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支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11-20常艳
常艳
摘 要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将学习支架合理地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学习支架的运用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学习支架;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合理地引入学习支架的方式,则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够重新认识与建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习支架在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想保守
要想发挥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就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并进行优化,同时,还得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提升自己,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因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部分教师依旧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愿意进行创新。特别是在紧张的教学压力下,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革新,对学习支架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尝试缺乏积极性,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2.缺乏灵活性
学习支架的应用只是给语文教学提供的一个新工具,因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运用。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因为对新型学习模式认知和掌握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教学与实际课堂相脱节,在一些环节强行套用支架,灵活性不足,最终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很不理想。
3.流于形式
基于學习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往往很难全面地顾及到。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情境创设,却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整体课堂氛围虽然很好,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支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课前预判,明确学习支架应用的目的
课前预判是学习支架应用的重要前提,具体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与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以《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开展相关调查,了解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和基础,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诗歌并不是很喜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通过信息技术将北国风光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或者设计领读活动、随堂提问及诗句鉴赏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进行诗歌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有效构建,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又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文章的文字朴实,整体脉络比较明确,所以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没有必要运用学习支架,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分析和讨论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2.课中关注,提供动态化的服务
学习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学生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或遇见新的困惑,或有新的感悟等。对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情、行为等分析了解他们的想法,采用合适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动态化的学习支架服务。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将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则扮演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与合作中。以《赤壁赋》的学习为例,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甚清晰,甚至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学习支架,根据学生的语言表现或者是面部表情等给予合适的帮助。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量,所以并不需要教师时刻提醒,只要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即可。
3.课后复习,体现学习支架价值
复习是学生提升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查缺补漏的有效途径,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文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环节的价值。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在支架应用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为此,只有学生有创建、改善学习支架的能力,才能将其个性化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在学完《<琵琶行>并序》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背诵诗歌且准确地默写,这些学习任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夯实学生的基础,丰富学生的积累。其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即便面对同一首诗歌,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会有所不同,进而在课后复习中的表现也会不同。如有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学生会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将诗歌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给自己的作文添彩。还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对于作者有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相关作品进行阅读学习。
4.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建立学习支架
学生建立学习支架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虽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不过却有着很大的意义,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例如在《劝学》的学习中,怎样把握语言表达技巧,准确理解学习的含义是本次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把握文章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适时进行启发点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支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会适度运用,遵循渐退的原则
虽然学习支架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定的助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不过随着学生独立意识的萌发,学生也会逐渐有自己的认知,这一诉求不仅会表现在生活中,同时还有学习上。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渐退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减少学习支架的运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为学生独立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拿来主义》一课为例,为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找出“送去”“送来”“拿来”等关键词。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一味地主导,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最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做出调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渴望独立的心理诉求,锻炼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引入学习支架十分重要,它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要想有效地发挥学习支架的作用,需要教师深层次地进行分析,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运用学习支架,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