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视角下《春江花月夜》英译研究

2021-11-21杨欣悦

现代英语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译诗音韵原诗

杨欣悦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极高艺术性对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最高艺术成就之一,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本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此诗沿用乐府旧题,以月为主体、江为场景,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下夜景,文笔清新隽秀。诗人抒发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以及思妇游子的忧愁,这首诗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体现出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都值得深入研究。许渊冲先生是我国汉语古体诗英译的杰出代表,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也为传播中华文化起到推动作用。他曾翻译大量中国古代诗歌,并提出了“三美”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尝试对中国古代诗歌和英语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文章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探讨“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起到的指导性作用。

二、“三美”翻译理论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其译作涵盖中、英、法等多个语种,其“三美”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是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将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法诗歌的人。他翻译了众多中国古典名著,译作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等。

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中提出,诗歌翻译就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种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理论的基础是“三感”:“感觉”“声音”“形式”。在翻译时要如实传达原诗的内容,不能误译、漏译、多译。诗歌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诗的意境美,其次是传达原诗的音韵美。许渊冲提出,唐诗的音韵美首先是押韵,诗词翻译即使完全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情趣。除了押韵,翻译中的诗歌重复和诗歌节奏也同样重要。诗歌翻译的第三个任务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式美。我们应该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同时也要在传达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式之美,努力实现以上三点要求。如果三者不能兼而有之,那么首先可以放宽对形美的要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境和音韵。

三、三美视角下《春江花月夜》分析

(一)意美

“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意境,诗人在诗中所创造出的意境是个人情感表达与实际生活结合所达到的境界,它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衡量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志。在诗歌翻译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理论,强调了翻译时不仅要注重原文形式和内容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将原诗中的意境准确表达出来,即诗歌本身形象。形象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民族风俗习惯。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形象,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将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淡化。因此,若将原诗逐字逐句进行直译,不仅会导致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还会破坏原诗整体意境美,甚至会导致读者对原诗的解读与赏析产生偏差。例如:“鸿雁长飞光不度”译为“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鱼龙潜跃水成文”译为“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 out of their place”。 原诗这两句意思是鸿雁高飞也飞不出月光,鱼龙跳跃也跳不出江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鸿雁和鱼都象征着信使,负责传递音信,但是译入语读者未必了解其中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messagebearing swans”和“letter-sending fish”两词,生动形象地解释出原意,同时使用了抑扬六音步,在音韵上达到美观。此句不仅忠实地表达出原文内容,也做到了“雅”,使用的平行结构无任何冗余。信使承载着相思之愁囿于水天,正如无法传递给亲人的相思之情,只能寄情于天地。

(二)音美

古典诗歌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文体,正是这一特点使其与其他文体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之美是韵律和节奏。汉语单音节的特点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而英语是以多音节为基础的。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能在翻译中完全再现原诗的音美,但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音美”指的是译诗的韵律和节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在许渊冲的大部分英译诗中,五言多用抑扬格四音步,七言多用抑扬格六音步。在反复诵读与鉴赏后,发现《春江花月夜》译诗运用的是整齐的抑扬格六音步,整首译文极富节奏,充满韵律之美。

例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四句的译文为“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old and new.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原诗四句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思考,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在音韵上,译诗采用了隔行押韵,一三句押/ei/韵,二四句押/j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上音韵整齐。 “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本可以表达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含义,但译者又补充了三个词“old and new”,这样增译不仅在结构上形成对应,还在内容上与“come and passed away”构成了呼应。前文讲述了人生苦短,代代更迭,所以是“come and passed away”,后文是江月永恒,只是有圆缺,也就是“old and new”。此处是作者在如此情景中产生的思考,对人生和时间发出自己的感慨,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事物是亘古不变的,但与此同时,新的生命和事物也在不断孕育着新的生机。读者到此处也会不禁发出感慨: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人类生命的更迭同江月的永恒相比是如此的短暂,想要实现生命的延续只能在代代相传中才能实现,从而与年年相似的明月和永恒的宇宙相伴。

(三)形美

“形式”就是这首诗的诗句的行数、长度和排列方式,“形美”主要指的是原诗和译诗在行数、句子长度以及押韵等方面是否一致。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是语言结构的矛盾问题,一般情况下原诗与译诗长度不一致,是因为英文单词的长度不一样。做到形式对等就是两个句子在短语结构和词汇上要相同,成对出现。通过对比发现,译诗与原诗行数相同,原诗和译诗共三十六句,每行的长度也基本相同,所以译诗基本体现了原诗的形美特点。例如,“白云一片去悠悠”译文为“Away,away is sailing a single cloud white”译者在此处将“去悠悠”译为“away, away”,并使用倒装句式,将“away, away”提前并反复,将原文中“一片孤云”的游子在他乡漂泊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运用反复手法也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更凸显出了“一片孤云”的孤寂与飘零。“sailing”和“single”两词不但形近音近,而且押头韵,这样整齐的选词排列已经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因此本译文同时达到意、音、形三美兼具的艺术效果。

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译者处理为了“Who by the river side did first see the moon rise?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 side?”首先,在语言结构上是平行结构,这样处理不但逻辑清晰、内容明了,而且在形式上十分工整,具有“形美”的特点。其次,译者并未改变原文表达方式,依旧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这样的排列不仅保留了原诗形式,还加强了所表达的语气,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层思考。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关于情感与审美的再造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诗歌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原诗的意境之美,使译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原诗的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诗人抓住江南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不仅将江南美景描绘出来,还透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描绘了春江美景,第二部分抒发了诗人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推己及人写出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成为关键。对美的理解与品鉴是十分主观的,诸多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在翻译过程中想要完全转换语言再现原诗风貌未必能够实现,尤其对于诗歌这类文学性极高、语言极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来说,译者未必能完全理解原作,译文读者未必能完全理解译者。诗中的意象、音韵和形式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思,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原文和译文归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完全实现“三美”十分困难,近乎理想中的对于完美译文的追求,译者需要在“三美”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练习,译诗水平方可取得提升。

猜你喜欢

译诗音韵原诗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峨眉山月歌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诗与译诗:锦绮之两面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