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品德教育研究
2021-11-21周昊
周 昊
(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8)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应该达到的要求,各个学科之间加强衔接,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不同学科中去。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契合了体育教育从增强体质的片面功能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潮流,为体育教育发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内容。而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更多的是直接针对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方面,缺乏从体育品德层面的评价和引导,导致小学生整体的体育学科核心发展不理想。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小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小学生判断思考能力缺乏。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从体育品德出发,塑造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和体育情感,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校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小学体育品德内容解读
体育品德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一个不稳定的综合体,是德育学科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核心,也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的主要问题。在探究体育品德内涵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其包含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体育道德,其中又具体分为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竞争开拓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法制精神、体育道德创造能力和体育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等具体内容;也有学者把体育品德划分成个人品格和群体心理2部分,其中又划分成勇敢、顽强、拼搏、进取、遵规、团结等。本文根据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把体育品德划分成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2大类,如图1所示。
1.1 体育精神
1.1.1 团结合作团结合作精神是个体社会性交际的重要精神品质。在群体性活动中,不可能有独立的个体存在,因此,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集体性的项目中,团结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含了3层内容:首先,小学生应要积极参与;其次,小学生要为自己所处的团体贡献力量;最后,小学生不能违背团体的意志,与队友和谐共处。
1.1.2 竞争拼搏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竞赛性,每个小学生或是每个小组团队都想获得第一名,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这就需要小学生发挥各自的能量,不畏困难,朝目标迈进。竞争拼搏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只有展示出这种精神,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精神取决于小学生的态度,同时也取决于小学生对胜利结果的渴望。
1.1.3 遵规守纪“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有了规则,各项事物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这种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社会公德,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活动的规则。小学生应该把在体育教育中的这种遵规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受益。
1.1.4 创新在既定的规则层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寻求新的途径取得同样的结果,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不难发现,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有的小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省时省力的方法来完成比赛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有的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示范的动作去完成。
1.2 体育品格
勇敢是指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向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发起挑战。体育竞赛最大的魅力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敢于尝试,就有获胜的希望。小学生将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的勇敢的体育品格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敢于尝试、敢于“亮剑”,才能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力。
顽强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即使落后,也不放弃,始终脚踏实地,拥有缩小差距,甚至超越对手的信念。无论是在体育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最终的结果是由过程决定的。只有顽强拼搏地将过程做好了,才能更加接近理想的结果。
宽容是指在集体性的活动中不因为队友的失误而责备他人,更多的是鼓励和安慰。无论最终的竞赛结果如何,只有通过将心比心、宽容他人的态度,团队和集体才有更强的凝聚力,才能走得更远。相反,埋怨只会打击队友的信心,激发团队成员中的矛盾,从而产生隔阂。
责任是指作为团队成员中的一员,都要承担团队的责任,要为自身行为对团队造成的影响负责。作为团队的一员,要始终为团队的胜败考虑。在竞赛活动中,因为自身的失误导致团队的失利,应该感到懊悔和自责,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2 小学体育品德教育策略
2.1 制定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与计划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包含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着重突出体育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体育品德培养计划也要得到突显,特别是在课时计划中,要落实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具体环节。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了体育品德的教育。因此,体育教师要分清主次,结合课时计划及课时目标深入落实体育品德的培养。
2.2 以活动和竞赛为抓手,加强课堂引导和点评
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以活动和竞赛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练习兴趣,更能培养小学生在集体交流过程中的体育品德。在活动设置过程中,应以团队竞赛为主,培养小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比赛开始前,要激发课堂热烈的比赛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取胜欲望。在比赛中,要着重强调规则,对违反规则和遵守规则的小学生要及时点评。要引导和激发小学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竞赛任务,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比赛结束后,要善于总结,从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入手,表扬在比赛中体育品德表现优异的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点评,从课堂入手,不断强化,不断鼓励,引导小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体育品德努力。
2.3 建立课堂档案记录,落实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
建立小学生课堂表现的档案记录,体育教师记录每一节课小学生课堂的体育品德表现,对有深刻印象、表现突出的小学生要及时地记录下来,记录事件经过以及其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把体育品德评价常规化和制度化,在期中或期末时,实行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相统一的评价模式,结合体育教师的档案记录进行加分,对最后评价优异的小学生要提出表彰,设立体育品德高尚奖,其中可以划分具体的体育精神奖和体育品格奖,并颁发奖状或者纪念品,让小学生在评价中进步、在评价中相互学习。
2.4 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正面引导,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在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这也是体育活动中的重要特性和巨大的魅力。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纪录片视频、书籍等途径,宣传和学习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首先,这种典型事例可以是著名的运动员,每一位著名运动员的背后都蕴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这种典型事例也可以是身边同学,如某小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团结合作、竞争拼搏的精神,展现了勇敢、顽强等高尚的体育品格。最后,将体育品德教育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方面体育品德教育有利于推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含了体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多展示、多传播、多学习的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小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
3 结 语
体育品德教育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小学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因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应把体育品德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到最终的课堂落实和评价,体育教师都要不断引导和强化小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