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探析
2021-11-20吴世敏
吴世敏
摘 要 古诗词属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类特殊课文,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形式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鉴赏能力其实就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属于多项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感知、想象、领悟与回味等,在鉴赏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成为中华传统中的经典,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继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精心设计朗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鉴赏情趣
朗读作为鉴赏古诗词的“敲门砖”,只有对古诗词进行反复朗读才可以真正走进鉴赏的艺术殿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开展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如,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小组合读、男女对读等,使其一边朗读、一边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捕捉意象、理解情感,感悟古诗词内在的朦胧美与意蕴美,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从而有效增加鉴赏的情趣。
比如,在进行《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时,这是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经典名篇之一,主要描写了自己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不仅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还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在具体的朗读环节,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词的抑扬顿挫。在学生通读全词以后,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进行个人朗读,师生一起给予点评,提示从节奏与字音两个方面切入,然后向学生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描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学生通过朗读全词,知道了作品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也是该词的词眼,情感基调是愁苦、凄凉与哀婉。接着,教师提问,应该如何朗读这首词呢?学生根据文本的情感基调知道要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和悲哀之意,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的浓浓哀愁,促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全词的内容与情感。
二、体味古诗词的意象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体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十分关键,这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部分古诗词中或多或少都有特定的意象,并以此构成独特的意境,是作者描绘生活画面和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认真体味古诗词中的每个意象,尝试分析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发现这是具象事物与作者内心情感的巧妙组合,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开展《登高》的教学时,教师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中表现的沉重哀愁的原因,然后播放配乐朗诵,指导学生自行阅读全诗,初步品味本诗的情感基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这是一篇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中的景色切入,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本诗中找意象、明意境,再次齐读写景的部分,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诗人一共选取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在学生赏析和讨论后发现,诗歌中的意象有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等,且意境是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至此,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就会有清晰的认知,由此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三、品味古诗词的画面美,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人写诗作词和绘画的最高艺术追求,所有古诗词中都含有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作者通常会选取最具特色的具体实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者最典型的感受来抒情言志,启发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去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且从中深受感染。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出发,着重品味古诗词描绘的画面美,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展开自由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意画面的再现当中,从而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读全诗,解决字词句的障碍,使学生概括出诗词的段落大意,第一段写梦游的缘由,第二段写梦游的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接着,教师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并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了作者去游歷?教师要提示学生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了解其神秘与高大的特点,作者运用了衬托、夸张与对比的修辞手法进行表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天姥山的画面美。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思考:描写梦境的部分能细分成哪几个画面?以地点与时间作为划分的依据,即月夜渡湖、山之日景、山之夜景等,分别找出各个画面的景物与事件等。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画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用独特的手法描绘每个画面的意境。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的画面美,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揣摩古诗词的细节,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通常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很多细节之处都值得反复推敲,而鉴赏古诗词时,更是不能忽略古诗词中的细节,像标题、注释,以及涉及到的景色、人物、典故、修辞手法等,以免偏离正确的鉴赏方向。对此,教师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除从整体上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以及提到的明显事物以外,还要引导他们学会仔细揣摩古诗词的细节,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主题意义,从而实现鉴赏能力的提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侧重点放在细节的鉴赏上。如,作者描写赤壁的景色,为什么说“人道是”?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经过揣摩发现,作者是借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又如,本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赤壁景观?学生经过阅读,知道描写了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等,并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细节,“乱”写出了岸边岩石山崖的险怪,“穿”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通过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出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出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渲染了环境氛围。通过这些细节的揣摩鉴赏,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五、深入赏析关键语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上文提到,古诗词的用字、用词十分谨慎,作者都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运用极为简洁的语句尽可能地表达出更丰富的含义,尤其是语言精练、形象生动,通常采用象征、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再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与艺术之美。这些一般都体现在关键性的语句之中。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与学生一起深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言名句与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与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并借此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教师可以播放名家的诵读让学生进行模仿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悲愤与悲壮,并让他们结合对辛弃疾的了解感受英雄的悲情。接着,教师设置一组层次性问题:词中有几个典故?分别是哪几句话?同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然后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别用一句简练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通过诗中的五个典故,让学生深入赏析这些关键语句,探析涉及到的五个历史人物,让学生分析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一步体会诗词的主旨,使学生的内心深受熏陶与感染。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本词运用典故的艺术特色,感受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品味关键语句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感悟古诗词的韵味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人创作诗词时并非简单、纯粹的构思词句,一般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他们往往在面对某一景色或事物时有感而发,所以古诗词中通常蕴涵着独特的韵味美,这也是阅读鉴赏的一大重点。在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着重体会与感悟古诗词的韵味美,深入发掘古诗词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或哲理,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中心主题,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短歌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本诗的美声朗读,让学生认真倾听,在课文中标出难读的字词,并解决难懂的字词句,使学生初步了解全诗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经过刚才的朗诵,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学生很快就发现是“忧”字。接着,教师再接着提问:作者在忧什么?以此引领学生从诗中寻找线索,如“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等,使学生把握本诗的诗眼,让他们知道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之后,教师带领学生着重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给予提示:作者看到人生短暂持何态度?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怎么表达对人才的渴盼?使学生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理想,让学生学会感悟与鉴赏古诗词的韵味美,并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志向。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意识到提高學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与价值,并将其当作一项长期又重要的任务来看待,平常多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鉴赏古诗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鉴赏技巧,继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安徽桐城中学]
作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顺畅,认真做到课后服务时间不早于当地普遍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努力实现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和差异化引导。这得益于各地各校扎实落实相关政策,更离不开广大教师群体的辛勤付出。
从课后服务实施效果来看,这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不仅让地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家长接送学生难题得到切实解决,而且保障了学生的课业成绩、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而言,许多学校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对学生学习进行分类辅导,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很多学校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文艺、劳动等多样化的兴趣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可见,学校课后服务的科学开展,进一步凸显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专业优势,提高了教育服务的温度。
课后服务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教育责任的重新分配,需要各方关系主体在制度框架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课后服务有助于将学生从海量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疲惫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无论是学生的精神压力还是家长的经济压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值得重视的是,家长在知晓课后延时服务的教育价值后,应当明确课后服务对学生成长的益处,理解和支持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因此,当家长期待孩子成才成人时,应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发挥榜样力量,发挥育人合力。
(陈武林,《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