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
2021-11-21刘丽衡浦城县临江镇党群服务中心
刘丽衡 浦城县临江镇党群服务中心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实行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平台之一,对经济的发展和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转型,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必须要靠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财务人员才能满足财务管理所提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来指导相关工作。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一套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财务管理机制尤为必要,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稳定顺畅地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范围不断拓宽的情况下,其资金往来更加频繁,管理难度在不断提升,财务风险呈现出的形式也愈发复杂,所以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意义
(一)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越准确,会计监督越全面,才能全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效率也可以因此得到保障。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一方面可以达到会计核算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让单位决策有更为有利的数据信息予以支撑;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能得到高效监督,防止单位内部违反财务法规的行为产生,保证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总之,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是行政单位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其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二)确保国有资产完整性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和经营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不仅是行政单位发展的需求所致,也是政府资产管理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当前,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能够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资产的采购、核算以及使用等多个环节都会得到高效监管,从而最大化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也为国有资产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三)保障职责行为规范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部门,不仅承担着我国经济管理的职责,还能实现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促使内部会计人员以更严格的要求来履行自身职责,执行财政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减少财务违规违法的行为,让行政事业单位遏制内部滥用职权行为,从源头做到财务管理的高效监督,提升其在社会作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一)收支核算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实施,该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工作上,一是会计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资金支出时,可能出现将不合法支出变为合法支出的现象,或者将原始凭证进行造假,从而套取财政资金等情况,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会计原始凭证不规范而造成的,比如各类票据、单据以及书面证明缺失等。二是记账不够准确。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基本支出占用项目资金的情况。由于基本支出拨款不够,为了保证相关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其会占用其他项目的经费来进行维持,导致很多项目费用并没有得到专款专用的目的。三是报表编制不合规范,导致账目和报表中的数据不一致,也与实际项目的经营情况有一定差距。基于上述会计收支核算呈现出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因此被提升。
(二)信息安全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实施了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其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线上审批和网上报销的工作方式。不仅如此,会计核算信息化还改变了核算方式和处理方式,但正因会计核算方式的便捷性,让信息安全成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主要风险之一。一方面是硬件带来的风险。由于设备故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可能因此丢失;另一方面是软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能由于软件设计不够全面的原因,造成信息记录不准确,或者是抵挡不住病毒的攻击而使信息丢失。此外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可能发生篡改数据的行为,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三)采购工作方面
在政府采购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因此得到了规范,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对政策了解不深入,导致采购工作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又或者采购行为形式化严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较多。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前期准备不足,过程监管不力,以及后续的交货环节不够规范等问题,都是其采购环节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呈现出较多风险。除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工作疏漏之外,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对于单位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比如重视采购评标环节,对事后交货过程疏于管理,或者指派同一个人对单位进行监督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程序的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不力的综合因素,让单位财务风险因此加大。
(四)国有资产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之一。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在设备采购时,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内部资源很难达到高效共享,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方面,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让其报废的固定资产得不到迅速处理,账面资产反映不实;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消耗没有进行准确的记录,同时应收账款也不能及时收回,促使单位存在坏账的风险。上述原因都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提升。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
(一)管控工作未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因素是多样的,很多是不可控的,不仅有经济环境的原因,还有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不如企业那么迅速和灵敏。再加之事业单位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会因此更高,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此时不能根据政策的导向来作出财务决策,财务风险更难得到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会涉及多个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所以,财务风险的控制不能只是依靠财务部门来处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配合。就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内部所有部门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还没有形成足够重视,部门人员对于财务管控意识也不足,财务工作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二)管理过程不规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其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受到限制。在单位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资产管理会对成本核算体系造成影响,致使单位的资产流动性会减少,如果出现债务危机,财务风险会大大增加,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因此管理经验不足的原因,进而产生财务危机。从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和监督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存在管理制度的单位,其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职能作用往往没能发挥出来,即便是存在违反制度的财务行为,也不能做到严格惩处。综上所有的管理缺失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大。
(三)监管职责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主要是财务和审计两大部门,但是因为人力和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管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危机的处理上。行政事业单位在没有专门监管部门处理财务问题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单位的最高决策者给出管理方案和措施,因而人员腐败和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情况时常发生。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的更多职责一般会落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上,导致其他部门在与之协作过程中,不能承担起相应责任,单位也不能对各个部门的职责给出确切的划分,从而促使财务管理部门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很难顺利推进,在旧的财务风险没能快速解决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新的财务危机。
(四)管理方式较陈旧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的应对上缺乏创新方式,针对财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控,都是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不少员工对于财务风险的应对方式,就是采取逐级上报,并没有真正做到财务风险的“防范”。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针对风险控制的手段很多来自预算管理工作,但是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和预算管理标准的不一,造成内部资金管理很不规范,财务支出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会包括识别、评价、预警以及监管等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彼此相连的,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彼此之间的联动性,单位内部各部门必须加强交流,共同创新管理方式,来高效处理财务问题。
四、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防范意识,健全管理体系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于内控体系没有准确的认识,导致内部激励管理作用并发挥出来。基于内部控制管理出现的问题,想要得到有效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方面,通过各类专业培训,将领导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提升。通过在单位开展内容控制相关培训,让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单位上级领导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开展系列讲座,让管理者之间能够对管理问题积极沟通,充分掌握单位内部管理现状和人员动态,促使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由之前的被动实施变为主动实施。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能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责和工作重心,并且明白内部控制活动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积极配合,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
(二)提升控制能力,更新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财务风险防范目的,离不开内部人员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其需要具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才能提出针对性地解决策略。此外,单位人员具备了风险意识之后,还要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从而给出最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模式也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来看,其业务涉及非常复杂的流程,要保证所有环节的流畅衔接,必须要规范各类程序,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处理不同的业务,真正做到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上述种种工作都离不开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需要做到权力制衡、行为鼓励和责任监督这三个点内容,单位管理者基于上述三点来设置内部控制框架,保证单位的业务不仅能起到决策作用,同时还获得高效地执行和监督作用。在内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框架也能得到良好完善,从根本上防止单位的资金运作产生问题,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强化过程监督,做好风险防范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需要提升其力度才能实现,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保证监督过程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针对监督工作建立起相关部门,从而有效地保证会计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时,需要在制度的指导下完成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单位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会计制度的建立和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单位在之后的发展中能高效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监督作用也不能忽略,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监督工作时,要与社会、政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工作,保证单位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下,顺利且高效地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四)规范资产管理,加强追踪问责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资产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性质来看,其属于国有资产,而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正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除了提升管理意识之外,还需要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设共享平台,保证内部机构能够高效使用固定资产,提升使用效率。同时对资产情况定期清查,让陈旧的固定资产不再使用和影响单位正常运作,让资产的账面情况和实际使用现状保持一致。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合同管理制度,落实合同内容审核和合同执行监管工作,对需要处理的应收账款及时清理,并对不能按时做好应收账款的行为进行追责,从而保证财务风险有效降低。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市场发展的推动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其自身以及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单位需要以自身经营现状为基础,寻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来防范财务风险。因此,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完善相关工作,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单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防范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不仅能使其自身获得长远发展,更能推动我国廉政建设和经济发展之路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