际大型田径比赛中还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2.3 运动员选材渠道单一,缺乏后备人才

我国田径运动员都是从各训练队和训练基地中选拔的,招生渠道单一,不够全面。我国缺乏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和优秀的田径教练员,导致很多田径运动项目“昙花一现”,甚至出现断层现象。

2.2.4 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得不到保障

许多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在年轻时就进入训练基地进行专业的训练,为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荒废了学业。在退役后,很多运动员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找工作难,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训练基地接受专业的训练,这不仅导致后备人才招生难,也制约了田径运动的发展。

2.3 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发展的困境

2.3.1 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作为一门副科,不仅不被重视,还受到文化课的挤压,逐渐呈边缘化趋势,“体育老师生病了”的现象更是成为常态。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课迎来了“春天”,第二课堂和学校特色体育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作为“运动之母”的田径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却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在有些地方田径课甚至被排除在体育课堂之外。

2.3.2 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体育教师受到指责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也制约着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学生在体育课中意外受伤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而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规避意外的出现,并在课堂中向学生反复强调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安全要求,尽到教师管理的责任。在发生教学事故后,通常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事故的主要责任,还成为学校和家长批判的对象,受到社会的指责,这导致很多体育教师过于保守,不敢教难度大的动作,很多学校也因此取消了田径运动中难度较高、危险系数较大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

2.3.3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个别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一概而论,给所有学生安排相同的练习,导致有的学生气喘吁吁,有的学生还没有出汗。在体育考核时,按学生体育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名,过于关注体育成绩好的学生,造成了成绩好的越好、成绩差的越差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3 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运动员对田径运动的认知

应增强运动员对田径运动健身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等功能的认识,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推动田径运动的发展。在开展田径运动时,如果所需的场地器材不容易实现,教练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场地和器材;如果可供选择的田径运动项目多,并且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较少,那么就在安全和空旷的地方让运动员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组合练习。加强运动员对田径运动基础知识的认识,经常参与田径运动,规范基础动作,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较快地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同时也能为其发展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优秀的非田径运动员都有较高的田径运动能力和素质水平,特别是球类运动员。对这些非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除专项训练外,可选取一些适合的田径项目进行组合练习,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2 转变传统观念,破除“唯金牌论”

近些年来,我国在国际性田径赛事上有所突破,但进步缓慢,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田径项目坚持“金牌至上”的原则,集中主要资源保证夺取金牌的数量,这非常不利于田径运动的均衡发展。面对田径运动发展的困境,我国应在保证优势项目的同时,向弱势项目进行资源倾斜,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亚洲人的身体条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培养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使弱势项目转变为优势项目,促进田径运动的均衡发展。

3.3 科学选材和训练

应派出专业考察团队,学习和借鉴各体育强国在田径人才培养和训练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培养优秀的田径教练员。同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视运动员选材的全面性,拓宽运动员选材渠道,如从学校选拔运动员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此外,应该加强运动员的基础性练习,提高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年限。在比赛前,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让其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

3.4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保障体系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发展,体育管理制度同样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当前的体育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保障和促进田径运动员的发展,只有实事求是地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发挥体育管理制度的管理效能。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员知识文化的培养,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在运动员退役后,给运动员提供继续学习或选择就业的机会。如将有管理能力的退役运动员安排到运动队的管理岗位上,将经验丰富且表达能力较强的退役运动员安排到赛事采访和赛事解说的岗位上,或者让其进入各专业训练队担任专职教练员,这就是所谓的“让内行人做内行事”,专人专用。这样可以让运动员在退役后尽快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中。

3.5 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及参与热情

针对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中考体测成绩已成为学生升学的重要评价指标,在高考中也加入体测成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少学校开展了第二课堂和体育特色课,这让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由于田径运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效果显著,因此学校应重视田径运动的训练,增加田径课在体育课中的比重。“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将田径运动中的不同项目进行合理组合,创新练习方式,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及参与热情,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3.6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主导者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传授道理、教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我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礼仪之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在工作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可以激发教师全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出教师努力去教、学生努力去学的良好教学氛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时不能故步自封,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体育教师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竞技水平,还要充分发挥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合理利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创新和设计新的田径运动项目开展形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降低或规避教学的安全隐患。在发生不可控的教学事故时,学校和社会应保护教师的权益不受伤害,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教师,要实事求是地了解事故发生的真相,妥善处理教学事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7 因材施教,完善评价体系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在考核评价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考核成绩进行综合打分,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田径竞技体育教师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计数:田径小能手
电竞种植记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