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思维支架的搭建
2021-11-21邓红萍
邓红萍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第二小学 甘肃 武山 741300)
引言
要想更好地以深度学习为视野,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教师就要实现明确深度学习的具体含义,了解其本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起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强化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而深究这些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能力引导,只有当同学们自身的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状态下,其本身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够得以顺利构建。要从课后作业的角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1.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要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帮助大家发散思维,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思维支架,教师就要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现状进行全面地了解,明确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出自于哪些方面,这样才能够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解学改革,从而发挥出利用课后作业完善思维构架这一教学手段的全部效用,以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
1.1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内容繁杂,缺乏知识完整链接。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现状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所安排的课下学习内容种类繁杂、不一而足,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性聊胜于无,这就导致同学们在进行课下的学习时,无法构建出更为完整的知识链接[1]。而当同学们对作业进行思考时,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其思维出现间断,构不成连续的思维模式,进而很难构建出完整的思维支架。这一点现象出现的原因往往就是在于教师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会更加重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而对课后的作业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忽视,从而使得课后作业的安排不甚周密。还有一部分教师是因为其身居数职,往往同时担任几个班级的科任教师,甚至还担任班主任的职位,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很容易对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程的记忆产生混淆,而他们每天的大量工作,也会分散他们对于课后作业的严密设计。在这两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内容过于繁杂,缺乏知识点间联系的现象。
1.2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数量众多,无法进行课程反思。其次,在当前作业布置的现状中,还有一点较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往往会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基本占据了学生的所有休息时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小数,很多学校都面临着这一问题,而这样的作业安排,不但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有效提升,还有极大的可能性会限制其自身的其他领域能力的发展。在针对过多重复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时,让同学们还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敷衍了事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反而会使其将通过课后作业进行学习的有效性降低,甚至还会使其对课程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导致课程的教学效率相应下降[2]。除此之外,课后任务的数量众多,也就意味着教师将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都囊括在内,这样的方式下,大家就很难一眼看清本章节课程中的重点,也就无法通过自主的课后学习进行课程中的有效反思,这样的情况下,同学们的学习思维会变得更为混乱,无法构建出完整的思维支架,更无法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1.3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固定,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最后,当前的课后作业布置现状中,还有一点问题出自形式方面。小学生的年龄小,性格会更加活泼、跳跃,传统教学观念中单一、重复的课后作业形式不但不能激发起大家的自主学习意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家的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视野下开展相应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提升,那么单一且固定的课后学习形式很显然并不适用于当前的深度教学观念。因此,教师若想将利用课后作业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就还要从这一角度进行衡量,这样才能够使大家的思维支架得以构建。
2.利用课后作业搭建起学生思维支架的方式
从上述的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作业布置现状及原因中,我们能够轻松地了解到要发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阻碍,所以要在深度学习的视野下,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搭建起同学们的思维支架体系,教师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进行有效的教学改进:
2.1 精简作业任务量,强化课后学习的系统性。首先,教师要做的内容就是将原本繁杂、大量的课后作业内容进行精简,使同学们在课下的任务量得以减轻,这样的方式下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减压,还能够让他们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更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使其能够将自身对知识的链接进行梳理,从而强化其自身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3]。为此,教师就先将课程中的内容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明确课程中想要学生掌握哪些重点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将上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这样他们在进行课后的学习时,就能够直接将整条知识链进行有效复习,强化其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相关作业安排时,就可以见文章中的重点,即“父母之爱的差距”这一问题进行突出,并将本篇文章与同单元的其他文章进行有效对比,从而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学习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应用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课后任务,既能够让大家感受到轻松,又能够让其在思索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之措。
2.2 增加作业多样性,激发学生思维扩展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从作业的开展形式上进行着手改革,将原本陈旧、单一的作业形式剔除,采用多样化的任务传达形式,来激发出大家的思维扩展能力。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非纸面化的课后作业,像根据本节课内容为主题,选择观看一部主题类似的电影或翻阅一本相关书籍等,由此增强大家对生活化内容素材的积累,提升其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而电影、书籍的观看也能够使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4]。为避免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课后任务进行敷衍,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之前对大家进行随机的抽查,被抽到的学生需要将自己所观看的内容进行简单复述,同时还需要将观后感、读后感进行口头表达。在这样的措施下,不仅同学们的素材积累量会得以提升,在他们针对口述化观后感、读后感进行组织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其自身思维运转,而经由其思考、组织后的课外知识内容,也能够被他们更好地吸收,这对构建起思维支架、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等不同方面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提高作业趣味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其三,教师要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有效地深化学习,并尝试着构建出思维支架,就还要从趣味性这个角度出发,从而使得课后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有趣,进而激发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此,教师可以从作业的内容、形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革新,如教师可以从本节课程所讲述的主题与内容中进行重难点的提取,并将重难点的内容利用趣味性的方式布置成为课后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学习[5]。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珍珠鸟》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在根据这一章节课程进行课后作业的安排时,就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趣味性改进,即利用“我”对珍珠鸟的情感,以及“我”对珍珠鸟特征的描写方式,来组织和设计课后作业。如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程的主题,安排关于“观察”类的课后任务,让他们能够对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有效地观察,同时教师在这类任务中添加一部分纸质化作业内容,像要求学生们将自身所观察下的内容利用写作手法进行叙述等。这样就能够使其课后的作业趣味性有所提升,从而调动起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2.4 增添作业实践性,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课后作业中的实践性加以提升,让大家通过课后的实践性操作来强化对课程中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在对拥有明确主题的课程进行教学时,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安排相应的课下实践操作练习,利用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激发起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课程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内容均围绕着神话故事所展开,所以教师在将这一单元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就可以给同学们布置“我讲故事你来听”的相关实践化课后作业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将在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相关内容,回家讲述给家长听,在讲述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在课程中学习到的技巧展现给家长,并在其完成作业后,让家长写一份简单的听后感反馈给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更明确地掌握学生在课后学习的整体状态,同时还能够切实保证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加以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利用课后作业的布置,来搭建起学生们自身的思维支架体系,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内容繁杂,知识链接不明确;数量众多,无法完成有效的课程反思;形式较为固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课下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所在。并根据这些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准备措施,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教师可以从精简课下任务量,强化学习针对性和系统性;增加任务多样性,激发学生思维扩展能力;提高作业趣味性,调动大家自主学习兴趣;增添任务实践性,来强化同学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着手,发挥出课后作业在深度学习中发挥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