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路径分析
2021-11-21肖欢欢
肖欢欢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不断碰撞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中国占据了主体地位。另外,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变窄,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高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重要阵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促进高校自身文化建设。
1 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延续下来的具有历史性、继承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折射出一个地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竞技类、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三类。据相关文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900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军事战争和宗教祭祀等活动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武术、导引术、舞龙舞狮、中国式摔跤、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等。
2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价值分析
2.1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1.1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审美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它是现实生活的一味调味剂,能给审美主体带来愉悦的心灵体验,同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美的体验不仅受到审美对象、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个人成长过程、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天生的,但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体育运动是人体获得健硕肌肉和良好身体形态的重要途径。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竹竿舞、腰鼓舞、秧歌等民族舞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审美意识和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能体现一个民族所特有生活方式、感情特色、心理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而活跃的艺术感染力,能充分地展现运动者肢体动作美、服饰美、情感美及意境美。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生群体性活动和体育课堂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美育教育,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既能塑造学校品牌,又能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发展。
2.1.2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仁、礼和中庸为核心精神,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倡庄重自制、自强不息、以义生利、牺牲奉献、勤劳敬业等行为准则。民族传统体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孕育了极具东方智慧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身心并育、讲究形神兼备,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提倡健康、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常常借用游戏、养生、武术、礼乐等活动形式作为传授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方式,并将其融入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中。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健康意识,还能振奋学生民族体育精神。
2.1.3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愉悦身心
众所周知,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生理上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并在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的不断循环中增强人的体能。而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是由广大民众创造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身体活动形式。古代人民为了生存从事追捕猎物、繁衍后代、军事战争等活动时,强壮的身体成了他们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这就对先民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早期人们的健身自觉意识不强,且有些活动不以健身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健身功能。另外我国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人们在农耕闲暇之余创作的,旨在庆祝丰收、祭祀神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多以健身娱乐为主,以满足人们对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就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发展定位和办学条件等情况,开展比较受学生们喜爱的,且具有较强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毽球、打陀螺、太极拳、摔跤、荡秋千、射弩、划龙舟等,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目的。
2.2 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蕴含的修身养性哲学思想和健身理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建设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的校园景观,如建筑、雕塑、文化墙等;定期开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关的体育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公益讲座、摄影、绘画等;积极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如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广大师生主动观摩体验民族传统体育,调动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2.3 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健身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具有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各个高校结合学校的校情、师情、学情和历史地域文化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供开发适合本校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能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又能助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2.4 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现代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和场所,它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高科技孵化器职能,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实质上是对深层文化的选择与传递。由于高校是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同时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传递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导向的作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校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此举措能更好的发挥高校自身的文化功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3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的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把一些简单易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同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材作为学生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让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3.2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把趣味十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间操、运动会开幕式、学校运动竞赛等课外体育活动中,实现学校体育的特色化发展,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与玩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参与民族体育运动,让民族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适时、恰当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运动技术水平、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体育审美能力、愉悦身心、达到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3.3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
体育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数量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应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引导和鼓励各大高校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保护与传承。
3.4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和宣传的重视程度
学校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积极筹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展示活动,定期邀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或专家讲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由来、演化及项目特点,同时进行相关的动作演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群体的全面普及,使学校群体性活动更加丰富、更有活力,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大学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助推器。在高校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塑造人格的目的,还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树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坚持实用性、特色性和安全性等原则,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