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2021-11-21刘念张哲
刘 念 张 哲
(1.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620)
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必修课之一,不仅是劳逸结合的必要手段,也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有重要作用。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学生与教师近距离接触,感受示范动作,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影响,是其他文化类课程无法替代的。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学生日常投入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作为国家的未来,还将影响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体育课在高校被逐渐重视起来,体育课不及格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因此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对体育课的认识,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体育运动,喜欢上体育课。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前00后学生因所处时代不同,其适应能力和兴趣,已经不能与80后和90后学生相比,因此,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应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旨在通过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到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接受和喜爱的方式,从而把体育课上好,上精,真正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课。
1.2.1 问卷调查法
对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体育课的期待,包括方法、手段和内容。
1.2.2 访谈法
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目前所使用的教学手段。
1.2.3 数理统计与归纳法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及与归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2.1.1 教学模式
当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沿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的机械性“填鸭式”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课程结构安排上,大都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结构模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该授课形式从结构和内容上都主要强调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1]。
在该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也比较单一,由于体育课作为实践课的特殊性,不可能拿着书本边练习边读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集中在了语言表达和身体示范两个方面。由于多数体育课在室外进行,没有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条件,因此给学生造成了一成不变的印象。
要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是前提,二者相辅相成。既要认可和保留当前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内容,又要能够有所不同。要重视准备部分的作用,好的准备活动对整个课程具有引导作用,要与专项结合,不能总是安排跑圈、压腿和体操。适当调整和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模式,即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分组练习,互相考察。比如学期开始时就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高。
2.1.2 教学方法
语言表达和身体示范是必要的,但若仅限于“灌输”“讲解”“表述”就显得太过苍白和单调。高校体育课在实践中以每周1次居多,有些同学错误的动作每节课都要纠正,说明根本没有记住教师的指导。
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课堂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意识不高,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至今都无法根除[2]。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能够运用提问和启发的形式,这应当是区别于室内课堂的简单提问,而是以引导为目的,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比如在做正压腿时,后腿的脚尖应当朝前,有时学生脚尖常会朝外,导致这一动作本身牵拉的股四头肌就变成了大腿的内收肌,教师应使用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动作的方法,可以找做错的同学进行提问,如“你感觉哪个地方疼或者被牵拉”,答案肯定不是股四头肌,这时继续提问“怎么做可以牵拉到正面”,学生自然会尝试调整脚尖位置,当问题被找到,这个动作也就真正学会了,这才是符合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
教师要重视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部分才能真正成为解决学生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具备使用不同练习方法实现同一练习主题或目标的能力。比如在足球普修课的教学中,增加球感是练习主题,教师常采用踩拉球、颠球等来实现,一学期下来,学生练习枯燥乏味,效果也不好。教师应当首先搞清楚球感球性的要点,如多触球,围绕该要点,即使不适用颠球来实现,也是可以的,比如绕障碍运球、停传球等,在练习这些内容时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多触球,而不是如何运球如何传球,要点准确了,指导才能准确,方法才能得当,学生练习自然就有兴趣。
2.2 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措施与途径
2.2.1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新型教学方法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便利和丰富的内容毋庸置疑,在网络上也会找到很多方法和经验的分享,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加强学习。提倡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当时的教学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将成为主流[3]。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总结和改善,对于别人的方法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是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加以改善、改良,让一些先进的方法真正成为自己的。
2.2.2 拓展和增加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和机会
应理解“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要不断进步,保证始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具备改造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于律己,不能一劳永逸,将自己在读书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一辈子。
在有些学校体育课属于“非主流”,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应提高,否则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就是“无所谓”“学好体育有啥用”。
学校应提给体育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重视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积极主动提供行业内会议、培训通知,支持教师“走出去”;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担任同一教学项目的教师要经常性切磋技能交流经验等活动;创办教学经验、方法讨论分享的沙龙,在教师团队中打造积极向上,信任、团结的业务氛围;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内进修,取得体育项目相关资格,将行业内的前沿信息带回到教学岗位;开展教学方面的征文大赛,将经验形成文字,留作资料定期向教师展示。
2.2.3 充分利用手机运动软件辅助教学
在当今社会手机的作用已不再是打打电话、发发信息这么简单,利用支付功能或者利用手机软件学习等,都使手机的作用远远高于其本身。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不利。为了打破这一尴尬局面,运动类APP的应用成为一项新的选择。运动类APP本身就是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软件,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将产生积极影响,进而获得心理层面的满足,身体素质也能得到锻炼[4]。
当前有很多运动类如 keep、咕咚等,内容丰富,使用简单。但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实践类课程的价值,教师鼓励的语言、对动作的纠正都能有效避免学生使用软件过程中的疑惑。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尝试结合此类软件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2.3 创新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作用
2.3.1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于师生问好—点名考勤—宣布重点和难点—安排见习生这种传统上课流程已经习以为常,难以提起学习兴趣。班级可以建立QQ群,利用“签到”功能完成点名工作。课前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击掌方式,生动活泼。由此一来,方便快捷,能够尽快投入身体练习当中,比传统的方式要有效的多。
2.3.2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基本部分往往被动的听和做,教师示范多遍有时效果也不好,除了运用提问法还可以在示范之后,采用小组练习法,每个小组把老师的动作录制到手机当中,对照着做。
还可以在指导时,增加学生互评法,小组成员相互看对方的练习动作,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此时他们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将不得不去主动思考动作,帮助别人进步。
2.3.3 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在保证基本教学纪律的前提下,体育课的通常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呆板、沉闷成为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原因多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关。
教师应可运用游戏法和情景教学法适时适度参与到学生当中,跟他们一起“玩”。在技术练习时,为了减低枯燥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时带着“想象”,模拟实战环境,之后不断增加难度。
2.3.4 促进师生关系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双向努力的过程,教师勤于教、学生乐于学,尝试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上应充满理解和包容,能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利用互动、模拟、参与、游戏的方法,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同时也理解老师。
有些学生运动能力较差,本身就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有时越做不好就越存在抵触情绪,教师要能够善于发现这样的学生,通过特定的场景练习和事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寻找方法建立其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比如表扬法、激烈法等等。有些学生做动作容易顺拐,协调性较差,那么就可以让练习好的学生,带领这些较差学生练习,通过特定的时间,给与其可以完成的任务,当一旦完成某一动作之后,学生对教师的方法会感到信任,对教师的手段会感到理解,对没有在众人注目下做错会感到欣慰,自然就会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3 结论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要让体育这一看似古老的课程,融入现代化的思路。要时常反思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当代大学生,要寻找和发现并且掌握真正能使学生爱上体育的有效办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
创新型教学方法并非某一具体教学方法,它是对所有常规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抛弃了体育课“枯燥““乏味”“单调”“沉闷”的标签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积累、不断改善,不断探索,把体育课上好、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