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11-20军,户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督导监控教学质量

禚 军,户 耕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1];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更加重视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能力的评估。鉴于此,各大高校对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越来越重视,均建立了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评价体系。本文介绍的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突出院系主体作用的“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质量监控常态化、自我评价体系化、数据分析精准化、反馈改进立体化和强化学院(指二级学院,下同)质量保障主体性。“四化一性”既体现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要素,又发挥了智能时代的优势,凸显了学院的主体责任和地位。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努力形成一个有目标、有标准、有机构、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系统”。[2]77在这个闭环式的保障系统中,教学目标和标准是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监控与评价获得的信息数据,反馈给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实施改进和提高。“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涵盖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等环节,是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其中,“监控”主要是通过教学检查、学生反馈、教学督导等方式获取教学质量信息。“评价”是指高校的自我评价,具有独立性、过程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3]。因此,教学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对教学过程,教学主、客体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和专项的评价,使高校的自我评价体系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提高质量保障效率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手段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然而,很多高校的质量监控还没摆脱凭经验、凭传统、凭习惯的惯性,不能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表明,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的利用成为近年来制约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为: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持续改进未能形成良好的闭环结构,缺少具有可测量、可区分、可评价、可描述的指标[4];教学质量信息共享不到位,被调查的教师有半数表示“很少被反馈、共享保障信息”[5]。因此,建立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院是教学质量建设的主体

石中英提出了大学办学院还是学院办大学的问题,其实质是强调学院在大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院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实现的主体[6]。学院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质量需求最为了解,确立其在质量保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会对提升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重心应该由学校层面转向学院层面,加强校、院两级的对接和联动,使学院不只是被动地落实学校质量保障的政策制度,还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进行质量保障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地落实基层组织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二、“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是高校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利器,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能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质量监控常态化、自我评价体系化、数据分析精准化、反馈改进立体化,同时强化学院质量保障的主体性,有助于形成人人参与的质量文化。

(一)质量监控常态化

教育教学过程是不可逆的,试错对学生来说代价太大,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重点在于过程和预判,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通常,教学质量监控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可以借助于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数据、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日常反馈。保证教师在施教的同时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以不断调整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可以采取第三方介入的手段,比如经常性督导听课和例行性教学检查。督导不只督教师的教,也督学生的学,重点在于教学诊断,防患于未然。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和评价。通过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增强教师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责任意识。

(二)自我评价体系化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决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保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每一个模块都不缩水。可以评价的维度有很多,可以根据其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度整合成评价体系。例如,利用专业评价、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可以把各种专项评价都整合起来,形成互为支撑、具有内在联系的评价体系。专业评价可以根据其指标体系,将实践教学与教育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课程评价、论文评价等一系列评价综合起来。课程评价可以将教材评价、试卷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评价综合起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将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学单位评价等评价维度综合起来。同时,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支撑专业评价。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果,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例行性和临时性评价相补充的方法,设计之初就要保证体系的完整性。

(三)数据分析精准化

质量监控、自我评价是教学质量数据采集的手段和渠道。在明确数据来源的同时,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每一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级分析等多种数据挖掘处理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单调的数据转化为人人都可以阅读的质量信息。通常需要根据数据对教学质量的关联度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以保证数据分析的效率效果。这就要研究确定每一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的指向性关系,强关系、弱关系或是无关系。比较难以处理的就是学生和督导的主观性评语,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词汇云图或情感和语义分析等将这些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数字信息,作为为评价对象画像的一个像素点,从而提高质量评价的精准度。

(四)反馈改进立体化

教学质量管理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的高校,质量信息反馈也有三个层次,要保证三个层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学校对院、系质量反馈和改进过程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实施。为提升质量问题处理的效率,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和权限共享质量管理资源,在简化信息反馈流程的同时,也增强了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意识,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学院在信息数据处理、自查、自纠和专项评价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保障了质量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关注和解决。立体化的质量反馈系统,增强了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各单位相互监督,共同关注,保证了质量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不同层级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的共同管理,也有利于对质量问题的持续跟踪和再评价,提升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性。

(五)强化学院质量保障主体性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日渐成熟,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注点也逐渐下沉,由合格评估时的学校,到审核评估时的学院,再到现在的专业认证。学院集质量管理与教学实施于一身,根据学校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制定更加细致的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根据这些标准和制度,开展各种教学质量监控活动,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跟踪解决,改进教学质量。质量管理重心的下沉,就是要强化学院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使其质量保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

三、“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

“四化一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提出,是基于我校近几年质量保障工作的实践。事实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非常高效的做法。

