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法刍议

2021-11-21周晓凤

读与写 2021年24期
关键词:名著中学生想象

周晓凤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中学 安徽 歙县 245200)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便是诗歌。从远古先人追求爱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现代“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哲理性思索,都是人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自然之声。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从小就受到诗歌的熏陶。但是,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引导他们欣赏文字精练、寓意深邃的古典诗歌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白居易曾说“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毛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作为作者情志的抒发,和他的性格、经历、情趣、志向息息相关,并且富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旷远的历史背景。了解其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如读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我们会想:读书出仕是“正途”,作者为什么想“心远地自偏”,喜欢“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辛苦呢?这就要借助了解他的生平了。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的大志,但当时反动门阀制度左右了政局,出生寒微的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直到二十九岁,陶渊明降志辱身,才得以做一些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还必须和官场的人物周旋,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于是仕隐不定。最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得不长吟《归去来兮辞》飘然离去,远离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无奈中选择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以诗歌为载体,尽情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思想情趣。

其次,反复诵读,咀嚼品味。诗歌对仗工整,讲究平仄,适合吟唱。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征战南北的曹操也是“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汉书》)可见,诗歌本身就是用来合乐歌唱的。因此,学习诗歌诵读尤为重要。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反复去吟诵朗读,并借助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读出诗味,感悟诗意,最终达到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效果。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先要求学生发复朗读,然后合上课本,凝神细听伴随舒缓、轻悠的古筝名曲《送别》的充满感情的范读。那深情的乐曲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楼、州、流”的押韵又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旋律美,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把他们带入一千年前李白送别孟浩冉然的瞬间……学生们读懂了李白那时那地的心情,咀嚼出诗中独特的韵味,也就欣赏到诗的美了。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教史湘云作诗,不也是以“吟诵”为主吗?

最后,欣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想象诗中内涵情景,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我始终认为古典诗歌与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都讲究意境美。如王维善诗画,且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我”放到诗中去体会,这就离不开揣摩和想象了。当然,采用电教手段用鲜明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是好的,但我认为利用文字引导学生想象则更好。譬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要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想象中美妙不可言,如美人真的出现在眼前,也许反而会生出失望之感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偏重让学生自己用文字去描绘想象之景。

在讲解柳永的时,我就着重抓住了两幅图:寒秋长亭送别图和别后羁旅生活图来分析的。我先让学生熟读《雨霖林》,并在伤感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伴奏下再次诵读它。在听读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柳永,正在凄冷的秋风中和心爱的人告别,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并要求用最生动的语言把那个场景描绘下来。在提示引导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握感情基调,把自己带入那个伤感的诗情画意中:长亭外,古道边,临时支起的帐篷里,我和心爱的人饯别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听得寒风中,蝉儿在树梢凄厉地长鸣不已。急雨早已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天色却越来越暗,耳边又响起老艄公催促的叫喊。真是相见是难别亦难!执子之手,泪眼相望,千万句叮咛,尽在不言中!学生们不断地起来描绘离别图,又有人不断对细节补充着,全班同学入神地感受着“文字绘图”带来神思飞扬的快乐,几乎忘了时间。我想,学生没有经历过爱情,但他们也曾有过离别,设置情境,引导他们想象,正好弥补了他们生活阅历不足的缺陷。把“我”融入诗中,置“我”于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也就欣赏到诗歌的意境之妙了。

当然,学习欣赏诗歌不止这些方法,但我们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走进诗境,浅斟低唱,咀嚼品味,领悟诗歌旷远的内涵。

中学生年龄相符合的名著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演绎,在排练的过程中就能让中学生更好的明确其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中,老师就可以采用情景演绎的形式让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深入人物的内心,使得学生发现人物的性格,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从而提高对于名著的理解。

总而言之,对于当今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要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实现语文能力的进一步优化,老师就要关注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思考。在当今改革的进程之下,提出了在语文的教学中代入名著阅读的相关理念,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打破传统,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调动起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从而激起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引导者,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明确名著阅读代入的优势,这样有利于激起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名著中学生想象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乐的想象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