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开展研究
2021-11-21马超
马 超
(昌吉州第二中学,新疆 昌吉 831100)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坚持的根本方向,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达成该目标的核心内容,为此围绕体育锻炼空间环境的塑造更充分。学校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有其核心价值,能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加科学、高效。但目前学校大课间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大课间活动按部就班,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对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学校大课间开展现状分析
学校大课间开展现状分析,主要是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实际和基本情况,就潜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后续学校大课间的多样化、特色化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持。
1.1 大课间固有模式依旧存在
自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后,学校大课间在各教育阶段开始推行。长期以来,学校大课间的基本形式已经形成,构成主体包括常规跑操、课间操等内容,然而同质化的学校大课间框架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因此应积极尝试和探索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创新发展思路。目前各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生体验感层面,在学校大课间的形式上寻求创新策略,特色大课间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部分学校依靠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尝试在资源补充和优化后,打造特色学校大课间。目前,部分学校已经积极践行足球大课间、篮球大课间活动等。虽然大课间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但大课间固有模式依旧普遍存在,限制了学校大课间价值的发挥。
1.2 大课间创新优化的交替存在过渡期
学校大课间活动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经历了漫长的改革与创新实践过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大课间也在不断做出调整,直到今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证明了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价值和有效性。但由于学生个体对个性体育锻炼需求的不断提升,新旧大课间活动的交替和革新面临较长过渡期。因此,在该阶段协调和处理好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则需要体育课堂发挥出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做好衔接过程和过渡期的科学教学实践,如在体育教育平台不断渗透新的学校大课间的实践活动内容。
1.3 多样化、特色化大课间开展成为新方向
学校大课间实践与学生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去协调和处理好相关矛盾,则需要依托学校大课间的活动价值,开发多样化、特色化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目前,围绕大课间创新和改革的相关实践正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内容的完整性不高,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枯燥性、单一性问题依然存在,对学生的成长不利,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寻求特色学校大课间的构建,成为学校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2 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开展策略
目前,学校大课间的建设备受关注。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平台之一,学校大课间是否具备吸引力尤为重要。因此,学校要积极尝试和打造新的教学方案,突破传统教学空间的局限。
2.1 把握大课间活动定位
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型的,而是需要在明确的活动定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把握学校大课间的活动定位至关重要。多样化、特色化学校大课间的打造,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策略。学校大课间最终的服务核心是以学生为主的,应将“一个核心”放在素质教育的方向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好基础;二是确保通过学校大课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目标得以达成。精准定位是保证学校大课间新方向探索的关键,且明确的目标也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校现有力量,发挥合力,助力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有序展开与创新。
2.2 改革传统的活动形式
在学校大课间的基本活动框架中,活动形式较为枯燥,内容的可拓展性不强,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活动形式,打造新的学校大课间。其一,按照大课间要求,每个年级有序进场。以班主任牵头、各学科教师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按照年级有序进入场地,而不是无序、松散的状态。这种规范的进场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学生更容易在大课间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感知。其二,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契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根据资源的提供情况,打造特色大课间活动,如开展足球课间操、武术操、篮球操等,相比于广播体操的方式,这些与特色学校的建设相结合的特色大课间打造,对学生的成长和参与积极性有推动作用,且学生对大课间内容的参与积极性更高,动作呈现和肢体的伸展更理想,锻炼效果也能得到明显提升。其三,尝试将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融入大课间活动。相比于枯燥的跑操模式,该活动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在有效锻炼的基础上,也可以更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让学校大课间的魅力得以呈现。改革传统的活动形式是学校大课间革新的基础保障,关系着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开展目标的达成。
2.3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落实与结合
在明确学校大课间目标和具体内容后,则需要全面推进和贯彻大课间的落实。一方面,落实阶段的各项准备,由学校多个部门联合,针对学校大课间的创新与优化形成基本框架,筛选学校大课间内容,并利用学校体育课堂做好特色健身操和活动项目的“预热”,为后续的学校大课间的开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对学校大课间的多元项目和特色课程,都需要做好资源方面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在针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落实中,要做好针对内容的全方位检验,形成应有的训练框架和基本空间。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要坚持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坚持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结合、坚持形式与内容统一、坚持活动内容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赋予学校大课间灵活性和动态性,让内容呈现更具体、更完整,带给学生良好的学校大课间参与体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态化落实,让学校大课间更契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内容呈现更具体、更完善,明显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2.4 保证管理举措完善、全面
学校大课间的多样化、特色化开展,需要在管理举措上做好内容的优化。一方面,领导负责,明确分工。学校大课间的有序开展,需要学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的基本职能,确保学校大课间的创新发展可以有序推进,如学生的出操、活动、退操等过程,都需要安排专人进行负责,让特色化的学校大课间有序推进,通过严格的监测和监管机制,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促进。另一方面,内容具体,更便于操作。多样化大课间的塑造,需要安排体育教师不断去接触和学习个性化的活动内容,让内容呈现更具体。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成为特色大课间的“领路人”,对学校大课间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与示范,方便学生具体掌握,让内容呈现更完整、有效。管理举措逐步完善,权责分工具体,对学校大课间的革新有重要意义。
3 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开展成效
传统的学校大课间模式,学生的体验感已经明显下降。为切实践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多样化、特色化的学校大课间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学校大课间的重视程度。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大课间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符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让学生对学校大课间的重视度明显提升,能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了体育锻炼成效。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大课间作为一种周期性的体育锻炼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积极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学校大课间,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 结 语
学校大课间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平台之一,其自身价值不可小觑。但传统的学校大课间活动显然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养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大课间打造成为新选择。本文通过对学校大课间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的开展策略,以期为未来学校大课间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