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视角下戴维斯《太极拳经》英译本探析
2021-11-21胡琪朱宝锋
胡琪 朱宝锋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2)
一、引言
《太极拳经》是中国武术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太极拳经》的英译多作为太极拳英文图书的附录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经典阐释的空间。文章选取芭芭拉·戴维斯的英译本这一学术型译本,拟通过分析深度翻译策略在该英译本中的运用,进而揭示深度翻译在太极拳经典文献国际传播中所产生的作用,推动太极拳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
二、戴维斯与《太极拳经》英译本
芭芭拉·戴维斯是国际季刊Taijiquan Journal的主编,曾英译陈微明的《太极剑》,并于2003年出版了《太极拳经》英译本The Taijiquan Classics:An Annotated Translation。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学习了解了太极拳发展的历史、文本翻译、文本分析和社会语境。《太极拳经》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之一,其英译法也由早期(1947~1961)的删减法,中期(1963~1999)的全译法,发展到了近期(1999~2015)的增译法。戴维斯充分考虑了时代背景,选择了增译法来翻译《太极拳经》,至此该英译本才有了初稿。为适应更广泛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者对译本又做修改后正式出版发行。
该英译本由前言、正文、参考文献、索引组成。正文涵盖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太极拳经》的发展史、《太极拳经》的英译,以及陈微明的评注等内容,并考察了《太极拳经》的深层含义。译者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运用多种策略力图展示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原貌,展示了译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传播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深度翻译概述
深度翻译是一种补偿的技术,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厚重描述法:文化阐释理论》中提出的Thick Description发展而来。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翻译学者阿皮亚首次将其定义为“一种学术性翻译,即在丰富的文化以及语言背景下,通过注释和深度翻译附注来对文本进行翻译和文本信息的补充。”这个定义突出了深度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在译文中添加注释和评论来构建丰富的语境。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深度翻译就是在译文中构建原文产生的“文化网”,使译入语读者在原文内外文化信息交织而成的网状意义下理解原文,便于目标语读者欣赏其他文化环境下人们表达自己的方法。此外,深度翻译非常适合立足于民族文化彰显的典籍英译。要求译者客观地、描述性地呈现原文本,无须背着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等思想包袱,应抱着客观的态度进行描述性翻译。可见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能够体现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等优点,并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
四、深度翻译在戴维斯《太极拳经》英译本中的运用
太极拳文化典籍的特点要求译者必须有深厚的双语基础,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如体育运动学、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等。译者通过使用深度翻译策略,在保持原文本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补充,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其中的哲理与文化内涵。下文将从文本内和文本外两个层面分析深度翻译策略在戴维斯《太极拳经》译本中的运用。
(一)文本内的深度翻译
1.标题和副标题
戴维斯译本的标题为The Taijiquan Classics,副标题为An Annotated Translation:Including A Commentary By Chen Weiming。 其中‘an annotated’为“有评注的,有注解的”,即说明了该译本为说明性、阐释性的文本,正是体现“深度翻译”所具有的“注释、解释”特点的关键。此外,译者在副标题中指出该译本包括陈微明对《太极拳经》的评注,点明了译本的翻译所依据的评注来源。陈微明是对太极拳有深入研究的太极巨子,译者采纳其评注展现了译本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评注英译
为克服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译者戴维斯在《太极拳经》的译本后补充了大量中文学者的评注。其中以陈微明的评注为主,共补充55条。此外译者还将陈微明与他人的评注展开了对比补充,共5条。
比如第三部分第一章《太极拳经》:“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中“鼓荡(gudang)”一词的评注,陈微明认为“鼓荡”是气息在人体内的游走和起伏。而郑曼青的观点为“鼓荡”不仅仅指气息在个体内的运动,还指的是个体与世界气息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第三章《十三势行功心解》:“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陈微明认为这句话是在说打太极拳时手脚之间的配合,打大圈时身体要展开,打小圈动作要紧凑,这样才算缜密。而陈微明的师傅杨澄甫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展开”是动作和肌肉的舒展,“紧凑”是精气神的聚集,太极拳就是将这二者集为一体,找到太极拳的精髓就可达到缜密。
译者通过英译陈微明和他人的评注,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原文内在含义的参考。而且译者并没有依照主观想法只保留一个人的评注内容,而是客观地将不同的评注放在一起展开对比,有助于读者客观地评价和鉴赏太极拳文化。
3.注释
译者在翻译《太极拳经》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注释方法,文内注释和文外加注。《太极拳经》英译本中,译者所给文内注释共69条,文外加注共75条。由于《太极拳经》中存在许多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保留源语文化,又要将难懂的太极拳特色词汇解释清楚且不影响阅读的连贯性,译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了文内添加注释和文外加尾注的方法。
对于文内注释,如第三部分第一章《太极拳经》:“尤须贯串”中“贯串”一词,译者译为Connected together,并紧接着译文下一段给出了一个注释,对这样的译法进行了解释,指出“贯串”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的就是串在一起,连在一起的意思,与英文中connect意思相同。经过文内注释的处理,对源语的释义和文化上的拓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源语文化。
对于文外加注,译者在译本的末尾按照章节顺序添加了尾注,介绍了每一章所提到的人物,以及相关文献,如《易经》,译为Yijing,并在第38条尾注里介绍《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撰写《易经》的三位先贤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通过文内注释和文外加注,《太极拳经》原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使难以理解的太极拳特色词汇的含义变得清晰明朗,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二)文本外的深度翻译
1.序言
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文章的文字。通过《太极拳经》英译本的序言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在序言的结尾,译者列出了包括发音指南在内的11条阅读本书的指南。
如指南中的第三条说到书中所提及的时间是按照西方习惯书写,Ming Dynasty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是不存在的,为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者加上了具体的年限。
如指南中的第四条提到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张三丰”译为Zhang Sanfeng,“戚继光”译为Qi Jiguang,极大地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该序言及其中的阅读指南属于文本外信息的增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信息,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得到保留和展示。
2.引言
引言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的三个分支,以及传说中的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张三丰属道教名人,学术界争议不大,然而对于张三丰创立太极拳,至今没有可信的证据佐证。对于“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这一说法,译者根据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指出了该说法的不确定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太极拳经的发展史和翻译史。第三部分为太极拳经的文本种类:散文、诗歌和小曲。第四部分介绍了太极拳经的哲学理论和原理。
太极拳和《太极拳经》背景知识的介绍达71页,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其中,戴维斯介绍了太极的哲学根源,指出“太极”与《易经》中的“太初”,《道德经》中的“一体”有关。此外,太极拳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动静相互、刚柔并济、内外合一”等技术特色,在动作设计上也符合天人、身心的平衡调节。太极拳是动与静、阴与阳、刚与柔结合的艺术。这些背景知识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学习太极拳及其经典文献的基础,有助于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五、结语
太极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的传播来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其中太极拳典籍的翻译对太极拳文化的海外传播至关重要。但由于太极拳文化的独特性以及英汉语言的差异性,其典籍的翻译工作存在巨大的挑战。戴维斯通过对《太极拳经》进行深度翻译,保留了太极拳文化原本的风貌,多维立体地展示了原著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阅读环境,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太极拳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发展。在未来的翻译过程中,太极拳术语的统一、翻译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表达等将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足够的太极拳知识,以更准确地传达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民族文化,努力推进太极拳的对外传播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