(一)常态化质量信息采集,多维度反馈教学状态

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班级设立1名学生信息员,代表学生随时向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系统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和现象,学校(指教学质量评价处)和学院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同步收到学生反馈的问题。学院负责将信息转达责任主体,制定解决问题方案。学校负责监督问题改进情况,梳理倾向性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解决问题。定期开展学生调查和评价。期中开展课程教学过程性评价,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各个要素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第一时间匿名传递到教师手机中,方便教师改进教学。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内部质量管理系统梳理学生反馈的问题,跟踪教师改进情况。期末评价于期末考试前一周进行,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了解课程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通过手机可以动态了解学生评教情况。

教学督导分校、院两级。校级督导发挥专家咨询和重点督导的作用;院级督导采取全面督导和重点跟进相结合的原则。督导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向教师反馈听课感受。听完课后,督导员当面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督导员还需将听课评价表录入内部质量管理系统,方便教师查阅督导听课的意见建议。

(二)体系化开展自我评价,多层级衡量教学标准

研究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核心因素,开展专项评价,将整体性评价任务分散到各项自我评价中。在不过多增加人力投入的情况下,详细掌握专业建设的各项数据,有利于专业评价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已进行的专业综合评价包含生源质量、培养模式、师资情况、教科研成果和教学工程项目、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六个一级指标41个观测点。各观测点充分利用本科教学质量数据库数据和专项评价结果数据,在两者不足以覆盖的观测点组织人员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将平时开展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课程评价、毕业论文评价、实践教学和合作教育评价、学生学业成长调查、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各项评价的数据再次利用起来,各方面情况汇总到一起,清晰地得到了一个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画像。其中的专项评价还可以细分,比如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教材评价、试卷评价、实验教学评价等多个专项评价内容;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涵盖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单位评价等多个专项评价内容。也就是说,常态化数据采集中每项数据都在为专业综合评价进行数据支撑,所有的评价是一个整体(图1)。

图1 专业评价体系

(三)针对性进行数据分析,多方位利用质量数据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施后产生的数据会指向一个或几个结论,每个结论作为一个像素点,将这些像素点用不同的方法勾勒出来就形成了模型。我们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数据的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和交叉分析形成不同的分析模型。例如,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首先确定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维度,然后将各维度的数据进行归一计算。Q=Q1·u1+Q2·u2+Q3·u3(u为权重值)。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单位评价*35%+督导评价*15%+学生评价*50%。这种算法弱化了督导老师和教师之间的矛盾。但也有其弊端,也就是,学生评价分差较小,单位评价分差较大,进而会导致结果失真。为了平衡三个维度分差给结果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对各维度评价的结果进行二次量化,将教师各维度得分各自排序之后,重新赋分参与计算。

设学生网评分数的平均值为Q1,依Q1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前30%为A;后10%为C;A、C之间者为B,B的前50%为B+,后50%为B-,对A、B+、B-、C分别赋分3、2、1、0,根据赋分确定等级P1。督导评价结果为Q2、部门评价结果为Q3。Q2、Q3赋分方法同Q1。则总评等级P=P1·u1+P2·u2+P3·u3(最高值为3,最低值为0)。依据这种归一算法,能够较为客观地确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优、良、中、差。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教学管理,对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跟踪帮带,但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作用不大。需要按指标对教师作细化分析,给教师绘制一个雷达图,结合督导和教师的主观评语,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哪一方面存在缺陷,需要改进,也让教师看到与学校、学院其他教师相比存在的差距。

(四)持续性改进和跟踪,多部门共享质量信息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改进和跟踪机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个突破。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处全面监控教学质量信息,梳理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向相关责任单位下发信息反馈交流单,责任单位对交流单上反馈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制定整改方案,并上报评价处备案,评价处对此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并适时组织再评价。每学期末,教学质量评价处逐条审查本学期发现的质量问题,确定哪些已解决,哪些还需要继续改进。每年5月份组织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分别了解应届毕业生、毕业三年、毕业五年的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看法。建立质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质量评价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和各学院及教师、学生根据职责和权限共享质量管理资源,简化了信息反馈流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学院在信息数据处理、自查自纠和专项评价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主体作用。通过质量管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数据库,形成专业、课程和教师评价档案,为教师发展和质量持续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校、院两级质量保障联动,强化学院主体作用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依托内部质量管理系统,优化教学管理,落实学院主体责任,提高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学院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明确负责人员和职责,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社团、毕业论文等各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都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制定和教师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听课制度、课程教学平时成绩细则等,学院还根据特色建立相应的监控和改进机制。在教材选用、师资配备、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有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制定各类实验、实训、实操课的准备、实施、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实习过程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计划部署、实施(包括实习指导、实习成绩评定)和总结等。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包括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反馈机制。建立校内外相关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利用机制,及时分析、反馈,质量问题有跟踪、有落实、有结果评估。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价数据档案,作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度的支撑。

四、结语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与时代发展和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目标,由静态监控向动态监控转变,由终结性评价向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由学校主导向学院自评转变。通过评价主体的不断下沉,增强教师、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质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及时纠正问题和偏差,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督导监控教学质量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