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021-11-21刘丽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刘丽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接受教导最多的两个地方,家庭承担着启蒙、道德教育等众多责任,而学校则对学生思想素质、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过去教学理念当中,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家长、老师都将文化教育当成教学重点内容,往往忽视了学生们身体素质教育,这是教育发展至今所存在的缺陷。现阶段,我国正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量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识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加大了体育教育在各年级学科中的比重。所以,教师必须要详细明确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发挥体育教育最大应用价值,从多方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系
要想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必须科学开展体育教育,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包含建设安全健康校园环境、开展体育健康课程等等。站在体育自身角度来看,进行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不良习惯以及纠正学生错误观念,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活品质。其次,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应以校园环境为基础,鼓励其将体育教育融入自身成长中。毫不夸张的说,一旦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脱离了校园环境,将会导致其缺少正确体质健康教导或者错过最佳体质培养阶段。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青少年身体健康重要手段,对培养青少年身体素质、形成正确体育习惯具有深远意义[1]。
二、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课业负担重,空闲时间少
尽管教育部门已经全方面呼吁各大学校减轻中小学生课程负担,但是依旧有家长害怕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出现大批课后补习现象,变相压缩了学生空闲时间,更无法有效腾出时间去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锻炼。其次,部分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考试重要性,将教学重心都放在语数英等重要学科上,继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每天给学生布置锻炼任务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近几年,教育部门颁布了一项新要求,规定学生每人每天锻炼不得小于一小时,根据实施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时间都达不到规定,甚至部分学生一周只有几小时训练量,政策实施效果明显不尽人意。此外,一些学科教师喜欢打着辅导名义随意占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这样更是减少了学生锻炼身体时间[2]。
(二)学校领导和家长不够重视体育课程
开展体育课程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体质朝健康方面发展,因此体育教育存在一定有效性。然而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家长与教师更加关心学生成绩排名、进步与否以及获得哪种奖项证书,将体育锻炼归为浪费学习时间的学科,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课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此外,家长对学生过于关心也是体育教学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一旦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皮外伤,脾气焦躁的家长就会来学校找体育教师理论,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
(三)生活习惯不规律,营养摄取有问题
近几年,我国肥胖病症患病率已经逐渐年轻化,尤其是中小学当中存在大量体脂偏高与体型偏胖青少年。从客观角度分析,青少年出现肥胖现象是来自身体一种预警,影响其身体健康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品质日渐提升,家长没有对青少年饮食量进行合理控制,导致部分青少年摄入量远远高于运动量,身体机能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此外,青少年正处于爱吃爱玩的年纪,比起正规饮食,其更愿意吃辣条、薯片、可乐等垃圾食品,长期食用会致使青少年出现营养不良、体脂率偏高等现象,不利于青少年身体成长[3]。
(四)体育运动意识不强烈
部分青少年自身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也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迟迟无法显著提升主要原因。除了教师注重学生文化成绩之外,大部分学生也自发将业余时间投入文化课学习当中,努力提升自身成绩获取教师鼓励与表扬,而成绩较差学生若是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教师批评,更加增加了学习负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将体育课程当成任务去完成,认为没有必须认真锻炼,致使自身体育技能未得到真正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文化课作业之后,比起锻炼身体,其更愿意去打游戏、看电视,缺少一定锻炼意识。
(五)休息和睡眠时间较少
由于小学正是学生身体发育最佳阶段,每天休息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上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小学生也面临着异常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升学压力,家长也对学生给予了大量希望。因此,为了全面明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每日所学知识,教师会布置很多课后作业让学生放学之后完成,导致学生休息时间普遍都达不到8小时规定时间,经常出现课上瞌睡、走神等情况,增加了学生上课疲惫感,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青少年体魄的强健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为主要工作,在这种改革环境下,小学体育教育体系也开始朝更好方向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以原有教学理念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针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在过去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教学过于死板,总是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没有根据学生身体情况采取科学措施来提升学生体质,对学生身体健康缺少重视,使得体育教学成效不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找到体育和智育之间的平衡点,导致体育和智育无法形成相互促进关系,阻碍了学生健康全方面发展。随着社会逐步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小学教师必须对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大幅提升[4]。
(二)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够推动青少年良好体质的养成
小学体育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增强。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科学的指导,并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建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将体育教师当成共同成长的伙伴。其次,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健康知识方面教学,通过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学生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将体育教育价值最大化。此外,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趣味小游戏,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务实基础。比如,可以将“贴烧饼”“丢沙包”等运动量较大趣味游戏当作体育课课前热身活动,不仅可以舒展学生筋骨,也可以使学生体质得到一定程度锻炼。体育教师也可以适当使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降低体育教育难度,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体育活动当中,继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5]。
(三)课外的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的体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客观角度分析,当前很多中小学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无法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需求,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得不到显著增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进行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充分调查各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体育课询问、投票等方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体育项目需求。此外,为了使青少年体质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师除了通过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质进行锻炼之外,还需积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养成即使在放学之后也能独立自主对身体进行锻炼的习惯。首先,可以设置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解放学生课业压力,让学生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调节自身心情,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校内应定期开办运动会,提高学生运动会参与性,根据不同年级设置比赛标准,充分点燃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四)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使青少年的体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现阶段诸多青少年身体素质不强,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学方法不符合实际,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相悖。所以,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之前,需从多方面明确青少年身体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此外,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内容时,可以考虑将体育内容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加入体育活动中去。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将学生最感兴趣、选择次数最多的体育运动记录下来,通过反复总结分析,推断出最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教学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采取恰当措施,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6]。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切实拓展体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终生运动良好习惯,大幅提升学生体质,为祖国繁荣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